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树玉,中国硒科研的奠基者

简介

于树玉  教授 著名肿瘤专家 将硒科研从理论转化实践的奠基者,为探索肿瘤化学预防途径,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硒的抗癌、防癌作用机制研究,并深入现场实地考察、试验。是国内外知名的硒研究专家

经历

1926年,于树玉生于吉林省永吉市(现吉林市)。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父亲为了抗日,散家财为东北抗日义勇军购买棉服、捐助金钱。

1932年,于树玉的父亲被日军杀害,于树玉与家人逃亡北平,就读于北平私立毓英小学读书。

1943年,于树玉毕业于北平师大女附中,由于不愿接受日本统治下的学校教育,她放弃了被保送北平师范大学学习,考入了不受日本直接管制的教会学校北平私立辅仁大学化学系。

1947年毕业,于树玉获理学院学士学位。那时生物化学还是一个年幼的学科,对于这样一个新学科于树玉深感兴趣。

1948年,由辅仁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及教授推荐,于树玉进入了北平协和医学院生化科做研究生,在这里受到了比较全面的科研培训。

1949年1月,于树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外围组织“协新社”。

1949年,6月由中国共产党军委卫生部安排在北平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学系工作。那时正值新中国建立之初,旧社会没有给科研设备留下基础,于树玉克服困难创立实验条件、建立新方法,从事维生素的研究。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中,为改善前线战士的营养,于树玉亲赴朝鲜战地考查。同朝鲜人民一道完成为前线战士改善维生素缺乏的任务,为抗美援朝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1953年,于树玉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由组织上推荐、经国家考试录取为公费生留学苏联。

1955年9月,于树玉赴苏联在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动物生化教研室做研究生。

1958年,于树玉完成论文答辩,获后补博士学位。回国后,被分配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生化系工作,引进在苏联学习的线粒体研究方法,成立了氧化磷酸化组,任组长。

1964年,于树玉被提升为助理研究员,并招收硕士研究生。文化大革命期间到江西永修县卫生部干部学校劳动锻炼。

1972年,于树玉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建立肿瘤生化室,领导全室人员探索建立诊断肿瘤的新方法,寻找阻断肿瘤发生的新途径,为癌症的甲期诊断和化学预防做出了贡献。

1978年,于树玉开始研究如何用营养素硒预防癌症,降低肿瘤发生率。她通过对流行病学、动物试验、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及营养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从理论上阐明肝癌发生、发展与体内必需微量营养素硒的关系,并结合实践亲赴现场,足迹遍布8个省24个地区,在肝癌高发区开展预防试验,探索切实可行的预防肝癌的途径,这在国际都尚属首创。

1982年,任北京生化学会常务理事。

1983年,被提升为研究员。

1984年,任北京生理科学会常务理事,

1989年任中国营养学会微量元素与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国际维生素与营养肿瘤学协会学术顾问(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Vitamin and Nutritional Oncology,后改为Internationa1 Society for Nutrition and Cancer,Scientific Counci1-lor)。

1991年任卫生部微量元素营养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副主任委员。

1992年10月起享受“为医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1994年9月离休,颐养天年。

成果

  • 国家科委“六五”、“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微量元素硒的预防作用”负责人

  • 1989年获得中央卫生部医药卫生科学进步奖

  • 1996年获得国际无机化学专家科劳斯施瓦茨奖

  • 硒预防癌症的开创者,硒科研理论到实践的奠基者,推出多篇相关学术论著

  • 1989年被收录于《国际有成就人物传略》

  • 1993年被收录于《中国当代科技发明家大词典》

  • 1998年被收录于《中华人物辞海》

 帮助他人健康,请点好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