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乾州蕞娃:七夕 2024-06-16 18:05:15 【前言】“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是中国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主要是未婚女孩子们乞巧,其由来大多与牛郎织女有关,目前在乾县的注泔镇和城关街办部分村落还延续着此项活动,现将乾县城关街办南街村一组活动的部分资料发布,与大家分享。 七 夕 乾州蕞娃 在《行走在乾县》中有关于人物风情民俗的记录,婚丧嫁娶和节日风俗单另列开,《乞巧节》一文就是关于七夕节的由来以及乾县乞巧节风俗的记录。据初步了解,目前在乾县注泔镇和城关街道办部分村落还延续着这项活动。但是因为时间关系,当时没有拍摄到相关影视图片资料。今年七夕节,刚好有幸实地采访,得到了部分影视图片资料,现在根据采访所得,简单整理如下。城关街道办的乞巧节古会主要在南街村一组(包括儒林巷、史家小巷、黉学门巷三个自然街道),她们从1988年开始恢复了乞巧节古会。古会的组织者称之为会长,第一任会长是宋春娥,第二任是胡月娥,现任组织者包括张小迎等人。每年古会前半个月它们就开始忙碌了,首先是募捐活动经费,活动经费为村民自愿捐献,在主要用于采买招待来宾的菜蔬、糊制纸衣服和聘请经师等项。其次是组织人糊制纸衣服。最后是采买菜蔬。经师所唱的经文一般是固定的,大多为祈求苍天保佑,风调雨顺之类的。今天主要是发布部分活动现场的图片及音视频资料。 锣鼓队准备表演 第二任会长和第三任活动组织者 树立文化自信,记录乡愁,不仅仅是挂在嘴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一言一行体现出来,通过我们不断地挖掘整理和记录来实现。这里是一直致力于乾县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和记录的“行走在乾县”。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从了解传承民族文化做起。欢迎您提供更多的文化素材,也欢迎您加入我们的队伍!在本此实地采访过程中,得到了崔岳老师和南街一组相关村民的大力支持,特此表示感谢! 赞 (0) 相关推荐 【赣雩文艺】作者:许壮坚《咏七夕乞巧节》总第1021期②2021年第227期②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咏七夕乞巧节 作者:许壮坚 咏七夕乞巧节 窗轩映月金风爽,夜雨秋蛩倍见鸣. 织女瑶阶空久盼,牵牛碧海早鸳盟. 银河七夕双星渡,鹊结天桥乞巧行. 远隔云山欣聚首,曾多拆散 ... 【行走在乾县】乾州蕞娃:乾州人文历史博物馆藏品推介(十)清末爱国三杰在乾州 [内容提要]清末爱国三杰在乾州留下足迹,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缺乏相关佐证,因此乾州人文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的左宗棠.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乾县驻足的历史资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从 ... 【行走在乾县】乾州蕞娃:撴 绣 [前言]撴花是北方刺绣的一个品种,在乾县已有上百年流传历史,是当地农村妇女农闲时常做的工艺品.撴绣在乾县的流行,大约是在七八十年代,那时我曾经见过母亲和同村的妇女制作撴绣.不过对于现代的年轻人而言,知 ... 【行走在乾县】乾州蕞娃:由“念黄鼠”想到的 [前言]"念黄鼠"是乾县人的一句方言俗语,是指那些不好好念书的娃.想起这句话,作者想到了童年灌黄鼠的情景,恍若昨天.至于为什么有这样的说法?作者在问末谈到了自己的见解,或错或对,一 ... 【行走在乾县】乾州蕞娃:想起了锅粏粏 [前言]锅粏粏是六七十年代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用玉米面粉做成的一种发糕.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吃锅粏粏等杂粮比较少,所以年过不惑之后,我还经常想起锅粏粏.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再次见到了锅粏粏,不过,这是用 ... 【宣传推广】乾州蕞娃:“行走在乾县”微信公众平台征稿启事 [内容提要]"行走在乾县"微信公众号以收集整理.宣传推广乾县地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教育理念为主,同时开辟有文学艺术专栏.现面向全体文学艺术爱好者们.文学艺术创作者征 ... 【图文故事】乾州蕞娃:乾县古树名木 [前言]在前一段时间,游走于乾县各乡镇的时候,我断断续续地拍了一些古树名木的照片,今天特意整理了一下,发布出来与大家共享,也希望有志同道合的人能够提供照片,让我们为更多的乾县民众以及在外的乾县游子提供 ... 【传统文化】乾州蕞娃:全国地名大赛陕西乾县试题(模拟) [内容提要]前一段时间,承蒙朋友厚爱,给我选购了五本书,给我从北京寄了过来,其中就有一本<中国地名大会>.加之,以前我参与了"乾县地名志"一书的编辑审核工作(因故暂时还 ... 【随笔】乾州蕞娃:交流・交汇・碰撞 ——乾县盛世唐宫教师节活动有感 [前言]也许有人会说这次活动,不过是唐宫的一次对外宣传展示自我的活动,不能认真.但是,我要告诉你,即使是作秀,也是一种态度,有态度总比没有态度装糊涂能好一些.所以,我还是决定用笔记录下自己真实的心里想 ... 【随笔】乾州蕞娃: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 ——《乾县文化馆志》读后感 [前言]<乾县文化馆志>是我了解乾县群众文化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看到了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馆长,也看到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各位老师,看到了传承,也看到了创新,看到辛劳如蜜蜂的文化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