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拍案叫绝的心理学效应,让人际交往更顺利
强迫选择原则
在询问他人的时候,不要以“是不是”、“能不能”的方式来进行询问,而是要给他一种不是A,就是B的选择项。
不让他回答是什么,而是让他回答哪一个,给他足够多的选项让他进行选择,能够让对方快速做出回答。
即,让一个人做一件事,不要给他是非题,要给他选择题。
例:
把“你周末有空吗?”改为“周末要一起去逛街还是看电影?”
来减少对方说不的机会,增加事情的成功率。
登门槛效应
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例:
你:不好意思,能借我用下橡皮吗
同学:嗯,给你
你:谢谢,可以顺便问一下,这道题怎么解吗?
学霸:这个简单,你看,这样…
想让别人答应你一个较为困难的请求,不如先让他做一件小事,然后再告诉他真实请求。为了保持印象,他们答应帮忙的概率会更大。
拆屋效应
先提出一个不合理要求,再提出一个相对较小的要求,即真实要求,更能让人答应。
例:
鲁迅:“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固定行为模式
请求别人帮忙时,能够讲出一个理由,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大。
只要听到“因为”二字,哪怕理由微不足道,人们就会认为你是有理由的。即绝大多数人在非紧急情况下,都愿意给予一定的帮助,这是大脑做出的自然反应。
例:
希望大家多给有用的文章点赞,因为我想你随时可以在动态里看到这篇干货,在人际交往中,用一些心理学的小技巧来保护自己。
镜像效应
在自我意识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并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镜像效应。这一效应来源于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例:
通俗点,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不自觉被你同化。
当你在表达观点时,微微点头,他们被同化,会更赞同你的观点
黑暗效应
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
例:
约你心爱的姑娘去灯光昏暗的咖啡厅或电影院,绝对比去一个吵闹的大排档更能擦出爱情的火花。
五分钟起步法
当你想要进行某一项工作或者开始某一件事,却静不下心,给自己五分钟的起步时间。在开始时,反复告诫自己:“只有5分钟,忍忍就过去了。”
最后你会发现实际上你坚持了不止5分钟。一旦大脑启动了5分钟装置,你会惊奇的发现,自己还可以专注10分钟、2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这个方法很适合拖延症患者哦。
例:
写作业总拖拉怎么办?先挑最简单的,告诉自己就做五分钟,然后,你就会惊喜地发现,作业做完啦!
身体语言运用
A.脚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脚的状态来判断一个人的基本想法。当一个人面对着你说话,却把脚转向别处时,说明他想终止这次谈话;当一个人翘着二郎腿跟你讲话时,说明他对你的观点不太赞同。
B.初次见面,眼神交流过于尴尬?可以尝试看对方的鼻子,这会让你看起是在注视对方,又让大脑处于放松的状态,显得友好且自信。
暴露缺点效应
人们乐于接受和自己更加接近的人。人人都会有缺点,如果你太过完美,会让别人觉得高不可攀甚至忌妒,从而疏远你。其次,你缺点的暴露更能让人对你产生信任感,因为完美的人并不存在,暴露的缺点会让人们觉得你的表现是真实的,不是刻意伪装出来的。
你的小缺点会让你更受欢迎。人天生会对完美人格产生敬畏感及嫉妒心,他们更愿意靠近那些不完美的人,甚至产生同情心。
例:
升职加薪,要说责任重大经常熬夜加班,秃头脱发健康堪忧。
阈值自控意识
“阈值”又叫“临界值”,指释放一个行为反应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了解“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并学会一定程度的禁欲和自控,是防止“阈值”升得过高的不二法门
主体对客体会产生“期望值”; 客体对主体会寄予“期望值”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对期望值的管理能力,既是指主体自身对客体所产生的“期望值”的管理能力;又是指客体对主体所寄予的“期望值” 的管理能力。
我们需要对别人寄予我们的“期望值”进行管理。要真正做到有效控制周围人对你的“期望值”,需要做到无迹可寻。
例:
职场新人,要降低领导对你的期望值。一些初进公司的新人总会表现得特别殷勤,以获得同事和领导的赞扬。随着日子流逝,领导能看到的闪光点越来越少,对其好感逐渐降低,那些新人也会因此产生挫折感,降低工作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相反,那些刚进公司时,表现平平,却偶有进步的员工,反而会留下更积极的印象。
不过,任何技巧在实力面前都不堪一击。因为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持续大量地阅读,能快速提升一个人的认知与视野,在职场中也能获得更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