【永州古村落】江永城下村:“保合太和”绵延的周易思想脉络
在江永西南部的粗石江镇有一个叫城下村的村名,其实这里并没有城。也许曾是清代永川乡十九都及清溪古调二瑶之地,故有此村名。
走进城下村,一个不算奢华的门楼就在村口,村里的老人悠闲的坐在长凳上闲聊,大多有八十多岁,表情沉稳,或闭目养神,或神定自修,对我们的到来,不见得热情,也没有好奇。
走进门楼,就是布满青苔而特别久远的主巷道,鳞次栉比的两层古民居分列两旁,主巷道两边分布着支巷道,每个支巷道入口都有侧门楼,门楣有凸显的两层装饰,彩绘图案、吉祥祈福的门匾,清新脱俗,如“清室”、“桂馥”、“池莲播翠”、“鈞莊”、“彩云”等。
其中在照墙上有一墙匾“保合太和”,特有深意。《乾·彖》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天道变化使原来的次序、规则都被打破了,而需要使各个事物按照应具的本性和规则发展,各个国家、民族都依据自己的实际和特点来发展,这就是“各正性命”。“保合太和”,王弼注:“不和而刚暴。”是说乾道阳刚若无坤道阴柔的和合,就要刚暴而败亡。阴阳互补,刚柔相济,才能“保合太和”。这样才能使万物茂盛地生长,万国都安定繁荣。周易思想中“保合太和”的和合思想精神影响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思维、内政外交等。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讲“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天地万物与吾一体”;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讲“礼之用,和为贵”,“和以处众”;在国家、民族关系上讲和亲善邻,“协和万邦在人与人关系上讲“仁者爱人”,和衷共济;各文明之间关系上讲“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在人的心灵上讲平心静气,和气长寿;在家庭关系上讲“家和万事兴”,在商业上讲“和气生财”等等。和合不仅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且成为社会生活的指导思想。每个门框上有门簪,大多是文字“福禄”、花鸟以及太极八卦图形,或大或小,或方或圆,精雕细刻,非常讲究,特别精巧灵动。
侧门楼特别讲究防盗,在大门前后都设置“顶天立地”的门杠,地上是条石凿圆形孔,上方是木梁打孔,双层,甚至三层防护,这在古村落建筑不多见。
建筑物屋顶都采用硬山顶式,飞檐马头墙,特别讲究,一般都是四层结构,第二层普遍涂红色,第三层是精美彩绘故事,色彩搭配合理艳丽,飞檐都饰各种凸雕。
古村有四个门楼,一字排开,其中一个特别豪华,应该是周氏宗祠总门楼,弧形硬山顶式,檐边装饰精美狮子雕刻,门楼前后设厅,各两个有柱础顶立的木柱支撑两层屋顶。厅内横梁雕刻非常精美,细致,线条流畅,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门口有“阴阳”图案汉白玉石鼓,分列门楼两旁。
进入门楼,就是祠堂,墙壁上还醒目的书写“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与上甘棠月陂亭文天祥的题词石刻一样大小,一样风格。祠堂的屋顶已经损毁,但留下来的残屋顶上的雕刻可谓空前绝后,极为少见,飞禽走兽,荷叶连连,线条醇美流畅,在古建筑雕刻中堪为极品。
古村很大,巷道特别多,漫步古村,如深入迷宫,峰回路转,曲径通幽,高大完整厚重的高墙挺立,人行走在巷道感觉自己的渺小,每逢巷道拐弯处,墙上都会有“泰山石敢当”阻挡煞气。
据城下村周氏族谱记载,城下村与上甘棠村是同支,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北宋贤才周尧卿(994-1045)就是现今江永县叠楼村人,天圣二年举进士,历任连衡二州司理参军、桂州司银,高安、宁化二县和知县,饶州通判,积官至太常博士。据记载,周尧卿及其弟侄子孙中,共有十四人中了进士,声誉远播,号称“社拨周家”。他以学问、品行闻名。尧卿治学,以不欺为本,求真务实,不拘泥于传注,释文阐意,有独到见解,著有《诗说》、《春秋说》、《周子俞文集》。他首倡募谷捐资的形式,大力办教育,与周敦颐并称为“潇川两先生”。于是,城下村人世世代代以周尧卿为楷模,守望相助、和乐融融。
城下村有20个姓氏,98%的村民姓周,其他是杨、曾、张、唐、宋、蒋、刘、熊等19户姓的独门人家,他们的祖辈大都是逃荒避难过来的,但在这里,都能够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周氏族谱记载“近者是邻,远者为乡;以和为贵,仁厚谦让;艺业相扶,困难相帮; 邻里之间,互为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