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精华解读

什么才是值得的学习呢?

青春年少时,我们将满腔热情奉献给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以期博个光明坦荡的前途,从此人生顺遂。

却不知,现实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那些知识并不能教会我们如何提高情商,如何与同事更好地交流,如何辨识生活中的风险……

究竟是哪一环出了问题,让我们的学习“投资”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会帮你打开内心的焦虑:传统教育存在哪些真正致命的问题?什么才是好的学习(全局性理解)?如何打造你的创造力?

作 者 简 介

戴维·珀金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资深教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国际思维协会组织委员会常委,全球教育界知名演讲家和顾问。

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创始人之一,与霍华德·加德纳一起,作为“零点项目”的负责人共同工作超过25年。从最初成立至今,50年来,零点项目致力于研究智力、理解、思考、创意与人类的学习等相关议题,吸引了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老师,尤其是美国诸多专业人士、国际学校的教师等参与其中,并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工作坊,推广研究成果。

精 华 解 读

以下内容为《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一书精华解读,供书友们学习参考。

目 录

引言:你的“学习”产生“回报”了吗?

一、为何传统教育下的学习总陷于被动?

二、你真正理解透彻的知识是哪些?

三、如何超越既定的知识和已知的学习?

四、如何让有用的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

五、传统教育的分科还有用吗?

六、如何认识各学科背后的认知方式?

七、新的单元体系将为我们提供什么?

八、哪些能力是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须的?

正 文

引言:你的学习“投资”产生“回报”了吗?

从小学到大学,你学到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有用?

这些知识会在专业技术、社交活动、家庭生活、艺术活动以及更好地理解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你带来帮助吗?

很遗憾,大部分的人回答是“NO”。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才值得学习呢?

极具生活价值的学习

一般而言,只有当实际场合需要某种知识并且使之生动有效,容易获得时,我们才能说这类知识是好的、应当学习的。

简言之,知识必须能够在某些场合实际运用,才值得学习。所以我们在对教育构想时,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教育内容中哪些对学生的生活有价值,并尽量围绕这些知识点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学生的个人爱好提供空间。

这就要求任何一位关心教育的教师、家长、学生、校领导,甚至政府官员都应该积极探索:

1.辨别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2.选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3.为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教      4.建构具有生活价值的课程

一、为何传统教育下的学习总陷于被动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为自己的个人生活、公民生活、职业生活做好准备。既然初衷这么好,那么,究竟是什么阻挡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的发展道路呢?

“我以前学过这个,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学了?”                                                             “我们在教材上投资太大,不好轻易改动”……

除了这些陈旧的教育惯例外,还有三类突出且重要的学习议题阻挡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之路:学业成就、信息、专业知识。

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

学业成就反映到我们的教育现状,就是最终文凭。小学毕业了吗?大学毕业了吗?

在生活实践中,学业成就低,就意味着只能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挣很少的钱,所以完成学业成就,比如考上好大学成为这个时代孩子们最主要的教育挑战。

但过度关注学业成就却忽略了相关性差距,也就是忽略了我们学到的知识,对生活到底有什么作用?能解决哪些问题?

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

我们总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获取大量信息,但是,我们究竟需要获取多少信息?

“了解”,就意味着需了解表面知识,而不用特别深入地理解。

殊不知,这样的学习也有其软肋:

1.知识的内涵远比信息本身更加丰富,而在信息风暴中,知识的内涵很有可能被湮没。         2.掌握大量信息固然很好,但是通过说教的方式获得的信息很容易被遗忘。                         3.如今,互联网使得各种事物的信息都唾手可得,这就意味着巨大的记忆性信息库并不像原来那样富有价值。

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忽略生活相关知识

我们传统教育对专业知识有一种超乎常人想象的执念,总希望学习者可以形成符合他们专业水平的能力。

正是在这种要求的驱使下,许多高中学生不得不学习那些他们既不感兴趣、也看不到生活价值的内容。

其实,基础教育应当塑造业余的专家,而非一定要塑造深厚的专业知识。业余的专家能够自信地、正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例如:

业余的专家或许不太了解多元线性回归或因素分析之类的高级内容,但却很清楚平均数和标准差意味着什么、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或不能很好地描述总体;如何用小样本数据来测谎等。统计和概率学中的这些知识几乎已经涵盖了日常生活中所有运用需求。

传统教育结构满足不了世界发展的需求

当今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传统的教育方式始终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传统教育的层级结构是一种迟钝的、不恰当的结构,很难体现当代世界在丰富的信息和交流方面提供的便利,也难以支持今天的学习者在这样的世界中获得远大前程。相反,灵活的网状结构却能够以更具拓展性和生成性的方式来接纳各种机会。

二、你真正理解透彻的知识有哪些

你在学校学的知识对你的生活有帮助吗?

我们知道欧姆定律呈现的是电流运动的模式,即电流=电压/电阻。

有人在物理课上接触过欧姆定理后,开始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项知识。在他的家里,有些房间比较冷,所以,他根据欧姆定理,按照能够大幅度提升气流量的方式重新配置了房子的通风系统。结果供暖系统更有效了,房间也不那么冷了。

上述这类生动灵活、具有适应性,而且明显是积极主动地理解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理解,我们称之为“全局性理解”

上述这类生动灵活、具有适应性,而且明显是积极主动地理解与我们生活的世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理解,我们称之为“全局性理解”。

判断全局性理解的四个标准

“全局性理解”这个术语体现出综合、概括的特质,判断一种理解是否具有全局性的标准包括:

1.深刻见解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

2.行动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整治行动等。

3.伦理道德方面:全局性理解应当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

4.机会方面:全局性理解可能出现在各种场合中,表现为多种不同的重要形式。

全局性理解对生活的三个贡献

全局性理解只有在生活中的一些特定时刻才起作用,平常生活中我们似乎更依赖于所谓的“配方知识”。比如:按熟悉的配方来烤蛋糕,不需要你去思考,就能完成。

如果说在大部分情况下“配方知识”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的90%的解决方案,那么全局性理解提供了剩下10%的解决方案。

当新的情况发生,而“熟悉的配方”已经不起作用时,全局性理解就能帮助我们思考并采取行动。全局性理解对我们生活有三个贡献:

定向:全局性理解帮助我们确定并保持方向。

慎思:全局性理解帮助我们慎思地思考不同的情况。

深入学习:全局性理解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如何学习“全局性理解”?

在进入大学之前,可能有一万种值得教学的全局性理解。

如果我们的教育狂热地竞相涵盖每一个制定的主题内容,那么,学习的深度就会被弱化,广度则会被分散。

好在语文老师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即“巧妙地抽样教学”。例如:本学年,我们无法读完鲁迅所有的作品,但我们可以阅读其中两三篇。

抽样教学具体应当怎么做呢?丰富的个体选择:典型,通俗易懂、能激发共鸣,从特殊到一般。

总体范围选择:不同风格类型、体裁,贴近出发点、向远处扩展,不同观点。

三、如何超越既定的知识和已知的学习

新几内亚的原住民亚利,问了贾雷德·戴蒙德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白人会有那么多物质财富呢,而我们新几内亚人却几乎没有呢?

亚利想知道答案。亚利的经验让他自然而然地提出这个问题,并引起了贾雷德·戴蒙德的兴趣。他把亚利的问题归结为“历史的开放性问题”,创作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荣获1998年的普利策奖,而亚利的问题是该书根本的动力线索。

什么是开放性问题?

是什么让问题具有开放性呢?和全局性理解一样,我们可以从深刻见解、行动、伦理道德和机会四个方面来判断和解释。

例如,亚利的问题,戴蒙德的回答、我们自己的深入思考共同为理解当今世界提供了一种启发性的观点(深刻见解),有助于思索适合于本时代的社会结构(行动),并培养了对周围世界和人际社会的道德参与感(伦理道德),而且这些主题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得到体现(机会)。

带着好奇心去发现,学习更要知其所以然

开放性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困惑的对象,但如果仅有困惑,那我们的的探究之路就会变得无聊乏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学校的学生都有失去这种好奇心的危险。他们习惯性地在固定的题目上,写上固定的答案。

那么,为了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我们应当更关注探究取向的学习,使用针对问题、项目、案例之类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从学习的主题中发现意外、悖论、技巧、戏剧性、幽默等令人好奇不已的特性。

有生命力的问题

这类问题都具有生活价值,因为它们往往既有用,又有启发意义。

1. 假如不是呢?

例如,学习者可能会遇到一个经典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是经过验证的结论。那假如不是三角形,而是四边形呢?假如不是平面三角形呢?相应的法则是否也成立呢?

“假如不是”的问题让学习者能够不受目前直接面对的任务所限制,思考各种不同的情境,并且更进一步探究相关问题。

2. 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当人们在不断地重复着一些浅层次讨论的时候,作为一名引导者,这时候需要的问题是: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引导人们发现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样人们的思考会越来越深入问题的本质。

四、如何让有用的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

也许我们已经获得了充分的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但除非能够立刻把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否则这种学习对我们而言仍然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教育者必须广泛地把握学习要素的组合,才能使我们的学习为生活做好准备。

学习的过程包括思考、运用、注意、兴趣

1.思考

我们的学习经常因为缺乏相应的思考而流于肤浅。例如,学生掌握了历史事实,但却不能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他们更多局限在各类零碎的要素上,没有形成丰富的全局观。所以,学习者在解决生活问题时,要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思维工具,将所拥有的知识融会贯通。

2.运用

理解知识,并以其为工具来思考其它问题,在各种场合运用它来解决同类事情。

3. 注意

利用自己的思维工具判断事物的不常见的那一面是否与问题情境有关。

4. 兴趣

只有当你发自内心地希望理解某事,而不是囫囵吞下打包好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完成全局性理解。

学习即融会贯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许多教育者都希望学习者可以自主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相关场景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迁移”或“举一反三”。

但传统的教学过程,并没有让学生准备好迁移知识。另外,传统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无法培养学生钻研学习内容、广泛地联系学习内容所必须的敏感性和倾向性。

所以,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应当包含思考、运用、注意、感兴趣的体验。不在滑雪场上迈出第一步,就永远不会滑雪。相应地,如果你不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地尝试一下,就永远学不会思考、运用、注意某个主题内容或对它产生兴趣。

五、传统教育的分科还有用吗?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常见的学科划分能不能带来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有人认为生活价值的学习只包括如何准备面试、修理房屋等一类现实的实用性,从而忽略了超越现实的实用性。它涉及到我们如何投身于世界中,包括接触这个世界上的艺术、人文、历史,这些都影响了我们大半人生,并且关乎生活品质。

比如,学习诗歌,能够让我们有能够洞察世界运转规律和重构世界观的机会;学习代数,能让我们能够以更进一步的、更有效的方式发挥数学模型的开拓作用。

可见,传统教育的分科在当代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六、如何认识各学科背后的认知方式?

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不止与学科内容有关。而且与不同学科、不同文化背后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关系。

所以哪怕你并非某个学科的专家,只要你试图从周围的世界中汲取深刻的见解、行动指导以及伦理道德规范,就可以在概念上理解这些思维方式,并在实践中运用。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像X一样思考”,X可以是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或类似的专业人士。

欧几里得式认知

欧几里得,数学家。

欧几里得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化的演绎推理,就是广义上的猜想与证明。一方面,猜想即提出力图证明的观点;另一方面以定义、公理、已证实的定理、广泛概括的各种数学对象和系统为基础,借助于证明机制,严谨的数学才得以建立。

培根式认知

培根,哲学家、散文家。

培根式认知从假设开始,即基于观察和思考提出的一个概括性命题。即大胆假设, 然后小心求证。

卡尔·波普尔为培根的认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解,提出科学的可证伪性,一个东西必须得可证伪,才有可能是科学的。

牛顿式认知

牛顿,物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

牛顿式认知,是建立数学模型。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现实情境。并通过数学推理得出各种含义及预测,最后再回归现实生活(如创设一份水资源管理计划、验证交通状况是否符合预期等)。

修昔底德式认知

修昔底德,历史学家、哲学家。

修昔底德是历史学的认知方式,解释原始资料、批判性地探讨其中可能的偏见、拼接多元资料,进而建构历史叙事。他运用他的思维方式所构建的历史观,写下《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七、新的单元体系将为我们提供什么?

一个人如果过早地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也是扎入到某一个学科的兔子洞里面去,他的思维方式就会变得很窄。

如果教育中全是大大小小的“兔子洞”,必须深刻钻研具体细节,那么学生就再也没有机会从整体上熟悉一个学科中最好的那片广袤天地。为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单元体系或者有助于在广泛的分类中鉴别值得学习的知识。案例:

杰克和吉尔中午放学回家,妈妈问道:“今天学什么呢?”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答道“《堕落的天使》”,并且稍微解释了一下。妈妈又问:“那么,没有学数学吗?”“包括在《堕落的天使》里啦!”“那么,历史呢?”“也包括在《堕落的天使》里啦!”

八、哪些能力是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须的?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个人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我们称之为综合能力。

它更关注人们如何更好地应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包括家庭角色、工作角色等。如今的工作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只是循规蹈矩已经不足以支持人们保住饭碗。

结 语

我们每个人都要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时代。

信息爆炸、数字化和全球化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复杂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这远远超过了对父辈时代的要求。而我们的教育却几无改变!

所以,我们必须要知道到底该学什么,该教什么,如何才是真正的学习。

.

(0)

相关推荐

  • 大单元教学设计下大情境育人成为趋势

    新中高考命题以"情境"作为考查的载体,大单元教学设计下大情境包括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任务情境.而情境依据其作用,又可以分为背景型.启发型.解释型.探究型等不同情境.每一个单元,设计一 ...

  • 367卞景辰:教育目的与节奏的箴言——《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关键词:教育目的:教育节奏:<教育的本质> 摘 要:怀特海在<教育的本质>一书中,提出了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节奏的诸多箴言金句.其一强调"自育",认为教育的目 ...

  •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从恼羞成怒到心悦诚服

    今天为大家推荐一本书<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作者是哈佛的教育心理学家,创建了零点教育,之前没有过什么了解,这本书是绝对的从0开始. 今天的标题很莫名奇妙,对不对? 这就是我在读书的时候 ...

  • 【好好思考】笔记3

    第四章:如何建立多元思维模型知识体系   38.建立全局性学习力.   所谓"全局性理解",是指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 全面地理解问题,从而接近问题的本质.    全局性 ...

  • 课程选择性的价值追求:支撑学生的个性发展(之一 专题文献摘录54)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提出的.这些差异在我国现在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它主要涉及各级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校长与教师).学生如何选择课 ...

  • 走在重新学习的路上

    曹 君 过去的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人们隔离在家,之前离我们还比较遥远的"线上学习"模式一夜之间全面普及了.设想中的重重困难,比如技术培训.教师技术素养的差异化等,在应用中学习 ...

  • 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

    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 作者:李广生 课堂的生命意义.师生的生命活力.知识的生命价值,"生命课堂"的这三大支柱中,知识的生命价值是最为脆弱的一根.虽然为数不少的人和我一样相信知识是有生 ...

  • 三本书读书学习笔记

    <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读书笔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林恩·埃里克森 罗伊斯·兰宁(著) 鲁效孔(译) 导言 传统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缺陷有如下几点: ·它不能 ...

  • 今日分享|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 今日好书推荐 青春年少时,我们将满腔热情和成年累月献给语数外.物化生及政史地,以求个光明的前途,从此人生顺遂.却不知,现实给我们当头一棒,那些知识并没有教会我们如何提高情商,如 ...

  • 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在英语阅读学习中对文本的全面深入的解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更好地丰富学生的英语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要加强对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