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里,作者写宋惠莲这个特别的女人,究竟潜藏着哪些深意?

金瓶梅里有一个很特别的女人,她的出场就像流星划过黑魆魆的夜空一样,短暂而又光芒璀璨。她的故事,看过以后,让人很难忘掉。这个女人就是宋惠莲。

在金瓶梅中,宋惠莲从第二十二回出场,到第二十六回死去,时间不过半年光景。所以,她只能算是金瓶梅里的一个过客,一个次要人物。

这样的人物,在书里的作用,无非是两个。一个是为主要人物服务;或展现主要人物的性格,或揭示主要人物的心理,起到丰富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另一个是推动情节发展;或为主要情节推波助澜,或者为主要情节添砖加瓦,起到丰富主要情节的作用。

作者编排宋惠莲这个人物,究竟为了什么?我们先看一下她的履历。

宋惠莲是卖棺材宋仁的女儿,名唤金莲。先卖在蔡通判家房里使唤,后因坏了事出来,嫁与厨役蒋聪为妻。蒋聪因和一般厨役分财不均,酒醉厮打,被戳死了。她央求来旺儿请西门庆帮忙,捉住正犯,问成死罪,抵了蒋聪的命。后来,她就改嫁了来旺儿。月娘因她叫金莲,不好称呼,遂改名为蕙莲。她小金莲两岁,生的白净,比金莲脚还小些儿。性明敏,善机变,会妆饰。“看了玉楼、金莲等人打扮,他把鬏髻垫得高高的,头发梳的虚笼笼的,把水鬓描得长长的,在上面递茶递水 被西门庆睃在眼里。”很快做了西门庆的姘妇。

作者开始,给她起的名就叫宋金莲,后面又说她小潘金莲两岁,比潘金莲脚还小些儿,之后,又学潘金莲的打扮。还说她性明敏,善机变,会妆饰。从这些看来,她活脱脱就是另一个潘金莲。显然,作者是把她作为潘金莲的化身,或者是影子来设计的。至于她长的怎么样,作者没有明说,从她被西门庆一眼看到,就开始想办法去勾她可知,模样肯定也是不错的。

从她的经历看,也跟潘金莲相似。潘金莲是开裁缝店家的女儿,她是卖棺材人家的女儿。潘金莲从小被卖到王招宣家做丫头,她是从小被卖到蔡通判家做丫头。然后,潘金莲被转嫁给武大做老婆,她是转嫁蒋聪做老婆。最后,两人的男人都死了,改了嫁。不同的是,潘金莲改嫁了西门庆做妾,是主妇。宋惠莲改嫁了西门庆的家仆来旺儿做妻,是仆妇。

这样相似的人,给我们的感觉是写一个潘金莲也就够了,作者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再写一个几近重复的宋惠莲呢?我们知道,像金瓶梅作者那么功力丰厚的人,一般不会不想到这样的问题。既然能想到,却还偏偏这样做,显然自有他的考虑和目的。

于是,我便找到了正文里的这句话。

“看官听说:凡家主,切不可与奴仆并家人之妇苟且私狎,久后必紊乱上下,窃弄奸欺,败坏风俗,殆不可制。”

显然,这是作者的旁白,也就是说作者怕读者不明白他为什么写这一段情节,特意说明原因的。就是主人与下人,或者下人之妇有私狎的危害问题。

显然,这是我们读懂宋惠莲这个人物的关键和钥匙。即主仆关系问题。

宋惠莲作为另一个潘金莲,外貌,经历,几近相似,主要的不同,就是一个主,一个仆。

我们看一下宋惠莲搭上西门庆以后的行状。

“蕙莲自从和西门庆私通之后,……在门首买花翠胭脂,渐渐显露,打扮的比往日不同。”

并常和众人打牙犯嘴。或一时教:“傅大郎,我拜你拜,替我门前看看实粉的。”又叫“资老四,你代我门首看卖梅花菊花的 我要买两对儿戴。”甚至瓜子儿四五升量进去,散与各房丫环并众人吃。头上治的珠子撤儿金灯笼坠子黄烘烘的,衣服底下穿着红潞轴袖儿,线掠护赎;又大袖子袖着香荣,木樨香桶子带在身边。元宵那天,西门庆家饮合欢酒 她竟给了自己一个主仆之间的位置,坐在穿廊下一张椅儿上,口里磕瓜子……

宋惠莲的行状,完全是一副给上三分颜料,就要开染房;狗壮人势的作派;己经严重脱离了她仆妇的位置。这样的行状,让读者看了,感觉又可悲又可笑。作者在描述这一形象时,笔法上也是带了几分讥诮的。

这是她在仆人面前的行状,我们再看看她在主人面前的行状。

“逐日与玉楼、金莲、李瓶儿、西门大姐、春梅在一起玩耍。”在花园里和她们打秋千,在房屋里看她们打牌,还插嘴发表意见,元宵节也跟人家去“走百病”,看放花炮,甚至还学潘金莲,和陈经济打情骂俏。

宋惠莲的表现,后来连西门庆家里玳安、平安那些见惯了肮脏和丑陋的家僮都瞧不起。受过她倾轧的来保媳妇惠祥更是把她骂得狗血喷头。

显然,宋惠莲就是一个摆不正自己位置人的典型。但我们从中也可看到她渴望成为主妇的愿望是格外强烈和急迫的。只可惜,她没有潘金莲的智慧和狠辣。从她与潘金莲的个人经历看,潘金莲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而且还是个识字的文化人。规矩礼节,也很懂得。做事有计划,有步骤,特别讲究策略。前文她撩武松的情节,这些都己经有充分的展示。相比之下,宋惠莲既没文化,又没才艺,还没心计,有的只是一张俊俏的脸。把她们放到一起看,是鸡是凤,十分明显。还有,她们的追求也大相径庭。宋惠莲追求的是主妇的排场,而潘金莲追求的是情爱。所以,表面上看,她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与美貌,也都不惜名声委身西门庆,但内在原因,差异大的很。

像宋惠莲这样的人,很难让人想到她居然会自杀。可是,作者偏偏就安排她自杀了。这让我们在感到突然和意外的同时,就仍不住要思考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和她自杀的心里问题。

我们先看一下情节变化。

来旺办完事回来,从孙雪娥那里得悉妻子不贞,又知道潘金莲包庇他们的偷情,就怒打了惠莲。醉后骂潘金莲,还扬言要杀西门庆。事情传开,潘金莲便决心要害来旺,宋惠莲极力庇护,但终究被诬陷入狱。虽保全了性命,还是被打了一顿,流放出去了。这些有人说漏给了宋惠莲,她立刻大哭起来,然后就取了一条长毛巾在卧房门楹上自缢。第一回没死,被人救下。见西门庆来了说道:“爹,你好人儿!你瞒着我干的好勾当儿!还说什么孩子不孩子,你原来就是个弄人的刽子手,把人活埋惯了。害死人还看出殡的!……你也要合凭个天理!你就信着人,干下这等绝户计!把圈儿做得成成的,你还瞒着我。你就打发,两个人都打发了,如何留下我,做什么?”以后她果然不再理西门庆,也不要西门庆的东西,并最终还是吊死了。

表面看,是宋惠莲怨恨西门庆与潘金莲合伙害来旺。其实,我们仔细思考,却可能并不是这么回事儿。来旺与她是半路夫妻,成家时间不长,感情如果好,怎么会因为西门庆给她一两件衣服,就委身于他呢!

一个人决心去自杀,通常是因为绝望。也就是他人生的最大追求被毁了。象《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维特。从宋惠莲的行为看,她最享受的应该就是当西门庆家主妇的荣耀了。

她那些在仆人们面前的显摆与张狂,她那些在主妇们面前的不顾礼节,她为了拥有主妇一样的荣耀,不顾自己的名声,与西门庆勾搭。都是这一点的佐证。宋惠莲正是从西门庆在潘金莲的挑动下,背着她害来旺这件事上,终于认清了她在西门庆眼里的地位,使她彻底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这辈子绝不可能成为潘金莲那样的主妇!主妇之路的被堵死,才使她绝望了!所以,她才自暴自弃,才有了自杀的念头。

前面,作者还专门写到宋惠莲的多次“脸红”。在春坞雪洞里和西门庆过夜后岀来,“看見潘金莲,把脸通红了”。遇见知情的仆人嘲笑,她又脸红了。企图教训孟玉楼看牌,遭到斥责,她“羞得站又站不住,立又立不住,飞红了面皮”。这又说明她还存有一定的廉耻心。这也应该是她面对屈辱,心感不堪,产生自杀的一个心里因素。

她在西门庆家里一切张扬的行为,还来源于她那强于旁人的好胜心和攀比心。她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要和人比高低。正是因为这个,让她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人潘金莲。比如,她老是喜欢跟潘金莲比脚小。我们看一下这段。

[西门庆道:“我儿,不打紧,到明日替你买几钱的各色鞋面。谁知你比你五娘脚儿还小!”妇人道:“拿甚么比他!昨日我拿他的鞋略试了试,还套着我的鞋穿。倒也不在乎大小,只是鞋样子周正才好。”金莲在外听了:“这个奴才……!等我再听一回,他还说甚么。”又听得多时,只听老婆问西门庆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你娶他来家多少时了?是女招的,是后婚儿来?”西门庆道:“也是回头人儿。”妇人说:“嗔道恁久惯牢成!原来也是个意中人儿,露水夫妻。”这金莲不听便罢,听了气的在外两只胳膊都软了,半日移脚不动。]除此之外,甚至在潘金莲急于勾搭陈经济的时候,当着潘金莲的面与陈经济调笑,有意折这个西门庆府中顶尖的女人。

这些都是她的攀比心在作怪!一个有着如此强烈攀比心的人。一旦因为来旺这件事儿被彻底比下去的时候,她的心里会是多么的失落,又是多么的失望。所以,这也是导致宋惠莲想自杀的一个因素。

以上,应该就是宋慧莲决心自杀的主要心理因素。

从作者的角度看,这样安排宋惠莲的人生,可能还有一些其他考虑。比如,或许还有宋惠莲对来旺的同情或怜爱,或许还有对周围人心险恶的寒心,或许还有她自我反省和悔恨……等等。更深层次的,可能还有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控诉,对社会黑暗的揭露。

从全书情节发展看,宋惠莲的故事,对揭示潘金莲有仇必报,心狠手辣,做事有心机,起到了丰富主角性格的作用。同时,也为潘金莲之后害其他人,起了铺垫和预示作用。当然,宋惠莲的故事,对西门庆的滥情,自私,有了更多的表现,另外通过这件事,还可以看出,西门庆对女人亲近与否,归根结底是看这女人能否满足她的私欲!说白了,他根本就是个无情无义的人!他的自私,己经深入到了骨髓。这样的西门庆,就是那个时代和社会孕育的一个怪胎。宋惠莲的故事,从这一意义,起到了撕下西门庆面具的作用,对西门庆形象的丰富,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