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暄”还是“寒喧”
人们初次相会,往往会聊些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这是中国人见面的一种问候习俗。林语堂先生在《冬日之晨会客记》中将这种现象概括为“谈寒暄,评气候”。我们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又该怎么认识“寒暄”呢?
“寒”是冷,“暄”是什么意思?“暄”在《说文解字》里作“煖(xuān)”。《说文解字·火部》:“煖,温也。从火,爰(yuán)声。”“煖”是形声字,“火”作形旁,表示暖和;“爰”作声旁,表示读音。本义指温暖。后来,人们将形旁“火”换作同义的“日”,声旁“爰”换作音近的“宣”,造出新的形声字“暄”表示温暖义。如东晋陶渊明《九月闲居》:“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唐代白居易《桐花》“地气反寒暄,天时倒生杀”中“寒暄”指冷暖义。“寒暄”由天气的冷暖逐渐引申指人们之间互问冷暖,如宋代陆游《南唐书·孙忌传》“忌口吃,初与人接,不能道寒暄”中“寒暄”就有问候的意思了。现代还借“暄”表示松软、松散义,如馒头很暄。
从口的“喧”在《说文解字》里作“吅(xuān)”。《说文解字·吅部》:“吅,惊呼也。从二口。凡吅之属皆从吅。”“吅”是会意字,两“口”会喧闹之义。本义指惊呼喧哗。北宋徐铉等在校定《说文解字》时在其下注曰:“或通用'讙’,今俗别作'喧’。”意思是“讙”与“吅”义相近,有时通用,人们还造有俗体字“喧”。“喧”是形声兼会意字,“口”作形旁,表示与口的功能有关;“宣”作声旁,表示读音,兼有大的意思,意指声音大而嘈杂,如喧闹、喧嚣、喧嚷、喧哗、锣鼓喧天、喧宾夺主等。“寒暄”是指人们见面时问寒问暖,不是大声喧哗,故“寒暄”应用“暄”。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