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原点与原典

回到“原点”,进行教育启蒙,“让每一个公民重新认识教育,思考教育,理解教育的使命”,是朱永新先生的观点(2008年2月17日《新京报》)。他认为这是教育的“根本的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方向、目的和意义。这与我在课改之初的模糊感觉,不谋而合。针对课程改革,我曾说过:

新课改其实就是一场“文艺复兴”。而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转变观念”,与其说是“更新”,不如说是“恢复”,是“回归”。所以课改之初我就说过:教育迫切需要的,也是正在做的,就是回到原点,或者说“原典”。(参看拙作《发现旧大陆》,《杂文报》2007年2月2日 )。

“回到”即意味着追寻,追寻则是因为曾经拥有,但已经失去。失去才知道珍惜,就像人类在迷失乐园后,一直在寻找回去的道路。因此我以为,对教育原点的追问和追寻,便是基于中国现当代教育的缺失和沦陷。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视野,更多地关注着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多元智能,新课程理念,一个浪潮又一个浪潮,轰轰烈烈,热热闹闹。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在眼花缭乱的新名词、新理念中,一点点地迷失了自我――我们忘记了教育的根本,也忘记了教育的原点,更忘记了每一次出发或变动,都应当“朝向事情本身”。

朝向事情本身,对教育而言,就是朝向教育的原点。原点就是最初的起点,同时也应当是最终的落脚点。要追寻教育的原点,就必须追溯到教育的源头,对教育所涉的那些原初性的问题进行追思和梳理。比如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因何而发生?教育的意义何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些命题,是教育必须首先回答的,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首先明确的。这些命题,陈旧古老而永恒常新,因为它们关涉到教育的本质,关涉到教育的起因和归结;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教育的对象、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嬗变,但教育的本质不会,教育的内在规律也不会。如果说教育是一棵大树,它的根必须深扎土里才能常青;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我以为,正是确保教育既能高瞻远瞩,又能落地生根的基础和前提。如朱永新先生在前文中所言,“如果这些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其他的枝节问题就无从谈起。”

教育因生命而发生,教育与生命的轨迹同步。因此可以说,生命就是教育的原点,而教育,不过是为了适应生命的需要。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最根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人的发展,通过培养美好的人格,塑造美好的人性,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能够幸福、愉快地过生活。一句话:教育,就应当培养有幸福感的人。

教育的起点是人,教育必须基于人,发展人,成就人。要达此目的,教育必须回到原生态,必须呈现最大的生命关怀,必须进行生命价值的传递与创建。正因如此,当我们谈论教育,无论是说到爱和良知,还是智慧与能力,或者公平与正义,其实都是以“人”的名义聚集在一起的。教育的全部过程,从起点开始,其间的种种,都应当是不断发掘人的天性、潜能和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注定漫长而艰难。因为人的成长,人性的发展,生命的提升,本身就是就是漫长而艰难的。教育要追求结果,但教育更应突出这过程,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充分享受这过程。对教育而言,甚至可以说,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既然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发展人、成就人,而人才产生的终端在学校,影响人的发展和成就的所有要素和节点中,最直接、最关键的就是教师,一切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教学内容和方式,都是由教师来执行和完成,所以,教师就是教育的生长点。在教育的系统工程中,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凸显着教育的一切价值追求。既然如此,对教师进行引导、提高,让他们学会从容易的事做起、从细小的事着手,实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教书育人境界,是我们认识原点并理解原点的关键。

站在教育的原点,审视教育的诸多命题,一切便都有了当然的根基,一切便都显得清晰明了:既然教育的关节在于教师作用的发挥,那么,教育要回到原点,就很有必要让教师回到“原典”,回到被各种纷繁芜杂的主义和理论遮蔽了的经典之中,让教师主动地“读好书,教好书”——所谓“读好书”,就是读那些高于生活的经典。经典,就是人类文明的原点,即出发点。换言之,原典,就是从原点创造出来的经典,就是人类生活的经常之道;因其经常,而具有超越时空和狭隘民族意义的普世价值,足以让我们常读常新。所谓“教好书”,就是基于对教育原点的把握,基于对教育原典的理解,让教师以讲台为支点,站在教育的制高点上,所有的教育行为都着眼于人的发展、人的成就。

关于教师的阅读,我严重赞同朱永新先生的观点:“你不读《论语》,不读陶行知,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恐怕很难成为教育家。”甚至可以说,不读这些经典、原典,我们便很难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而让教师阅读经典,就是要引导教师回到圣人、圣哲们创造的原典中去,以古人的智慧,开发我们的智慧,使教师的个体心灵重新发育、重新建构作为教育人应当具有的德性、理智和激情。所以,我所谓的“回到原典”,事实上,就是一种回归的、反省的、重新出发的教育。

遗憾的是,这些优秀的原典,似乎离我们已经非常遥远。而正是由于这些原典的缺失,我们的教育也早已迷失甚至严重偏离了原点!我们似乎忘记了教育因何而起,从何而来,甚至也忘记了教育所为者何,将往何处。像这样既忘却了起点又迷失了终点的征程,最终必然导致教育方向的迷失和教育者的迷茫。时下弥漫于教育工作者心中的种种困惑,周布于教育环境中的种种尴尬,正是这种迷失的体现。因此我要说,教育只有回到原点,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出路。教育必须回到原典,才可能让我们不至于迷路――这并非是要走回头路,而是要进行“回头看”:对我们已有的来路和背景,作重新的的梳理和发现,对我们将有的去路和途径,作重新的审视和规划。

我相信:在找准原点、依托原典的前提下,教育的“再出发”,面貌必是全新的,内心必是饱满的,道路也必是敞阔的。


有刀哥,但不只有刀哥

看教育,但不只看教育

(0)

相关推荐

  • 谈谈我对名师工作室研修“四个本位”的认识

    [缘起] 2019年12月20日,在合肥市名师工作室中期总结会(分会场)上合肥市教科院叶传平院长指出:名师工作室不同于县区教研室和学校教研组,其研修需要做到四个本位,即学术.学科.学生.学习.此言一出 ...

  • 守 望

    守 望 --第十八周教师批注阅读体会 文|虞海萍 教育是细小或磅礴,是容易或复杂:我想,教育是离不开守望的. 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我会站在一道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 ...

  • 【教育读书】让教育回到原点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让教育回到原点     教育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教育发展到今天,为什么还要特别强调这样的通识性认知?在我看来,大抵有以下三个原 ...

  • 罗清红:让教育回到原点

    教育应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教育发展到今天,为什么还要特别强调这样的通识性认知?在我看来,大抵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不少教育人尚不知道科学为何物,二是不少教育活动不遵循科学规律,三是不 ...

  • 校长面对面 | 衡南县三塘联合学校校长肖家军:教育的原点,留有赤诚的初心

    衡南县三塘联合学校校长肖家军 肖家军是衡南县三塘联合学校的校长. 他的办公室不足十平方米,却是联合学校14 个校区的"中枢神经",从这里出发,最远到25 公里外的南甫校区,联合学校 ...

  • 【教育读书】让“快乐无意识”成为学习的原点,是教育面向未来最根本的转折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让"快乐无意识"成为学习的原点, 是教育面向未来最根本的转折 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徐  瑛     教育需要展开对 ...

  • 让教育回归“规律、本真、原点”

    --教育的资本化产业化加重了学生及家长的负担 陶华坤 规范校外教育培训及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常态工作,治理整顿民办教育及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目标是减轻学生和家庭负担,民办教育及教育培 ...

  • 蒙卦: 启蒙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礼记·学记>中有句话叫:"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任何时候,教育都是个人.家庭乃至国家的头等大事. 那么,古人是怎样看待教育的呢?或许<易经>中的&quo ...

  • 教育好孩子也是父母的一份重要事业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为人父母,必须要对孩子的人生负责. 千忙百忙,别忘了抽出时间,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孩子只管生,不管他好不好.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穷人的孩子蓬 ...

  • 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

    近日,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目录>).新版<目录>按照"十四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职业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