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视剧,终结在这几件小事上

翻了翻最近在播的电视剧, 竟然没有一部让人有想点进去的冲动。

失去了世俗的欲望。

看一圈,网上也有不少观众处于这种状态,大家都怀念着逝去的“电视机时代”。

选秀已经越来越难看,为什么电视剧也没有以前好看了?

01 节奏紧凑VS拖沓注水

翻一下近年的国产剧,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也太长了吧?

电视剧50集以上已经是基础操作,2017年播出的《孤芳不自赏》靠抠图演了62集,同年的《楚乔传》也长达67集。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更以78集的长度激起了观众的逆反心理。

现代偶像剧也同样刹不住车。

68集的《克拉恋人》,70集的《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80集的《璀璨人生》......

它们好像在比拼,谁能在“又臭又长的裹脚布”界做到“最臭最长”。

2020年,广电总局发布通知,“电视剧网络剧拍摄制作提倡不超过40集,鼓励30集以内的短剧创作。”

不过提倡40集内,那制作方就擦边拍到38集,即使这种篇幅对普通的校园爱情剧来说,仍是过长。

还有的片方灵光一现发现了其中的bug,规定了一部多少集,可没规定只能拍一部啊。

让人不由得想起当年被《怀玉公主》、《公主怀玉》和《怀玉》支配的恐惧。

以前的电视剧就不长吗?也不是。

翻一翻以前在三四十集长度的电视剧——

1987版《红楼梦》36集,《大明王朝1566》46集,《亮剑》30集,《大宅门》40集,每一部剧的题材单拎出来放到现在绝不是三四十集能讲完的。

七八十集的剧也不是没有,84集的《三国演义》、76集的《后宫甄嬛传》不仅没让观众觉得冗长,还成为了经典,时至今日也不乏受众,最主要的还是这些剧够吸引人,剧情层层递进,人物丰满鲜活,让观众看得下去,甚至还看不够。

而当下的大部分电视剧靠注水撑着,动不动就上演的“回忆杀”磨没了观众的耐心,剧情本身不亮眼又进展缓慢,有的七八集才正式进入主线剧情,更别提还有演员加戏导致剧情跑偏的事情。

从原定的36集延长到63集的《香蜜沉沉烬如霜》就因为剧的后半部分男二戏份骤增而引发不小争议,脱离主线的拖沓剧情让这部热度较高的剧损失了一部分观众。

以商业角度来说,传统的电视剧市场中多以单集定价的模式交易,剧集越长,回报越多,所以众多片方选择“拉长战线”似乎是种必然。

但从上述例子来看,片方只是在竭泽而渔罢了。

况且注水并不是国产剧唯一的问题,剧集的审美也在逐渐陷落。

02 制作精良VS形象廉价

以前的电视剧,从剧本、服化道等各方面都能看出制作方的用心与诚意,假设对环境、妆造考究,令观众能沉浸在氛围之中,戏就立住了一半。

87年版的《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很多人念念不忘的经典,该剧精良的服化道一定出了一份力。

剧中各演员的扮相不仅符合背景还贴合人物,妆容古典中有设计,比如林黛玉的一双含情眼,一望向镜头就已经有了“似蹙非蹙”的愁态。

各式场景贴合时代,色调舒服,镜头也颇有设计,并不会让观众有突兀的出戏感。

但现在的古装剧已经找不出几部服化道如此考究的作品了,尤其是前两年,粗制滥造的影视剧扎堆出现,透着一股廉价感。

那些剧里的妆容大多不会根据时代调整,比如下图中的韩式平眉、芭比粉口红,说是一个去横店玩的现代人也毫不违和。

场景,虽然在风格上是仿古,但抛过光的木地板还是一秒让人清醒。

在画面上,则是千篇一律的人物柔焦大特写。

同时,以前很多电视剧会花功夫打磨剧本,剧情基本符合逻辑,可惜现在却有了很多情节离谱的电视剧。指路年度低分预定,《你微笑时很美》真把观众当智障了...

连刑侦剧中也时常出现让人困惑的“天才推理”,比如主角一脸笃定地说出十二只断手绝对不会来自同一具尸体。

对此只能评价:你说得对,但这还要你说?

03 合适VS热度

制作方选角主要考量演员与角色的适配度也是过去的事了。

风靡一时的《粉红女郎》里,“万人迷”的扮演者陈好,“结婚狂”的扮演者刘若英,“男人婆”的扮演者张延和“天真妹”的扮演者薛佳凝,她们让四个性格迥异的角色活生生站在了观众眼前。

孙红雷在《征服》中扮演的黑社会老大刘华强,让之后大部分同类型角色的扮演者难以超越。

成就一个经典的荧幕形象,不光要靠演员与角色在外形和气质的贴合,还要有过硬的演技,肯用心钻研。

反派不一定要张牙舞爪,而是轻飘飘的几句话就能让人后背一凉。

演员从台词到肢体,从武打戏的训练到内心戏的揣摩,样样不能少,孙红雷在拍完《潜伏》后就因为难以走出角色,抑郁状态持续了三天。

(via. 东方早报)

但现在电视剧选角标准已经默默变了,制作经费一大半花到了演员片酬上,而请到的演员多半都是当红流量,有人气没演技,表演拉垮整部剧的质量。

抠图的,找替身的,念数字的,不敬业的行为比比皆是。

这样的演员拍出来的剧又怎么会好看呢?

04 老少咸宜VS精准定制

以前似乎有很多老少咸宜的电视剧,几乎每一部刚播出都拥有超高的收视率。

主要是由于,之前电视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看电视的观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年龄层,在这种模式下,电视剧的制作方就必须要尽可能考虑到所有大众群体的口味。

这些电视剧虽然题材各异,但能让全家人一起看得津津有味,还能引发全民讨论,你要是不知道哪句经典台词,大家还觉得你落伍了。

但网络平台的出现让剧集的传播渠道更广,观众不用死守着电视,按时按点观看。时间选择更加自由和收看方式更加灵活也为制作方提供了精准化定制的思路。

平台在制作网剧时会更倾向于使用大数据对年轻人这一圈层进行迎合,出现大量的校园或者古装偶像剧,和一些小众题材的作品。

爱奇艺就曾开辟专门的“爱青春”和“奇悬疑”剧场,把网剧按题材细分。

这样一来,虽然不同群体的观剧需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无形之中也让小众剧集的破圈之路增加了阻碍,更难捧出现象级爆剧。

而网剧数量激增,内容又趋于同质化,质量参差不齐,也影响了行业评价。

05 敢想敢说VS内容阉割

看剧这么多年,大家还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敢想敢说的剧越来越少了。

以前的剧有的脑洞大开——

《穿越时空的爱恋》早在近20年前就已经玩起了穿越梗,还是警察抓捕文物盗贼一起穿越到了明朝。

《水月洞天》和《灵镜传奇》打造架空世界观,讲述了三个家族五百年来的复杂传奇。

有的深刻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反映家暴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让冯远征的安嘉和成为很多人的童年阴影。

刑侦片《重案六组》不少案子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现实意义极强。

《双面胶》里的婆媳关系至今让人感到窒息。

但近些年许多题材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管控,很多电视剧因为涉及的题材敏感或者内容不合格而无法正常播出,甚至不能再拍。

许多剧为了过审会删除大段内容,最终即使剧能顺利播出,情节也很难连贯。

电视剧在创作上受到的限制颇多,也影响了角色的塑造,很多剧中反面角色都要被强行洗白,不管人物和故事多让人气愤,演到最后都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观众真情实感地追完只能留下一句“烂尾”。

在越来越严的管控下,敢想敢说的电视剧变少了,千篇一律的套路占了主流,看了第一集就能知道结局,毫无新鲜感可言,观众自然是越来越失望。

06 “时代滤镜”VS残酷现实

以前的老剧也并非十全十美。

任何的“老”都是相较于“新”而存在的,一些老剧甚至在刚播出的时候也称不上是经典,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让观众带上了时代滤镜。

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 笑傲江湖》、《神雕侠侣》等都被多次翻拍成电视剧,几乎每隔几年都会出一版新拍。

单拿《倚天屠龙记》来说,它可没少被翻拍。

其实该剧每一次都是伴随着争议播出,而且的确是越拍越烂,但就因为有了更差的一版,观众才会对上一版更加宽容,任何对新版的不满,都在无意中拔高了老版的地位。

另外,大家在怀念老剧的时候,也是在怀念过去全家守着电视一起机看剧的感觉,甚至是那抢遥控器的乐趣。在娱乐形式比较单一的年代,人们并没有太多选择,看电视剧是能让全家老小聚在一起最简单的方式。

现在,好多人家里的电视机都快成为了摆设,依旧守着电视机的观众,早已看不懂当下流行的电视剧。

娱乐方式的选择多了,年轻人会按自己的喜好或者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娱乐活动,电视剧可能已经不是休闲放松时的首选。

并且在社交软件如此发达的今天,很多观众都没有耐心在电视或者网络平台上完整看完一部剧,只靠一些零散的片段,拼拼凑凑也能懂个大概。

那种“围炉而坐”的时光不可避免地走向消逝,观众能做的只有在脑海中为自己的回忆加上一层又一层的情怀滤镜。

同时客观来看,现在并不是完全没有制作精良、口碑上乘的电视剧,比如《庆余年》、《隐秘的角落》等播出之时也掀起过一阵追剧热潮,台词频频出圈,也带火了不少演员。

但这类电视剧依然有问题存在。而大家在说怀念老剧的同时也不是看不到一些好剧,一些进步。

只是观众都在期待着,几十年过去了,国产剧能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而不是停留在和老剧比较的阶段,何况有的还真比不过。

受众有鉴别好坏的能力,有不想再看烂剧的诉求。别让观众的快乐只存在回忆里。

别再让观众再为粗制滥造的剧集买单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