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鼓王刘宝全 (二)(王文玉)
五、洁身自爱
刘先生是一位旧社会的艺人,但他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正直艺术家,他兢兢业业从艺,本本分分做人。当时他的收入是比较高的,又生活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中,而刘先生一辈子洁身自爱,没有任何不良嗜好,生活中他崇尚俭朴。他一生虽然京、津、沪、汉都曾献艺,而主要的艺术实践地是天津,尤其是久占歌舞楼(后改小梨园)这一曲艺圣地。他每天下午两点左右才起床,洗漱完毕稍稍吃一点东西,略事休息,把白天所要唱的段子溜一遍,然后四点左右去剧场,刘先生的住家在北京,天津乃居停之所,住处离剧场较近,到了剧场之后换好衣服,闭目养神,准备演出。演出归来约在六点左右,喝茶、休息或打坐运气。因他每次演出回来都感到十分劳累,总要休息一个多小时,八点多钟略吃些点心,喝点粥,喝粥时常以南市天昌酱园的小菜佐食。食毕,又开始吊嗓,准备晚上的演出。晚场演毕已近午夜,又是喝茶、打坐到深夜两点左右,吃一顿正式的饭,都是小碟小碗,摆满一小桌,小菜居多,他少吃荤,偶尔炖一回牛肉,也是用肉汤熬菜,把肉给别人吃。梅兰芳先生请刘老吃饭,也说刘先生不动大鱼大肉,以清淡为主,主要为了保护嗓子。他的主食花样也很少,最爱吃的是紫米蒸的米饭,另一种是玉米面加小枣儿的烤窝头片儿。刘先生很小就在天津生活,天津的普通百姓爱吃的一种把小枣儿揣入玉米面中所蒸的枣窝头,刘先生几十年来对此食品常食不辍。
他唯一的嗜好就是爱洗澡,当时他的北京、天津住所全没有洗浴设备,只能到浴池。在天津常去的地方是滨江道龙泉池(文革前还有),在北京常去前门外王广福斜街的一品香。马连良先生也爱洗澡,两位大师往往不期而遇,他们聚在一起谈话内容多半是彼此交流艺术心得。
刘先生经常参加堂会演出,每次演出哪怕主人备下珍馐美馔他也不动筷,不管主人如何恳请,他也不吃,这倒不是刘先生故作清高,性格怪癖。他曾这样说:“那些达官贵人一多半是瞧不起艺人的,他们请你吃饭实含“赏饭”之意,他们越是瞧不起咱们,咱们越要尊重自己。”
六、仁者爱人
前排自右向左:刘宝全 白云鹏,后排自右向左:韩德荣 钟德海 侯一尘 钟少亭 苏茂贤
刘先生虽然自己生活俭朴,对别人却是既慷慨又关心。朋友若有急难他从不吝惜钱财,解囊相助。庄荫棠先生在世时曾与京剧界、曲艺界不少名演员有所交往,如高庆奎、余叔岩、张寿臣等,刘先生也为庄的朋友,且是艺术合作者。刘的《宁武关》《徐母骂曹》《白帝城》《活捉三郎》等唱段都曾经过庄的润色和改编,庄故后,家境贫困,刘先生经常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即使是无甚交往的人,如袁世凯有一个孙子,一次路过天津,手头拮据,找到了刘先生,刘先生照样给予帮助。他常说:“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一个人不到万不得已很难向人手背朝下的。至于和相知好友的交往,更有“轻裘肥马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的感情。
刘先生晚年有个跟包,时年不过十七、八岁,名叫苏茂贤,当时人们管他叫小苏。这个青年很规矩、本分,家庭条件比较艰苦,刘先生无论在天津或者北京,小苏都不离左右侍奉有加,他本人的生活费用刘先生全部负责,另外还要给小苏开工资,只是嘱咐他要一分不差地把工资交到家里贴补家用,不要胡乱花钱。他经常告诫小苏:“你在外面确实受了欺侮挨了揍,我找他们讲理,如果因为'招花惹草’挨了揍,回家我还揍你!”尽管刘先生寡交游,因为他是大名角,所以经常接到飞帖打网式的“请柬”,遇此情况,刘先生往往叫小苏拿着钱到本家随个份子,但告诉他,绝不能要人家赏钱,也不要在那儿吃饭,免得令人小瞧。他又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倘有三长两短,小苏很难有着落,于是就向他的好友、京剧名丑马富禄先生托孤:“富禄,我看小苏这孩子万金可托,很诚实勤劳,我若没了,希望你能收留他。”马富禄当即答应:“先生,您放心吧!”马先生果不爽约,刘先生去世后,苏茂贤始终给马富禄跟包,解放后一直随马先生参加了北京京剧团,直至晚年退休,生活终有所靠。
刘先生还是一个颇有民族气节的人,1937年初夏,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华北地区不断挑起事端,派重兵于丰台、南口、通县、古北口等地,更虎视京津,此时刘先生正在北京,他应二十九军军部的邀请,不讲条件的为驻地将士分别于南苑、东门仓、颐和园三处,做了慰问演出。刘先生对这几场演出分外惊心,他要把最好的艺术贡献给驻军将士,刘老第一场在南苑,他带领演员很早就到了南苑,演出场地是个广场,方圆有十余里,刘老不由眉头紧皱“凭咱们一条肉嗓子,官兵们听得见吗?得想办法。”问部队有没有扩音器,部队说没有,于是刘老和曹宝禄、高德明说:“你们在北京上电台,想办法通过电台解决一个扩音器”曹、高二位不负刘老所托,找到燕声广播电台的赵燕生,赵答应解决,结果从“燕声”借了一台扩音器,连同两个大喇叭装上了汽车,拉到了南苑机场。刘老这场《单刀会》演得是神完气足,全力以赴,博得了广大官兵的欢迎,同样,东门仓和颐和园两处分别演出了《长坂坡》和《南阳关》,也取得了圆满效果。
七、溘然长逝
刘宝全先生生前最后一次登台,演唱《双玉听琴》(伴奏:韩德荣 钟德海)
刘先生晚年一直在天津小梨园演出,每年过了端午节回京休息,农历七月初七再回天津。1942年,刘先生已经七十三岁高龄,本来刘先生身体挺好,生活有规律,饮食尤其注意,除去吃饭,只爱吃水果,故身体一向很好,连牙齿都没掉,他刷牙夏天用冰水,冬天用凉水,直到暮年,牙齿无丝毫之损,不知怎的,就在这一年回到北京之后,刘先生的精神明显不好。但刘老自言没什么病,也没感到身体有什么大不适,只是觉得身子发懒,提不起精神,吃东西无滋无味,当然饭量也一天比一天减少了。
开始时,他还强打精神,按时起居、活动,还没放下吊嗓子。眨眼之间,已进七月初了,天津小梨园来人接刘先生去演出,此时刘先生犹豫了,他没敢贸然而去,跟园方商量,再推迟半个月。半个月后,天津再来接人,还是没去,好像比先前身体更不适了,只好再推迟一个月。推迟演出,对刘先生来说是从未有过的事,他热爱事业,京韵大鼓是他为之献身的事业。他的观众既爱其艺,又尊其人,他已和广大观众成为一种鱼水关系,他多么企盼再上舞台和观众见面呀!但是他实在支持不住了,此时,他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果然,没多久,他就卧床不起了。
病中,曾经给他请过几位有名的西医,可始终没查出什么病来,他卧床后,因饮食难进,每天注射葡萄糖维持生命。
刘先生最讲卫生。当他还能下床时,每天坚持自己下床洗漱,后来实在起不来了,才让跟包小苏帮他在床上洗漱、擦澡。卧床后,白天,他老伴、女儿和孙女看护,夜里则由小苏值班。
在农历八月廿九(1942年10月8日)的深夜,他用手轻轻敲床,要小苏扶他坐一会儿,还说想喝点水,小苏立刻倒好一杯水上床去扶他,谁知他还没有坐好,就猛地一耷拉脑袋,瘫软在小苏怀抱里。
一代鼓王终于驾鹤西去了。
当时是日伪统治时期,人们在日寇铁蹄下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也就没有心思和经济实力大办丧事。于是,除去一些至亲好友、同行和有交情的京剧界人士之外,没有惊动更多的人就入土为安了。
八、遗韵流芳
刘先生的京韵大鼓是我国传统曲艺中的一枝奇葩,一枚瑰宝。他所创造的刘派京韵影响了一代曲风,直到今天还发挥着作用。
青年时代的小岚云
孙书筠
过去曲艺演出的攒底节目多是单弦或者是五音联弹,自从刘派京韵形成后(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京韵攒底几成定局,非只京、津,即使济、汉、沪、宁也莫不如是,这都是刘先生的功劳。由于京韵在曲艺场所中地位的提高,故习此曲者在当时真如过江之鲫,学刘派京韵者尤多,即使白(云鹏)、张(小轩)两派演员合计在一起,也不及刘派的四分之一。但这些刘派京韵的演员多属女性,活跃于曲艺舞台并有一定影响者也为数不少,如金慧君(艺名小黑姑娘)、林红玉、良小楼、章翠凤、孙书筠、桑红林、小岚云、侯月秋、小映霞等,均属艺业有成者。
白云鹏、富少舫、阎秋霞师徒合影
林红玉
林红玉、良小楼、桑红林、阎秋霞四位京韵名家
侯月秋
骆玉笙
至于骆玉笙先生,其早年所唱亦宗刘派,后又吸收白派和少白派的某些艺术成分,根据自身条件,终于创出享誉曲坛的“骆派”。
非但京韵演员宗刘者居多,其他曲种,如西河大鼓名家赵玉峰、河南坠子名演员乔清秀、辽宁大鼓名演员朱玺珍、单弦大家曹宝禄等,都或多或少受过刘先生的影响,刘先生对他们演唱艺术也曾给予不少指导。
白凤鸣
左钟德海,右韩德荣
单弦名家谭凤元
刘先生的入室弟子并不很多,正式拜师的只有常旭久(后唱连珠快书)、白凤鸣、谭凤元(后改单弦)、韩德荣等。
刘宝全从怯大鼓发展成极受欢迎的京韵大鼓,是拼着一生心血的,是时刻不忘与时俱进的。我想,今天我们学习刘先生,主要是学习他这种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曲艺事业推向更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