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想住老城區

每一座城市,似乎都有一片老城区。就如同人群中,总有那么一些人,钟爱着这些老城。
有人钟爱它的慢生活,买菜、种花、过早、闲聊,老城区里永恒的是琐碎的烟火,再没有比生活更要紧的事。有人则迷恋它某种模糊的混乱感,文化在这里折叠,分不清老的新的,东的西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东西统统混杂在一起,反倒发酵出独特的文化韵味。还有人在这里追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虽在城中,却更像一个城市里的乡村,“村民们“彼此相熟,生活与生活,人与人,紧密地交织在一块儿,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门牌,而是回归到“街坊、邻里”的关系。
即便有个“老”字,但老城像自带更新系统。
它从未老去,永远有新的东西在注入、碰撞、迸发,与那些沉淀下来,一代又一代的记忆一道,孕育着每一片老城区独一无二的城市魅力。每到一个城市,还是会很想住一住老城区。
喜欢逛老城。
在老城区里游荡,时间仿佛是被放慢的。这种慢,不浮,如同底色。即便有无数新店铺、新居民搬进老城,都丝毫影响不了它那沉稳、自在的节奏。
想要体会杭州的老城,不妨去中山路一片走走。从中山中路到中山南路,自南宋就是最大的民间娱乐场聚集地“瓦子”。现如今,千年的浮华已沉淀,各式各样的精致小铺错落分布在老街巷,新与旧又是别样一番美感。
图 | Y。
图 | Morton.老周
老巷子里的生意,和生活一样,都是不紧不慢的。你可以随时从主路拐进一条小巷子,与一家咖啡馆,一间汉堡餐厅,一户晒着棉被的人家,或一只慵懒的小猫,来一场不经意的相遇。
巷子里还有一些看似被遗弃的旧藤椅,散落在各处,夏日可乘凉、冬日晒太阳。有人路过,便停下聊上几句,旧街巷交织着外人听不懂的方言口音,自自然然成为老城区里最生动的人文默片。
渐渐你发现,生活里,停下才会有故事,慢一点才会有连结。
图 | 辰光
北京胡同里的慢,也在那些老街坊随时停下脚步聊聊天的时光。
做人类学研究的Candy和David,曾经在北京的胡同里发起过“胡同里的沙发人类学”项目。这个项目缘起于一个发现:在东城区胡同工作的他们,慢慢注意到,北京的胡同里常常会有一些旧沙发、旧椅凳,或被摆在某户人家的门口、公共厕所的对面,或是某棵大树下、小卖铺的旁边。有意思的是,不同时间段,会有不同的人坐在上面。时有附近的居民停下来随意聊天,路人停下搭话,老街坊们也都愿意和陌生人聊上几句。
Candy和David通过和这些胡同里的“沙发客”聊天,听他们讲各自的故事,甚至被邀请到家里参观、吃饭,逐渐建立起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原本一排排相似的胡同平房,之于他们也从此拥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慢,于此,不仅仅是一种速率,更是一种状态,开放、松弛、自在。
图 | Candy&David《胡同沙发人类学》
老旧的房子、逼仄的街道、杂乱的公共空间,甚至还有难以言说的气味……初初一瞥老城区,观感上并不全然是愉悦的。正如生活在上海旧租界的台湾作家廖信忠,形容上海的老洋房,“只分成两种味道——霉味和钱味”。
然而,或也正是在这种看似“杂乱五章”的表象之下,生活的万象才得以存活。
最老的东西在这里,最新的东西也在这里;最保守的东西藏在这里,最开放、最前沿的东西也在这里孕育。论哪个区域,城市文化密度最高?十有八九在老城。
图 | @Lucky是个拍妻党
廖信忠生活的上海555街区(武康路、五原路、乌鲁木齐路)聚集着千姿百态的上海生活面貌。表面上,这里是老洋房聚集的旧租界、“上只角”,有着老上海时代的建筑风格、时代印记,连路两旁的梧桐树都像在哼着爵士乐。白天有到这里街拍的各路网红,晚上有打卡探店的达人玩咖,每个人穿着时髦,如同人们对上海的刻板印象。
而这些,或都只是555街区万千种生活当中的一个侧面。在毛细血管一样的短窄弄堂里,还有老式不办卡的理发店、不张扬的刺青店,修裤腿的裁衣铺开了几十年,甚至还有算命的小馆子。卖中古家居的casa casa在这里,卖两万块一张的土耳其地毯商店也在这里,收废品的外地人住在这里,做家政清洁的阿姨也住在这里,写作者、ABC、某家小店的老板、上市公司的高管……你永远猜不透一间间小洋楼的单间里住着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而所有人相安无事地共存在这片不大的街区,彼此需要,构成一种混乱中的秩序、杂芜间的平衡。
乌中市集 | @River Min
北京的五道营、国子监、方家胡同,这三条平行的街巷里也聚集着大大小小近百个院子。
有孔庙、国子监这样的文物保护建筑,也有老北京生活的大杂院,有美术馆,也有诸如失物招领、梵几那样的设计商店,有像方家46号院那样的文化创意园,也有SCHOOL那样年轻人的live house,还有十几年的杂货铺、副食品商店……
有人说,北京的胡同,早已不单单是老北京的胡同。这里阶层混杂,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国籍,各式各样的文化在胡同里相遇、碰撞、折叠,形成新的胡同文化特色。
图 | @hello小确幸
老城区,像极一部经典电影。最好不要轻易错过哪一帧,因为每一帧都有精彩的故事正在发生。于此,杂是生机。一切新新旧旧,盘根错节,野蛮生长。
朋友住在上海的武康路,上海著名的“网红街”。
基本上,从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尤其一到周末,整条街都少不了吵吵嚷嚷、拍照打卡探店的人群。然而,朋友依然深爱着武康路,因为这里有“老生活”的样子。
每天清晨出门去瑜伽教室练习的她,总会碰到和她一样早,每天牵着很多狗、遛狗的阿姨,由于经常碰面,久而久之就互相打招呼。瑜伽结束后,享受早晨在街头喝的第一杯咖啡,老板还特意为她们这些“早起星人”提前了一个钟头营业。
图 | Karen
这是老城区特有的温情。
人与人之间不再是冷漠的路人,关系自然也不受条条框框的规则约束,店家与居民、居民与居民,更像旧时的邻里。有问候、有关心,彼此尊重、又彼此温暖。
住在广州的越秀老城,楼下的阿姨可能会喊你收衣服“落雨啦,收衫啦!”;出门上班碰上,“靓女,甘早去上班啦,记得吃早餐啊”。住在北京的胡同,院子里的老房东会在所有包饺子的节日给你也端上一碗热腾腾的水饺,顺便操心怎么给单身的你介绍靠谱的对象。
从2014年起就生活在东城方家胡同的本杰明,是个在北京做外教的美国人。他极其享受胡同里的“土著生活”,邻居焦大妈、胡同里开小卖部的九爷都是他的朋友。生病的时候,焦大妈给他煮姜汤水和饺子;有烦恼的时候,就跑去找九爷聊天儿求开解。本杰明改造了一辆小三轮,带着胡同里的孩子边玩边学英语,孩子们快乐地称呼他“酋长”。
“酋长”请焦大妈喝黑啤
带着胡同里的孩子边玩边学英语
图 | 行者
“你在胡同住,不跟你的街坊关系好,那你住胡同没意思。”酋长说,这是胡同生活最有意思的地方。吃了吗?去哪儿?只有老街坊,才会这样彼此招呼。
喜欢住在老城区的人一定懂得,最日常的温情,最熨帖人心。
图 | 陈牛牛
钟爱老城区,钟爱街道两旁的大树、古老的砖墙。它们好像都会呼吸,一呼一吸间,释放出某种慢而沉稳的节奏韵律。
钟爱老城区,钟爱生活的千般色彩,新与旧的奇妙融合。老城区有种强大的魔力,没有什么文化反差会在这里显得违和。
钟爱老城区,亦是钟爱人与人之间真真实实的磨合、相处。
恩吉尔曼写琅勃拉邦,“在这里,一个城市中实际上存在着双城,就好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你必须跨过那面镜子,才能够进入另一番宇宙天地。”
钟爱老城区,大约就是钟爱它看不尽的万象。在长长的时间里,在饱满杂芜的日常里,生活变得尤其具有生命力。隐隐约约,那好像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编辑 | JIALU
-特别鸣谢摄影师- 
zhangkaiyv、小龍同学
辰光、Morton.老周、Lucky是个拍妻党
hello小确幸、River Min、Y。
Karen、行者、陈牛牛 等的图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