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负千年骂名的潘金莲,其实是低配版的林黛玉

没有《金瓶梅》就没有《红楼梦》,这已经是共识了。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对《金瓶梅》有很多借鉴,包括场景描写与人物刻画。仅从两部书的女主来看,就可以发现,林黛玉和潘金莲其实是同类,因为,潘金莲就是低配版的林黛玉。

高晓松在解读《金瓶梅》时,也用了很长篇幅来对比《红楼梦》,并指出潘金梅和林黛玉在性格上极为相似:孤傲、倔强、敏感。换一个更接地气的说法就是:作。

所不同的是,潘金莲出身底层,林黛玉是贵族女子,不同的环境熏陶,决定了她们截然相反的两种女性形象。

1

林黛玉这种很仙的女子是怎样炼成的?我们来看看她的家庭出身。

林家祖上,“曾袭过列侯”,到了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业经五世”。俗话说: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林家富贵已足五世,说是贵族当之无愧了。

如果仅仅是身份显赫,未免让人怀疑浮躁与猖狂。这个有先见之明的家族深深懂得,靠赏赐维持富贵终究根基不稳,于是,“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第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这林如海还真是读书的好材料,不读则可,一读就考了全国第三名(探花)。

这样的富贵与书香,都传承给了黛玉,把她养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

我们有必要牢记:“不食人间烟火”是黛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签,也是她悲剧结局的根源。

2

相较于林黛玉高不可攀的出身,潘金莲更像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女子。

她是裁缝的女儿,父亲早死,在女人没有生存能力的年代,母亲能做的就是把她给卖了。“从九岁卖在王招宣府里,习学弹唱,就会描眉画眼,傅粉施朱……做张做势,乔模乔样。”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九岁的潘金莲就懂得,只有学好技艺、讨好男人,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何尝不是这样呢?

天赋加努力,潘金莲“不到十五,就会描鸾刺绣,品竹弹丝,又会一手琵琶”。这也算是学有学成,对得起自己了。

3

黛玉的命运转折来自母丧,夫妻情深的父亲林如海深受打击,自认没有精力照顾年幼的黛玉(年方五岁)。正巧外祖母提出将她接过去,于是,黛玉从此成了寄人篱下的孤女。

潘金莲的命运转折很荒谬——因为她太优秀。

自幼生处有些颜色,缠得一双好小脚”,再加上技艺精湛,在男人市场变得值钱了。也正因为她值钱,她的亲妈把她从招宣府“争将出来,三十两银子,转卖与张大户家。

从此,潘金莲成了男人卖来卖去的玩物。

4

没有归属感的人,总希望找一个寄托,这个寄托,往往是一个能让自己倾注所有的人。

黛玉找到了宝玉,金莲找到了西门庆。什么样的圈子,决定了遇到什么层次的人,贵族女子黛玉遇到贵族公子宝玉,活在最底层的金莲能遇到开生药铺的西门庆,已经算是高攀了。

当然,从地位来说,黛玉对宝玉,也被认为是高攀,因为她那探花老爹也离她而去了。

人一走,茶就凉,谁还会记得黛玉的五世之贵?

不得不说,宝玉待黛玉,西门待金莲,都是不错的。可惜,她们深入骨髓的安全感的缺失,导致了她们在亲密关系中以“作”为主题。

宝玉身边都是女人,随时威胁着黛玉正牌女友的地位;西门拥有很多女人,随时可能抛弃一无所有的金莲。

为了引起对方的重视与关注,“作”是她们唯一的方式。

当然,她们自恃有“作”的资本:自视甚高,不屑于放低自己与人争宠。她们只会在自己的特长上尽量博得头筹:黛玉的特长是吟诗作对,金莲的特长是床上功夫。

吟诗作对是宝玉所欣赏的,床上功夫是西门所需要的。她们都遇见了对的人,不能说谁比谁更高尚,谁比谁更低贱,一切都是为了“心头好”。

5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势均力敌。黛玉与宝玉的精神共鸣,换了谁都做不到;金莲与西门的情欲匹敌,也是无可替代的。

我想,曹公一定是深受《金瓶梅》的影响,着意把黛玉设定为弱不禁风,去除她情欲的部分,只剩下精神。因为金莲恰恰相反,只有情欲,没有精神。

两个女人,代表了两种极端,而且都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原型的极端:一个是精神之极、一个是肉欲之极。

两个人都“不食人间烟火”,不懂生活, 不考虑柴米油盐,占据她们内心全部的只有男人。

让她们一个成为仙子,一个成为淫妇的唯一原因,就是处于社会两极的原生家庭。

金莲是低配版的黛玉,黛玉则是高配版的金莲。配置不同,性格却别无二致,决定了她们相同的悲剧命运。

只可惜她们生错了时代,如果生在现代,一个成为作家,一个成为艺术家,无论是财富还是社会地位,都是比肩的。

一个不能掌控自己命运的人,即使身怀绝技,也终究只能随波逐流,任人摆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