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预热】一起行走的姿态 ——全国第二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侧记

彼此陪伴,相互成全

刀哥陪你看教育

《中国教师报》编者按

“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始于2015年,由民间教师成长共同体“知行社”与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共同发起和组织。秉承“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理念,在全国招募一线中小学教师,每年选择在某个省的某所学校会聚,聆听讲座,交流感悟,切磋技艺,共同度过四五天快乐时光——开启了一种独特的“夏令营模式”。而所谓的“公益”,既体现在这些教师的食宿由承办学校负担,也体现在所有应邀到会的专家、名师讲座和讲课,不收取报酬。因为第一届夏令营的爆满和良好反响,第二届夏令营如约在湖北省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举行。如同第一届那样,爆满,不少教师自费前来。

一起行走的姿态

——全国第二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侧记

□ 特约通讯员    黄怀志

7月19日晚,克服了洪水肆虐带来的路途不便,克服了炎炎夏日带来的高温酷暑,20多个省份的200余名教师,从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方式穿越千山万水,以簇拥的姿态齐聚湖北省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开始了第二届“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的“破冰之旅”。

一位位教师走上舞台,或握手、拥抱,或随兴表演一首歌、朗诵一首小诗,或讲述自己对“教育行走”的感想和向往,率性而为,毫无做作。在阵阵惬意的笑声和掌声中,所有与会者不再陌生,成为一个探索教育真谛、追享教育幸福的整体。

“人生需要自己去设计,需要用自己的脚去行走。”教育学者张文质的话道出了教育行走的内涵。专家讲座、反串课堂、叙事研究、艺术熏陶、沙龙对话、生命行走……短暂的4天时间,大家以簇拥的姿态分享不同的教育理念,感悟教育的真谛,开拓属于自己的教育之旅。

向上的姿态

教育行走,让大家的思维火花碰撞,让大家的心灵自我觉醒,让大家拥有向上的姿态和力量。

湖南大学72岁教授雷祯孝所作的《教育的三大改变》讲座,阐述了三个观点:教育要发展,教育名称要改变;家长称呼要改变;师生关系、课程结构要改变。

来自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戴耘从围棋的人机大战告诉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教育。要想取胜,需要有这几大法宝:好奇、反思、批判、创新。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丰富”是江西省弋阳教体局局长方华的精辟观点,他从“理想”和“现实”两方面进行分析,形成家校互动方式——做真正的教育合伙人,实现“用良好的校风影响家风改变民风”的教育理想,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

“你的潜能,你的范儿”是充满爱和智慧的湖北省特级教师、武师附小校长涂玉霞的教育理想。涂玉霞以独特的“使命感、价值感、幸福感”,引领着附小人走在理想教育道路上。

《小学数学教师》主编陈洪杰从“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评课的层次”、“评课的追求”三方面,阐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要能促进学生新的成长。特级教师王木春通过《民国课堂的回望与思考》,让大家懂得大师小师都是教师,做独特而优秀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王维审和侯登强的《教育叙事与心灵成长》的举例分析,改变着每个教师的观念:拿起笔,记下教育点滴,叙写教育故事,慢慢改变自己;教师杨林柯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要想自己的教育改变,就先改变自己;草根教师卜庆振的经历更让所有人惊叹,他的春天如此美丽:作词填词开发校本课程、班本课程,爱学生开发家庭课程;爱音乐跨地域、跨学科将课程开发得更远更广……他用自己的成长告诉大家:“只要心儿未死,野百合也有春天”;张文质从“身体篇、志趣篇、成长篇”三方面再现了养育女儿做父亲的过程,让大家深信不疑:一个优秀女儿的背后,原来有个好爸爸!

不同的讲述者,不同的风采,带给大家的是不一样的触动和思考。但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对教育的初心不改,执着不变,向上的姿态不变。

一朵朵鲜花在行走中舒展

TED演讲是最充满激情的时刻。

四川绵阳的教师钟锦钰向大家讲述了她所在的“学习成长共同体”,诠释了“教育行走”——遇到问题,不退缩,而是走向新的路途。武穴实验小学教师刘彩霞提出了未来学校教育应该是个体人文素养的和谐提升。武穴实验二小教师杜韧战从“生命教育”入手,介绍了学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潜能发展取得的成绩。

教师黎修远的《游学台湾的见与思》,则对比了台湾与大陆教学的差异。每一次演讲,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却带给人们强烈的冲击。

最能体现参与性与生成性的是“沙沙沙龙时间”。营员们在“我的生命在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寻找和发现未知的自己”、“乡村教师的幸福之道”、“管理的智慧和智慧的管理”等系列沙龙主题中,自愿选择参加。互动中,所有参与者都忘记了时间,陶醉在心与心的碰撞、交流和畅谈中……这是一次语言的沙龙,更是一次生命行走的陈述,为了自由,为了希望,为了诗意和远方……

“行走”不仅仅在舞台中央,也可以漫步于学生中间。教师陈燕虹的《亡羊补牢》、教师柳咏梅的《统筹安排》、教师王婷婷的《colours》,三节反串课堂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反串课堂不是为了名师的精彩绽放,是在名师光环下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勇气和胆识,在陌生的领域挑战,在习惯喝彩的课堂切脉平常和局限。

荡涤心灵,关注生成。7月20日上午,来自山东济宁的教师戴荔领着大家一起诵读诗歌《相信未来》,点燃了全体教师的激情。随后两天,“晨诵时刻”成为夏令营思想行走、唤醒生命的仪式。独诵、领诵……武穴实验小学教师汤轻慧、天津的教师高晔先后以张基广校长的《你交给我一个孩子》和张文质的《葡萄熟》为媒介,以诗歌的方式让教育的魅力逐渐舒展。

在每个人的参与和生成中,教育行走的枝蔓在不断舒展……

聚散有时,相约有期。7月22日晚,“人生自须有欢歌”歌舞晚会上,大家欢歌热舞,大秀原汁才艺,尽展行走真情。

有不是音乐教师却唱得像音乐教师的女中音;有不是教师的媒体编辑,深情演绎《我只在乎你》;有东道主武师附小的男女对唱,且歌且舞;有铜陵、合肥的旗袍美女黄梅戏演唱《谁料皇榜中状元》;有小帅哥的竹笛演奏;有最原味的高晔和周小珍的诗朗诵;更有庞大阵容的重庆彭水29人团队原生态民歌演唱《叫阿依》……

最后,镜头定格在武师附小涂玉霞校长将旗帜交给下一届“教育行走”承办学校——福建厦门英才学校。行走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在行走中发现自己,磨砺自己,改变自己,蜕变成独特而又优秀的自己。

走宽我们的世界

□ “教育行走”活动发起人谢云

回顾自己40多年的“行走轨迹”,也梳理了知行社的“行走方式”,从个体感悟到群体行动,从生命行走到专业行走,其实是为“教育行走”张目和点睛。我与大家分享三点感受:

一是行走才有辽阔。我们每个人最初的世界,其实都是狭小的,逼仄的,甚至可能因狭小、逼仄而显得灰暗、沉闷,但是通过不断行走,我们的世界会不断变得明亮、辽阔。追溯自己从出生的小山村一步步走来的经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绘制的世界地图,我们行走的足迹,会让这张地图不断拓展,不断延伸。

二是行走才有艳遇。我对艳遇的理解是:所谓艳遇,就是你自己首先要艳,然后才能遇见。如果我们让自己变得更艳丽,就更容易有美好的遇见。这既包括美景,也包括“美ren”(既指美好的同仁,也指美好的人,简称“美ren”)。我想,生命的美好就在于与那些没有相逢的“美ren”不断相遇,与那些已经遇见的“美ren”不断重逢。

三是行走才有传奇。读金庸小说时,我有这样的发现:一个大侠之所以能成为大侠,自己的天分和内功、遇到的高人(名师)和秘籍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那些盖世奇侠,都是在不断行走、闯荡“江湖”的过程中才渐渐成为大侠的。没有江湖,大侠哪怕身怀天大的本事,也会“无用武之地”,难以体现“侠之大者”。

这样的梳理和发现,正可以看出“行走”之于教师成长的意味。

我一直觉得,教师成长包括心灵成长(精神发育)和专业成长(能力提升)两方面,而心灵成长是前提和基础。行走,表面看是身体的运动,实际上是心灵的修行。近年来,针对学生有“研学旅行”,所以针对教师也应当有“研修旅行”。这并非泊来品,更非新生事物,而是早已有之,只是古人称为“游学”,不仅要游,还要“远游”、“纵游”、“壮游”——不是单纯的旅游,不是盲目的探险,更不是散漫的流浪,而是胸怀壮志,深入自然,深入民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既游目骋怀,又旷心怡神。

一个教师,倘能不断行走,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不同状态的学校面貌、课堂风景,必定有助于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体认。所以我说,教育需要静守,更需要行走。但是,在目前的体制下,每个教师都被局限于某个区域、某所学校、某间教室,每日所见都是熟悉的同事、熟悉的学生、熟悉的事情、熟悉的风景,他们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容易变得偏狭,逼仄——这势必影响到他们的胸怀、视野、格局和气象。

一个校长朋友,上任之初曾对我说:任职期间,他要让每个教师都坐一次飞机。我问他何以会有这样的“执政目标”,他说,当一个人坐在飞机上,看看窗外浩瀚的云海,看看脚下辽阔的大地,他的许多感受都会改变——置身高空与置身大地,感觉肯定不同,尤其是第一次,许多在大地上看起来非常重要的东西,在那个时候可能会变得不那么重要。

通过这些年对教育的观察和考量,我深切意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像“江湖大侠”那样,在不断行走中丰富自身的经验和见识——遇到更多高手,听到更多课,才可能在“切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看到更多教室,更多讲台,才可能在“琢磨”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为自己的教育提供更丰富的背景,更丰厚的素养。

这样的意味,固然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实现,但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走之于教师,甚至行走之于每个人的心灵成长和精神完善,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用苏辙的话说,“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当广阔的天地呈于眼前之际,当浩瀚的世界汇聚于胸次之间,相信我们的生活与精神,都会有别样的面貌和气象。

这样的行走过程,正是教师的成长历程。这样的行走方式,也应当成为教师的成长方向。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出发,为了更好的归来

□ 沈兰

7月19日晚,我终于置身在“大美武穴,我来了”的会场。

“这个老师我认识,去年绵阳的活动也来了。”主持人的话响起,接力介绍的话筒竟已递到我的手里。她把我带到了过往的行走,也为我的局促找到了出口。

“我是来自苏州的沈兰。去年36个小时的火车,我到了绵阳,一路享受慢时光,非常美妙的感觉……”

有人问: “今年呢?”

“今年?我不知道走了多久……”大家不约而同地笑了。

我已经走了很久,也已经走了很远。自2012年夏溧阳之行至今,我从未停止过行走的脚步,走进一所所学校,认识一个个人,收纳一段段记忆,珍藏点点滴滴的温暖,成就有意义的生活。

但我不想这样表达,一如当年的自我介绍,使大家牢牢记住的不是别的,是我“即将退休”的身份,而今我也不想让大家记住我类似勇者的定位。

生命是一段自我的旅程,去经历,去尝试,去挣脱,在体验中发展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于是,习惯了行走,习惯了我在的状态。是否有同行者,并不那么重要。

可有人好奇,你这独行侠怎么那么勇敢,能够坚持独自行走在路上?坚持行走,最大的收益是什么?你的生命里究竟有什么东西,需要靠行走来过滤?

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可似乎又必须探寻行走之意义。犹记得第一次行走的时候,我是如此定义——

为什么去?为了张开蒙昧的眼睛,为了感受生命在场的美妙与快乐,为了体验不一样的生命旅程,为了让自身变得温润而又美好。此外,还有一个更远大的计划,到时候自然揭晓。

为什么去?那里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有一种力量在吸引我,想零距离聆听专家、学者及普通教师的声音,去看看那些有意思的人,去体验那些有意思的事情,去经历那些未知路上的风景,更憧憬诸多的话题能让我获得启迪与顿悟。

我们都是建设者,我们该从自我出发,完成自我的破冰之旅,在行走的过程中,寻找并发现未知的自己,直到遇见那个最好的自己。

这次,我与一本叫《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书一起行走。牧羊人圣地亚哥连续做一个梦,在埃及的金字塔可以找到一个隐秘的宝藏。他经历了内心的犹豫和他人的点化之后,开始了从西班牙到埃及的寻梦之旅。这一路艰辛自不待言,被骗光了所有的钱,替人打工数年,遭遇战乱。他终于来到金字塔前,内心狂喜,拼命挖掘,可不仅没有挖到宝藏,还被一群难民殴打。当难民知道他是在寻找一笔财宝的时候,竟然把他放了——不是因为同情,而是觉得他实在太愚蠢了。

那个难民头领告诉他,差不多两年前,自己也重复做过同一个梦:西班牙的田野上有一座破败的教堂,一个牧羊人经常带着羊群在那里过夜。圣器室所在的地方有一棵无花果树,在树下挖掘,定能找到宝藏。难民头领说:“我可没有那么蠢,不会因为这个梦而去穿越一片大沙漠。”天,宝藏就在圣地亚哥出发的地方,他回到原点竟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宝藏!

宝藏明明在身边,为什么还要去远方寻找?为什么明明要回来,还要选择出发?可是,如果不去寻找,宝藏永远都是虚无缥缈的,跟你我没有任何关系。

听从内心的召唤,不断行走,不断撩开黎明前的重重雾霭,我们才可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才可能寻找到属于你的“宝藏”,不管是在他乡还是在身旁。因为撒冷王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追寻他的天命时,整个宇宙都会合力助他完成自己的心愿。”

有一种行走叫阅读,纸上的行走,心灵的洗礼;有一种阅读叫行走,双脚丈量大地,心向往之,身亦能至。教育行走,使我将它们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行走的日子,也让我明白,我带着鲜明个性的状态,我曾经把这解读为自己的沉静、淡定,也曾一度把它们诠释为地域特色。年岁的关系,我已经没有那沸腾的激情和拼搏的资本。随着身体不断出状况,我不得不时常告诫自己悠着点,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也让我沉默了,什么都不必说,就以自己的一己之力干好我的工作,以我的能力温暖、感染或者影响我能够影响的人。这是我的秉性,从来不曾因为旁人而改变。

但显然,这是我个性的弱点,我远没突破自我。人生有涯,成长无期。相信岁月的打磨,光阴的濡染,我经历的这些关键事件,邂逅的这些重要他人,阅读的每一本书,都会镌刻在我的生命里,化为我的骨血,塑造出我更好的容颜面对明天。

出发,是为了更好的归来。为做更好的自己,我将持续在路上,也将不断更新自我,始终保持生命最初的纯真与美好,始终保有对教育的清醒与热情。

期待更美好的遇见。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心小学)

选自《中国教师报》2016年8月24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