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胆包天(我的初一乙班6)/ 文:施扬
年少胆包天
施扬
十四五岁的少年活泼好动,下课铃声一响,蜂拥而出的必是我们这伙“闯祸胚”。除了打篮球踢足球争强好胜外,为了显摆自己的勇敢无畏,男同学还经常别出心裁的搞点“冒险”活动。
一中对面就是锡惠公园,当年环城运河还没开挖,锡惠大桥连影都没有。午休或是下午放学后,我们就一溜小跑,来到公园门口。
那时的锡惠公园远没有如今气派,大门年久失修,斑剥漆离。虽是雕檐飞瓦,却破旧不堪。可即使游人稀少,仍要收取门票(大概五分钱一张吧)。
这可难不倒我们这些“皮猴精”,公园大门两边的围墙早已断垣破壁,双手搭墙上一个翻身,很容易就跳进公园。
我们曾在黄公涧里打水仗。蹦跳追逐,显摆逞能。涧内乱石分布,泥泞苔滑。大家在巨石间窜来跳去,展示自己的敏捷和胆量。
我们也到锡山顶龙光塔旁一个叫“赤脚大仙脚印”的大坑徒手攀岩。那个大坑足有十几米深,四面悬崖峭壁,毫无依仗。
我们依次前去攀登,手抓凸石,脚踩石缝,从大仙的脚底一直攀到崖顶,谁不敢爬谁就是“孬种”。
我们还翻越惠山去寻觅狼踪。据说有村民在惠山上发现了野狼,有好几只,还有拖着奶子的母狼。
惠山属天目山脉的支脉,狼大概就是从天目深山里跑过来的。由于天寒地冻,山里找不到吃的,狼就窜到附近村子里刁鸡逮羊。
这件新闻之前曾登在无锡日报上,引起市民的极大关注,我们这群学生当然也不例外。
出发前我们雄心勃勃,配备了“全副武装”,武器是弹弓、木棍和竹棒。我们还进行了战斗部署,谁当尖兵,谁做掩护,发现敌情如何报警,投入战斗谁任主攻,排兵布将准备与群狼恶战一场。
那是个风和日丽天,沿着惠山小道,我们一鼓作气爬上了头茅峰,随后又搜寻到二茅峰,最后一直翻过了三茅峰。
沿途尽找树丛断崖、草坑石洞,一心想找到狼窝踪迹,甚至还幻想着逮个小狼,好训练出一条真正的狼狗(以为狼养熟了会象狗一样听话)。
可惜敌情一直未曾出现,累的半死的我们只能从石门下悻悻返回。
我们还热衷于寻幽探险。听说山上有个抗战时期留下的废弃防空洞(不知是否今天的龙光洞,可印象中好像在后面惠山南面),就打定主意要去探个究竟。
大家精心作了准备,制作了火把,穿上了球鞋雨靴。胆大的李音平自告奋勇走在前面,我们十多个“铁杆”紧随其后。
那是个裸露在山坡上的山洞,一人多高,三四米宽。刚开始洞内隐约见光,可看到呲牙咧嘴的石锋悬挂洞顶。慢慢的越走越暗,地上也开始潮湿。
我们点起了火把,熊熊的火苗顿时照亮四周。前进中我们不时东张西望,期望着能发现“新大陆”,最好有抗战遗物,好回学校显摆逞能。
时间慢慢的过去了,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拐了多少个弯。只觉得地上越来越泥泞滑脚,积水浸湿了鞋面,身上也渐渐感到了寒意。
突然,前面的火把灭了,李音平一晃不见了。我们顿时心慌起来,急的连声咋呼:“野李逵……,野李逵……”,可前方只有洞壁阵阵的回音,嗡嗡地重复着我们的呼喊。
这下大家更慌了,纷纷快步上前探个究竟。不料,众人手里的火把一个接一个地熄灭了。这下洞中漆黑一片,寸步难移。
“出鬼了”!不知谁嘀咕了一声,吓的我们两腿发抖,连站都站不稳了,真害怕马上出现山魂野鬼。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遭遇的恐怖事了,此刻想来还心惊肉跳。为何火把会一个挨一个熄灭呢?那么诡异,那么恐怖!
后来才明白,废弃的防空洞通风不良,越到里面,氧气越稀少。人和火把都要耗氧,产生的二氧化碳就沉积在洞里。
由于氧气性重,漂浮地面,而二氧化碳性轻,弥漫在洞的上方。这样,越往洞深,越积越厚,高举的火把自然首先熄灭了。
此刻,我们进退两难。眼前是一片漆黑,仅有的一个手电筒,光柱弱弱的,根本照不远。是向前寻找李音平?还是向后找寻退路?真是进退两难!
犹豫之间,李音平已顺着呼喊声摸到了我们身边。原来,洞里回声混杂,他不吱声是怕听不清我们的方位。
眼下既然大家已经聚集,就要考虑从哪条路脱险了。可眼前伸手不见五指,摸错了路径会转到洞的哪个旮旯?
不知谁领头,我们唱起歌来,一首接一首,相互鼓励壮胆。我们扶着石壁向后转身,慢慢摸索着向前移动。
黑暗中只听到众人粗粗的呼气,和着那断断续续的歌声(大概是氧气越来越少的缘故)。
也不知过了多久,感觉上好像走了好几个钟头,终于前方有了人声和火光,原来是另一波探险的队伍到了。感觉终于有救了,大家顿时松了一口气。
相逢后听了我们解说,他们也不敢“深入虎穴”,就与我们一起撤退,草草结束了这场探险之旅。
脱险回家的路上,同学们相互告诫此事决不能对外透露。家长知道了一定会担心,假如给老师知道了,说不定还要挨个处分。
后来听说,有对谈恋爱的男女误闯里面,结果迷路绕不出来,被人发现时已成了尸体。
因此,这次遇险经历我从未和家人说过,生怕父母担心从此限制我的活动。
可整个过程场景会经常出现在我的梦中,重复着遭遇那些最紧张的时刻:或是在黑暗中摸索,因找不到光明而惊慌无措;或是在水里挣扎,面临窒息而恐惧叫喊。惊醒后往往一身大汗,砰砰心跳不已。
经历过一连串的冒险经历后,我也“着乖”(老实)了好长一段时间。
真是少年无畏,胆气冲天。不吃“go头”(教训),呒勿“清头”(清楚)呵!
作者简介:
施扬: 微信网名方木,下过乡,当过兵,退休前为外企高管,现今在家练练二胡,写写回忆录。以前多篇习作曾刊登于“太湖”杂志,如今尝试网络投稿。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
诚邀加盟
《金陵文学家》诚意邀请有缘朋友加入编辑团队:
1. 文字编委: 有较好的文学素养;
2. 朗诵主播: 擅长朗诵或者儿童故事播讲;
3. 版面设计: 熟悉微信平台文字版面设计。
请联系主编 醉卧蘭亭(yf476800)
稿酬规定:主推当日读者打赏金额全部的六成作为稿酬,四成留作平台运作;5元及以下不再发放。无打赏则无稿费。请作者主动联系主编领取稿酬。具体规定参加本刊《征稿启事》。
往期精选(点击蓝色字体可阅读):
【编者按】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1999年完成最后一届中师学生招生,据统计全国共培养有400多万中师生。毕业后,这些十八九岁的年轻人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散向中国最广大的农村,扎根三尺讲台,撑起中小学教育大半个天空。
“中师生”,共和国教育史上一个灿烂的群体,支撑起祖国基础教育的半边天,他们中的大多数如今都已过了不惑之年,甚至知天命的年龄。
然而,如今大多数中等师范学校都已经停办或者改制,几十年后,'中师生"将成为绝唱!
为了重温当年的岁月,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这一代中师生群体,《蓝天教师园地》特开设“我们曾是中师生”专栏,希望希望能成为咱们中师生的温暖家园!
各位曾经的中师生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们,我们拥有共同的“中师生”身份,怀揣共同的“中师生情结”,欢迎大家踊跃来稿,分享自己当年的中师生活以及毕业后自己的人生故事。
主编:醉卧蘭亭(ID: yf476800)
【主编简介】
醉卧蘭亭:
男,70后,1993年毕业于民权师范学校,做过三年乡村中学教师,现供职于南京某高校。教过十几年英语,现从事美国政治与外交方面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之余执着于少年时的文学梦,写作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希望结交有情怀的你一起:
品茗、读书、写文章;观云、赏月、念秋霜!
《教师文苑》原创征稿 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