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 | 快刀造乱麻 慢思出格局
信奉于实践出真知的我,自然是相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当然,也是享受到了快带来的高效,让我更是停不下来,越来越快。
上学的时候我就不喜欢听老师讲课,嫌太浪费时间。把一节课掰两半,一半自己看书一半写作业。放学了连书包都不用背,因为没有要写的作业了。
许是上学的时候就感受到了不回家写作业的欣喜,工作了也是一样。三下五除二把活儿干了,尽量不把工作带回家。工作的场,和生活的场要明确区分,干不一样的事情。回家之后的待办事项一件接着一个,纷至沓来。所有的时间都安排的满满当当,从早上出门开始,到闭上眼睛进入梦乡结束。
最近和几个大佬聊天,聊完更是发现了自己无能为力的浅薄。
小马哥问我:如果别人觉得你的工作没有价值,你怎么看?
我说:可能是工作确实没做好,可能信息沟通渠道导致价值点没成功传递,可能……
小马哥说:这就是你的问题,说了一堆,没有重点和要点。其实就是沟通模型三要素的问题:信息发送方,信息渠道,信息接收方。然后再逐一细化、拆解,这是说话的结构性和逻辑性。
想起了董老师曾经给我说的类似的问题:要先说论点,再说论据。把自己变成阻击枪,而不是散弹枪。
语速太快,急于表达,嘴比脑子快,胡说八道起来连自己都怕。很多时候说着说着,脑子就开始想,我这咋跑题了?大脑在想着别的事儿,嘴居然还能不停的还在说。
上周五和浩哥聊天,浩哥指出了背后的本质:说话缺乏结构性,主要是认知的格局不够。
周末约了我的人生导师,她帮我分析了我现在的状态。虽然在一直往前走,但手中拿的,眼里看到的却都是一样的东西。简而言之,就是步伐在向前,但眼界和心境没有跟着走。
即使看过了很多风景,却都成了过眼云烟。遇到了很多人,却都只是擦肩而过。没有思考,走再远的路也只是个邮差。虽然说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发质变,但也需要是有质量的量产积累。
久而久之,我成了现在的我。成了一个行动导向的人,没有耐心,急于求成。没有提前规划,做全盘统筹的能力。能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不懂得能力的复用和延展。因为缺乏深度思考,整体格局感不强,体系化思维和认知没有建立起来,成了个大龄的脑残青年。
就像组织小组学习,第一次把大家拉起来我自己讲了一个小时,普遍反映语速太快。第二次把大家拉起来,语速慢了,中间加了很多讨论和互动,效果明显好了很多。第三次把分享分成四个部分,四个人分工协作,大家的参与热情变得更好了。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改进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但为什么不在开始之前把事情规划好,把可能会发生的意外考虑到,再逐渐优化呢?每一次做类似的事情,却都是从头来过,没有经验积累的应用。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全局观,一方面是对自己没有高的要求。因为求快,凡事缺乏静心思考、沉淀、总结,导致积累的都是隐性知识,没有实现显性化。所以,从整体上缺乏全观的格局。因为做事总是“差不多”,不追求完美,日积月累就差很多了。
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说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追求“完美”,即使最后结果是“差不多”也比“差很多”好,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