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教程:七种鸣禽的小写意画法
111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生活和大自然,艺术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和大自然。鸟是花鸟画中的主角,它使画面产生动态,更丰富整幅画的情趣、色彩和笔调的变化。
鸟类的羽色、外形的变化甚多,有些鸟类雌雄两性相差甚大,例如鹌鹑、红点颏等;有些鸟两性差异不大,例如相思鸟、家麻雀等。在自然界中,大部分鸟的两性外形羽色是有差异的,本书所介绍的均为雄性鸟的小写意画法,学习这些画法,根据鸟的生态照片,了解鸟的特性,再到生活中,写生自然界中鸟的动态,多观察它的生态,就能逐步创作出情态各异的灵禽百态了。
步骤图中所用鸟的各部称谓:
黑喉石鵖
鹟科,全长约12.7厘米,又称野鹟,上体自额至腰以及头侧的颏、喉等为乌黑色,颈和上胸两侧白色,形成半领状,胸棕栗色,下胸、腹及尾里白色。翼、翅、尾黑色,翼肩有一大块白色羽斑。栖于田地谷物梢端或矮树、灌木的巅处,以昆虫为食,也兼吃些杂草种子与其他植物。
步骤一:笔中略含赭石,调墨丝点翼肩,蘸深墨勾点右侧翼翅,注意留出翼背处白色羽斑,勾出尾背,淡赭石调墨勾点尾里,勾出下体,最后勾点左侧翼翅。
步骤二:用深墨点眼勾喙并丝点头部,注意留出颈部白羽。
步骤三:用朱磦调赭石丝点上胸,淡墨染喙,淡赭衬染身体白羽。
作品欣赏
松鸦
鸦科,全长约30厘米,面部具黑色颊纹,冠羽黑白相间似麻点,喉羽白色,下背及尾上间亦有大段白羽,腹羽棕色,背羽红灰至紫灰色,翼上缀有黑、白、蓝三色相间的明丽斑纹。栖息于山林之间,常食野果、种子,但良雏期主食昆虫。
步骤一:笔根含赭石蘸紫色丝点背部羽毛,以浓墨勾点眼、眼先、耳、颊纹及翅、尾。
步骤二:以枯墨点冠羽的麻点及喉羽,用丝点背部的笔略蘸紫色补画枕背部羽毛,赭石丝点胸、腹、腿。
步骤三:用中墨勾双足,以石青点出翅纹,最后,点染喙、眼袋、爪的淡色。
作品欣赏
红点颏
鹟科,全长15厘米,又称红喉歌鸲、红脖子、野鸲,头顶和额微着棕褐色泽,两翼和尾转为暗褐。翼外侧、翼翅和尾羽均棕褐色。眉及喙基部两侧具白色羽斑,眼先和颊均黑。耳羽与背羽为棕褐色。颏和喉赤红,红色周围缀以黑形狭缘。胸呈灰色,略杂以沙褐色,腹稍偏白色。活动于平原繁茂的薮丛或芦苇间,食物全为昆虫,有时食少量植物碎屑。
步骤一:用深墨勾喙、眼、眼先、颊,留出眉及喙基部白羽,并勾出颏部轮廓。
步骤二:以赭石略调墨丝点头顶至颈翼,略蘸墨勾出翼翅,赭墨勾尾里,淡灰略沾赭石丝点胸、腿及下体各部。
步骤三:用深墨勾双足,朱磦调朱砂、曙红点染颏部红羽。
作品欣赏
白腹五道眉
雀科,鹀属,又称黑喉鹀。全长约14厘米,背部与麻雀相似,头部中央,眉羽及颊部各有一条从喙部放射状走向的白纹,其余黑色。栖息于丘陵地带或山脚下草丛间。食甲虫、坚果、种子等。
步骤一:用赭石略调墨丝点背、翼羽毛。蘸深墨勾点翼翅、尾背及背、翼纵形斑纹。
步骤二:用干而淡的墨松松勾出胸、腹、腿、尾里及另一侧翼翅。
步骤三:用浓墨勾喙点眼和头部黑羽及双足,淡赭略染衬胁部及白羽。
作品欣赏
芦燕
雀科,鹀属,全长约16厘米,比麻雀稍大些,背部茶褐色,自眼周围至头顶、枕部为黑色,自喙基部至前胸亦为黑色,两块黑色中间有一明显白色条状连至后颈。腹、腿至尾里为灰白色,常见于草丛、芦苇等植物中寻觅种子及昆虫食用,冬天成群行动。
步骤一:用深墨勾点喙、眼、耳、头部黑羽及喉下黑羽。
步骤二:以赭石略调墨丝点背羽,并蘸墨勾点翼翅及尾羽。
步骤三:用干枯淡墨松松勾出颈、胸、腿、尾里。淡赭勾衬白羽。深墨勾双足,青灰渲染喙及眼圈。
作品欣赏
戴菊
鹟科,全长8-10厘米。亦称菊莺,头顶中央有一前窄后宽的橙黄色斑。此斑两侧各具一条黑纹,这条橙黄的冠羽有时会耸起。头部灰橄榄绿色,眼周围一圈灰白色。背翼橄榄绿色渐转黄绿色,翼翅黑褐,翅基部与翅端有两条乳白色翼斑。下体白色沾黄。常栖于针叶林间,也可在疏林或灌木丛中见到。常集小群活动,食昆虫和无脊椎动物,冬天也吃些植物种子。
步骤一:用略淡的中墨松松勾向上翘的尾里、臀及胸、腹、腿,并丝点左翼、背及右翼翅。蘸深墨勾点翼翅,注意留出翼及翅上的白色斑纹。
步骤二:用深墨勾喙点眼,勾点头顶中央黑色斑纹及双足。中墨丝点头部(需留出白色眼眶)。
步骤三:以藤黄略加朱磦点出鲜亮橙斑,淡黄勾染胸及下体及部分翅羽,藤黄调花青,再略调赭石,罩染头及翼、背。
作品欣赏
白腹蓝鹟
鹟科,全长约16.5厘米。又称大琉璃、蓝衣。翼、背与头顶全部鲜蓝色,从脸颊、喉至上胸黑色,翼翅黑褐色,下体白色,喜欢在高树梢或周围宽广的树枝上。活动于低山地带森林间、溪流周围的林中或山坡斜面、峡谷中,飞翔时捕虫为食。
步骤一:用深墨点眼勾喙并丝点耳、喉及上胸黑羽,淡墨丝点头及背、翼,注意头枕部稍淡,背部稍深,以分出其结构。
步骤二:用深墨勾点翼翅与尾背,干枯淡中墨勾点尾里及下体轮廓,深墨勾双足。
步骤三:以淡花青调三青罩染头、背、翼等鲜蓝色羽毛,淡赭石勾衬白羽。
作品欣赏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生活和大自然,艺术的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和大自然。鸟是花鸟画中的主角,它使画面产生动态,更丰富整幅画的情趣、色彩和笔调的变化。
鸟类的羽色、外形的变化甚多,有些鸟类雌雄两性相差甚大,例如鹌鹑、红点颏等;有些鸟两性差异不大,例如相思鸟、家麻雀等。在自然界中,大部分鸟的两性外形羽色是有差异的,本书所介绍的均为雄性鸟的小写意画法,学习这些画法,根据鸟的生态照片,了解鸟的特性,再到生活中,写生自然界中鸟的动态,多观察它的生态,就能逐步创作出情态各异的灵禽百态了。
步骤图中所用鸟的各部称谓:
黑喉石鵖
鹟科,全长约12.7厘米,又称野鹟,上体自额至腰以及头侧的颏、喉等为乌黑色,颈和上胸两侧白色,形成半领状,胸棕栗色,下胸、腹及尾里白色。翼、翅、尾黑色,翼肩有一大块白色羽斑。栖于田地谷物梢端或矮树、灌木的巅处,以昆虫为食,也兼吃些杂草种子与其他植物。
步骤一:笔中略含赭石,调墨丝点翼肩,蘸深墨勾点右侧翼翅,注意留出翼背处白色羽斑,勾出尾背,淡赭石调墨勾点尾里,勾出下体,最后勾点左侧翼翅。
步骤二:用深墨点眼勾喙并丝点头部,注意留出颈部白羽。
步骤三:用朱磦调赭石丝点上胸,淡墨染喙,淡赭衬染身体白羽。
作品欣赏
松鸦
鸦科,全长约30厘米,面部具黑色颊纹,冠羽黑白相间似麻点,喉羽白色,下背及尾上间亦有大段白羽,腹羽棕色,背羽红灰至紫灰色,翼上缀有黑、白、蓝三色相间的明丽斑纹。栖息于山林之间,常食野果、种子,但良雏期主食昆虫。
步骤一:笔根含赭石蘸紫色丝点背部羽毛,以浓墨勾点眼、眼先、耳、颊纹及翅、尾。
步骤二:以枯墨点冠羽的麻点及喉羽,用丝点背部的笔略蘸紫色补画枕背部羽毛,赭石丝点胸、腹、腿。
步骤三:用中墨勾双足,以石青点出翅纹,最后,点染喙、眼袋、爪的淡色。
作品欣赏
红点颏
鹟科,全长15厘米,又称红喉歌鸲、红脖子、野鸲,头顶和额微着棕褐色泽,两翼和尾转为暗褐。翼外侧、翼翅和尾羽均棕褐色。眉及喙基部两侧具白色羽斑,眼先和颊均黑。耳羽与背羽为棕褐色。颏和喉赤红,红色周围缀以黑形狭缘。胸呈灰色,略杂以沙褐色,腹稍偏白色。活动于平原繁茂的薮丛或芦苇间,食物全为昆虫,有时食少量植物碎屑。
步骤一:用深墨勾喙、眼、眼先、颊,留出眉及喙基部白羽,并勾出颏部轮廓。
步骤二:以赭石略调墨丝点头顶至颈翼,略蘸墨勾出翼翅,赭墨勾尾里,淡灰略沾赭石丝点胸、腿及下体各部。
步骤三:用深墨勾双足,朱磦调朱砂、曙红点染颏部红羽。
作品欣赏
白腹五道眉
雀科,鹀属,又称黑喉鹀。全长约14厘米,背部与麻雀相似,头部中央,眉羽及颊部各有一条从喙部放射状走向的白纹,其余黑色。栖息于丘陵地带或山脚下草丛间。食甲虫、坚果、种子等。
步骤一:用赭石略调墨丝点背、翼羽毛。蘸深墨勾点翼翅、尾背及背、翼纵形斑纹。
步骤二:用干而淡的墨松松勾出胸、腹、腿、尾里及另一侧翼翅。
步骤三:用浓墨勾喙点眼和头部黑羽及双足,淡赭略染衬胁部及白羽。
作品欣赏
芦燕
雀科,鹀属,全长约16厘米,比麻雀稍大些,背部茶褐色,自眼周围至头顶、枕部为黑色,自喙基部至前胸亦为黑色,两块黑色中间有一明显白色条状连至后颈。腹、腿至尾里为灰白色,常见于草丛、芦苇等植物中寻觅种子及昆虫食用,冬天成群行动。
步骤一:用深墨勾点喙、眼、耳、头部黑羽及喉下黑羽。
步骤二:以赭石略调墨丝点背羽,并蘸墨勾点翼翅及尾羽。
步骤三:用干枯淡墨松松勾出颈、胸、腿、尾里。淡赭勾衬白羽。深墨勾双足,青灰渲染喙及眼圈。
作品欣赏
戴菊
鹟科,全长8-10厘米。亦称菊莺,头顶中央有一前窄后宽的橙黄色斑。此斑两侧各具一条黑纹,这条橙黄的冠羽有时会耸起。头部灰橄榄绿色,眼周围一圈灰白色。背翼橄榄绿色渐转黄绿色,翼翅黑褐,翅基部与翅端有两条乳白色翼斑。下体白色沾黄。常栖于针叶林间,也可在疏林或灌木丛中见到。常集小群活动,食昆虫和无脊椎动物,冬天也吃些植物种子。
步骤一:用略淡的中墨松松勾向上翘的尾里、臀及胸、腹、腿,并丝点左翼、背及右翼翅。蘸深墨勾点翼翅,注意留出翼及翅上的白色斑纹。
步骤二:用深墨勾喙点眼,勾点头顶中央黑色斑纹及双足。中墨丝点头部(需留出白色眼眶)。
步骤三:以藤黄略加朱磦点出鲜亮橙斑,淡黄勾染胸及下体及部分翅羽,藤黄调花青,再略调赭石,罩染头及翼、背。
作品欣赏
白腹蓝鹟
鹟科,全长约16.5厘米。又称大琉璃、蓝衣。翼、背与头顶全部鲜蓝色,从脸颊、喉至上胸黑色,翼翅黑褐色,下体白色,喜欢在高树梢或周围宽广的树枝上。活动于低山地带森林间、溪流周围的林中或山坡斜面、峡谷中,飞翔时捕虫为食。
步骤一:用深墨点眼勾喙并丝点耳、喉及上胸黑羽,淡墨丝点头及背、翼,注意头枕部稍淡,背部稍深,以分出其结构。
步骤二:用深墨勾点翼翅与尾背,干枯淡中墨勾点尾里及下体轮廓,深墨勾双足。
步骤三:以淡花青调三青罩染头、背、翼等鲜蓝色羽毛,淡赭石勾衬白羽。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