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勤丰 | 希望不灭

总第1240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中师毕业后,我在一所村小教四、五年级语文。乡中心校每学期要搞两次教研活动,初识潘老师是在一次全乡五年级语文教研会上。听完一个年轻教师的讲读课后,大家例行要给予一番评议,众人多恭维溢美之辞,毕竟谁也不愿轻易得罪人。可潘老师却说出了这堂课的两点不足:结构不够紧凑,板书不够精练,并给出了让人信服的分析。

我留神看了这个潘老师:他黑亮的短发,黧黑的脸庞,一副黑色边框的近视眼镜有着厚厚的镜片;身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上面衣兜里插着两支钢笔,显得朴素而儒雅。

后来我向学校一个要好的同事打听潘老师的情况,他向我讲述了他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

作为老三届高中毕业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大学考试招生制度的取缔对他是一记沉重的打击。曾经无数次,年轻的他幻想通过高考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殿堂,在他感兴趣的物理学领域有所建树,将来成为专家里手。可现在,幻想只是空中楼阁,一切都无法成为现实。

心情沉重的他回到自己的家乡,那是位于长江与淮河分水岭的一片丘陵地带的一个普通村庄。他像父母及众乡亲一样,辛勤地耕种着生产队并不肥沃的土地,有限的收成除了交给国家的,自己剩下的已经不多,甚至都难以维持温饱。不过,春荒时政府会及时发放一些救济粮。

可无论白天劳动多么艰辛,每天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他都要看书到深夜。看他带回来的初高中数理化教材,看他感兴趣的《中国通史》与《古文观止》。一个在大城市工作的叔叔借给他许多书。他读书是那样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父母心疼快速耗尽的煤油,更心疼他不断下降的视力。高中时就配上眼镜,现在每年眼镜镜片都要更换一次,眼镜度数达到五百,六百,八百,最终达到一千多度。常常为了保护眼睛,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书。视力差,做起农活来也越来越不得心应手。

父母背着他,乘着夜色敲开大队书记家的门,给他送去家里养的母鸡与鸡蛋,央求他让他们的儿子到村小学当个民办教师。大队书记爽快地应允了他们。

教师职业真的非常适合他。他教语文,对课文条缕分析,语言维妙维肖,生动有趣。他教历史,完全不依托教材,给孩子们讲历史故事,让他们听得如醉如痴,欣喜不已。潘老师成了孩子心中最喜爱的老师,他也在孩子们成长与快乐中获得巨大的喜悦与满足。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二十四年那年,经人介绍,他认识了邻村的一个叫芳的姑娘。芳只有初中文化,可心灵手巧,农活与家务都做得干净利落。劳碌之余,也喜欢看点书报杂志,各种知识也懂一些。潘老师与芳很谈得来,半年后就按农村的习俗热热闹闹地举办了婚礼,乡亲与同事出个三、五元礼金便可以吃上两、三顿宴席,淳朴的民风真是浓得化不开。

婚后,妻子非常体贴他,无论队里农活多么辛苦,回到家里做饭,洗衣,喂猪,喂鸡的家务都不让潘老师插手。她说她最喜欢的就是他在书桌旁看书的样子。两年后他们的大女儿来到这个虽艰难却充满温馨的家。

1977年下半年,废弃十年多的高考制度恢复了,同全国成千上万的青年一样,潘老师心中是无比地激动。根据上级政策,已婚的老三届允许报考,于是潘老师毅然报考了理工科。一番准备后,他乘车赶到五、六十公里外的县城中学参加高考。拿到试卷,题目比他想象得要简单多。他奋笔疾书,从容答卷。当高考成绩揭晓时,他考分极高,可体验时他极差的视力却让他被大学拒之门外。

潘老师认为理工科的专业对视力要求较高,第二年他改报文史类,同样获得骄人的成绩,可同样因视力问题未被大学录取。

此时,潘老师彻底死心了,他知道自己与向往中的大学彻底无缘,他欲哭无泪。晚上,坐在学校办公室的黑暗里,他痛悔自己只忙着看书而忽视对视力的保护,他在思考未来人生的出路在哪里,难道自己满腹才华只有在一方小学校园度过自己的一生吗?自己还只是一个人微言轻、收入微薄的民办教师呀!

这时,月亮在东方天空升起,皎洁的月光洒满宁谧的校园。妻子芳从家里赶到学校,推开关着的办公室门,看到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的自己的丈夫。她拉亮了电灯,轻轻地走到丈夫身旁,将双手放在他的肩头,柔声地说,“大学不要你,我与孩子永远需要你,跟我回家吧。”

妻子的柔情,亲情的温暖,学生的喜爱让潘老师逐渐走出内心绝望的阴影。他又象往常一样上课,引导孩子们吮吸知识的琼浆。回到家里,他常带着年幼的女儿到村头田间散步,田园旖旎风光与那些蓬勃生长的庄稼让他感到希望仍在眼前。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县政府发起几次民师转正考试,那些民师中的优秀者通过一次文化考试顺利实现了身份的转正。潘老师在第一次考试中就以名列前茅的成绩成了公办教师,工资也跟着成倍增长。

作为当地一名真正有水平的小学教师,潘老师在当地被许多人所知晓。人们对他被大学拒录心怀同情,可对他的才识更多是无限敬佩。

沉潜在底层,当着一名受人尊敬的乡村教师,潘老师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后来他有了两个儿子,工作之余他关注对三个孩子的培养,希望孩子们将来能实现他未竟的大学梦。

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骑车带着礼品找到位于本县两区交界的潘老师的家。他们夫妇热情接待了我,我与他谈人生,谈教学,谈自学,谈家庭。潘老师谈兴很高,他说,人生永没有绝境,当命运为你关上一扇门,又会在不经意间为你打开一扇窗。我们可以规划人生,但更要适应充满变数的人生。

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既要读有形的书,也要读世间万象这本无形的书,学会观察与思考,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识,你的人生才会充满智慧。人生的逆境会让一个懦弱者一蹶不振,但一个坚强者会在逆境与苦难中学到很多,会增强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力与判断力,所以苦难是一个人的巨大财富。

人生如果是一条河流,生活的细节便是河面上闪烁的浪花,关注细节,人生才会充满乐趣,生活才会熠熠生辉。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次与潘老师见面时的交流,他的真知灼见,让我铭记不忘,如白昼头顶的太阳,又如夜晚一束束火把,照亮我顺境或逆境的人生之路。

那天返程时,已是晚霞满天。骑车疾驰在乡间平坦土路上,我的心中不再感到悲伤,夕阳下的乡间美景让我觉得未来可期。

作者简介

张勤丰,安徽肥东一中英语高级教师,文学学士,合肥市作家协会会员。教学之余,手不释卷,笔耕不缀,在报刊及微信文学平台上发表几十篇(首)散文及诗歌作品。

张勤丰 | 小姨的命运

张勤丰 | 情殇

张勤丰 | 青春的魅力

张勤丰 | 那一年我走上讲台

张勤丰 | 怀念你,家乡的完中

张勤丰 | 乡中七年

主编:风雨薇、绿柳
(0)

相关推荐

  • 您的视力还好吗,教您摘掉眼镜

    生活的艺术 " 一双美丽的眼睛 能让我们看到多彩的世界 感受身边朋友和家人的爱 但这双感知外界的"窗户" 却非常娇嫩脆弱 需要我们用心呵护 " 摘镜可实现 眼镜 ...

  • 8岁孩子300度近视加斜视,老母亲“二指禅”创造奇迹

    小编: 老母亲一出手 就没手法师什么事儿了-- 什么"10分钟提3行", 什么"四周摘了眼镜", 什么"一次性治好飞蚊症"-- 这些原本拿得 ...

  • 张勤丰 | 命若浮萍

    总第1365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一个农村女孩能读到高中毕业算是凤毛麟角,萍姐就是当时我们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之一. 高中时期,身材苗条.长相出众的萍姐自然引起许多男生 ...

  • 张勤丰 | 老欧其人

    总第1374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四月,春光明媚,景色宜人.一个周六晚上,在省城一所名校教初中英语我的一个学生邀请我去合肥一聚,当晚来了好几位当年乡中念书现在立足省城的学生.聊到乡中时期的生 ...

  • 张勤丰 | 悠悠岁月里的一支动听的歌

    总第1348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五十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在央视曾获得高达百分之九十的收视率.每当电视剧播放时,万人空巷,居家阒然,人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电视 ...

  • 张勤丰 | 最温馨的记忆

    总第1384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一个年轻人走向社会,就像一条小溪融入江河,他会感到迷茫,困惑,无助.可那些善良.正直的人的关心与帮助,就像冬日阳光,驱逐他周身的寒意,让他感受到人间的温暖: ...

  • 张勤丰​:无爱婚姻之痛

    无爱婚姻之痛 张勤丰 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是幸福和道德的;或者先结婚后恋爱,婚姻也可以逐步走向美满,毕竟朝夕相处中夫妻相濡以沫,感情是可以培养的.可有一种婚姻,婚前缺少感情基础,婚后又不能相互欣赏, ...

  • 张勤丰 | 归途

    总第1393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那是1986年年初,寒假已露出笑脸向我们招手,可意外的事还是发生了.最近做得煤团掺泥多了,不好烧,火不旺.只有等下学期来时,到当地煤建公司再买些煤,将烧不着 ...

  • 张勤丰 | 贵客来访

    总第1319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本县北方一所偏远的乡村村小教书,学校八个老师就只有三个公办教师.教导主任姓杨,早年毕业于滁州师范学校,善良而懦弱.同乡和我中师毕业 ...

  • 张勤丰 | 烛照心灵的师长

    总第1416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师范时期,记忆最为深刻的自然是王和生老师.他生于安徽和县,成长.求学.工作于家乡和县,他的名字表现他对家乡深切的爱. 师范一年级政治课学的是辨证唯物主义基本 ...

  • 张勤丰:借钱

    借 钱 安徽  张勤丰 一天,一个要好的昔日同事突然打来电话向我借钱.我问要借多少,他说十万.我心中一愣,忙问借这么多钱做什么,他解释道,在他现在居住的小区,他们又看中九十五平方的一套房子,房子楼层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