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用人生写作的人
John Maxwell Coetzee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
精准地刻画了拉开面具下的人性本质
主要作品
主要作品
生平简介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1940年2月9日出生于南非开普敦市,兼具德国和英国背景,但以英语为母语。
1960年代库切移居英国,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师,后来转往美国攻读文学,取得博士学位,在纽约州立大学巴法罗分校教文学。
一九八四年他回开普敦大学教英国文学,去年又应阿德莱德大学之邀赴澳洲任教,但目前这学期,他在芝加哥客座。
1974年才出版第一本小说,算来起步稍晚,但成绩非凡。他1983年以《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赢得英国布克奖。
1984年他回开普敦大学,成为南非开普敦大学英语文学教授,教英国文学。
1984年,库切就任南非开普敦大学英文系主任,就职演说的题目是《自传里的真实》。
1999年又以《耻》再度获布克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赢得两次布克奖的作家。
而布克奖只颁给原著以英语创作者,在此,库切的南非背景也深具意义。
部分作品
库切除了小说,也从事翻译、撰写文学评论与书评。
他在作品中往往不指明地理背景,但类似南非行之有年的种族隔离政策,形成偏颇、愚昧的社会观念,导致价值观与行为上的混乱,却是他创作的主题。
他于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加入澳洲籍,任职于阿德莱德大学。
2003年获得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和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戈迪默被视为南非当代文坛的双子星座 ,同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教授 “自传”。
诺贝尔颁奖
人物影响
作为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敏锐的目光洞察了南非漫长的种族隔离史遗留下来的创伤记忆,将殖民、反殖民的历史主题与后现代的自由言说精神有机链接,并向其融入到文字中,谱写出一系列镶嵌在历史与当下创伤和悲剧的叙事。
同时,库切的创作较多地借鉴了西方文学的技巧和方式来描写南非的历史和现实,从而显示出库切将南非文学和西方文学联姻了起来,成为一个新的整体。
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
库切的作品是内容丰富多样的巨大财富。没有哪两部小说用同样的手法写成。但所有的作品都表现出一个相同的主题:如何在逆境中获得拯救。作品的主人公往往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被剥夺了外在的尊严,但他们总是能从失败中获得力量。
对库切所进行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有从美学角度展开的,有从情感塑造方面展开的,也有从分析作品的历史、政治意义角度入手的。
库切通过作品中对人性残酷、隐忍、贪欲、爱恨的刻画来表现人类最本真的特质与动力,尤其当人已处于濒临崩溃绝望边缘时,如何燃起生存的希望与动力,是其作品中反复关注的主题之一。
当然,库切作品的非凡之处绝不仅限于此,对伦理与政治、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探讨也构成了库切作品主题涉及的重要方面之一,其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可构成切入库切文学创作的主线之一。
库切在创作中致力于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探讨他者责任问题,这种责任包括个人责任、伦理责任、社会责任等众多领域。
学者们对有关库切作品中所渗透的责任问题如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如大卫·阿特韦尔的《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南非与写作策略》和罗斯玛丽·乔丽的《论白色南非写作中的殖民、暴力与叙事》都探讨了库切如何运用叙事策略来表现他者问题。
库切创作的最大可取之处就在于他对人物与历史关系的独特认识,在创作中他甚至不惜把一个可能“非真实”、“被异位”的历史情境加诸于其笔端人物之上——因为他坚信,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真实绝不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具体主观描述或某利益集团权利意志的体现,它更应包括那些被历史所遗忘、甚至被湮灭的“他者”的声音,因为正是这些被遗忘、被湮灭的声音才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真实,如实地体现这些声音才是真正负责任的作家需要完成的任务。
库切的作品不像以往那些被打上“后殖民”类标记的创作一样,老生常谈式地呈现给读者西方列强是如何实施对第三世界的剥削与压迫。他认为这些是有目共睹的,完全毋庸赘述的东西。
相反,那些事实的成因与人们在这场浩劫中所承受的种种才是真正需要呈现给读者的:“他者”是如何被历史隔离、疏远、直至湮灭,如何用不确定的指称于残缺的叙事中淋漓尽致地再现这些,如何在叙述这些的同时建立起作家的权威性与责任感,才是真正重要的。
库切创作的最大特质之一莫过于他对权威性主导伦理观的持续排斥,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使读者远离各种预设性观念,着力给予长期被忽视的“他者”自己的声音、让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正如《等待野蛮人》中老行政长官那困惑复杂的人道主义情节,《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中迈克尔·K的遁世策略,《福》中苏珊·巴顿的迂回曲折的创作磨炼历程,《耻》中大卫·卢里令人费解的人生选择……这些无疑都给读者留下了最大的想象与阐释的空间。
关注我们
久伴计划
一个长久陪伴你的公众号
微信号|jbjihua
声明:本文配图选自相关新闻资料图片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