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漫谈|锻炼整体从两手建立联系开始

师父指导站桩

站桩是锻炼全身的功夫。

这里的全身,也可以说是整体,锻炼全身就是锻炼整体。

整体锻炼,锻炼整体,这在说法上还是略有不同:

从拳学理念讲,意拳锻炼的指导思想就是从整体锻炼出发;

从拳术实践讲,意拳锻炼的具体方法就是从锻炼整体开始。

师爷解释说:意拳桩法是统一意念、统一动作、统一气力、身心同时一致的锻炼方法。

我国传统医学讲究「五行合一,阴阳平衡」,五行合一就是整体的理念,阴阳平衡就是辩证的方法,可以说站桩既有整体的理念,也有辩证的方法,在传统医学里,真正具有传承的中医大夫没有一个是不练功的,也没有几个是不懂练功的,当然,这里的练功不仅仅指站桩。

整体锻炼】的原因很简单,虽然我们人体周身的各部位都是连接在一起的,但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连接在一起并不等于已经相互连通,更不可能已经形成了一个周身协调和内外统一的整体。

我们之所以不能成为一个整体,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会动,既然不会动,那就索性不要动,我们的祖先就有这方面的智慧,采取了站桩这种「不动之动」的锻炼方法,来解决我们不会动的问题,使我们逐渐成为周身协调和内外统一的整体。

这里的不会动,意思就是局部之动,不是整体之动。局部之动如果做不到「动一处牵全身,一动无不动」,那就不可能是一个整体,更不可能是整体之动。

什么是「不动之动」?

祖师解释得很清楚,他是这样说的:

不动之动,外形不动,内部就动得越快,外形动得很多,内部反而动得慢了,其原因是不会动。所谓会动,也就是一动一静时能掌握住动即是静、静即是动的原则。不会动的人,初练功时更不应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一动就破坏了真动。如果会动的人,内部是否就会更快了呢?这须看怎样来动,假如能假借的动,头、手、足、身、肩、肘、膝、胯,都能假借,神动、意动、力量动,但形式上不做出来,那力量就最大,不应从形式上看,这也是动静互根之意,动静两字,研究起来没完,因而做起来就更复杂了。

关于不动之动,正如六祖惠能大师法语「欲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对此我是深有体悟的。

锻炼整体】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从两手建立联系开始。

为什么要从两手建立联系开始,这不是我们想当然,而是我们人体的生理结构和身体形态所决定的。

我们的两脚是站在地面上的,所以,固定两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我们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可以了,比如站式桩法就是这样。

但是,我们的两手则完全不一样,想要不借助任何东西就能够把我们的两手悬空固定在那里,而且要求周身放松的保持一个基本不动的姿势,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是用力保持,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就是通过站桩的精神假借,设想两手拉着细丝或按着木板,怀里托着气球或抱着大树等,在保持周身放松的情况下,把悬空的两手相对固定在那里,这里的相对固定就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意思。

我们两手能够相对静止不动了是不是就已经成为一个整体了呢?

当然不是,至少在相对静止不动的状态下,还不完全就是一个整体,得看我们运动起来两手之间是不是有呼应,这里呼应就是联系,是两手在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要想运动起来两手之间有呼应,那我们的两手在相对静止不动的状态下就必须首先建立起联系,如果两手相对静止不动的状态下都没有建立起联系,那么,运动起来两手之间就不可能有呼应,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两手联系的问题,具体落实到站桩里就是两手相争,两手相争就是两手之间始终要有争力。

说到这里,我们就应该明白了,我们在讲站桩的时候,为什么总是在强调要把注意力放在两手和两手之间,总是在强调松紧控制和松紧转换。

把注意力放在「两手之间」就是精神假借的感觉要真切,放在「两手」就是意念诱导的感觉要切实,前者在于松紧的控制,后者就是松紧的转换。强调松紧转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两手之间的联系。

谨记祖师法语:细思站桩之益,学者何以不觉,乃其心意注于手而不注于腰,不注于周身之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