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学期四调考试
衡水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上学期四调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分)
张大鼓
张丽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描写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世俗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对某些工作还存在着歧视。
B.因在我婆婆(奶奶)逝世的酒席上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父亲为了可怜他,为他单开了一桌,我过去为他敬酒。
C.小说的主人公张大鼓是一个普通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的鲜活,他讲课生动,说书精湛,为人乐观,知恩图报。
D.作品中“我”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张大鼓的人物形象,也寄寓了“我”对张老师的敬佩之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描写张大鼓没有一个安生的窝,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最终打了一辈子光棍。暗示了人物命运不幸的一面。
B.小说中张大鼓年轻时说书可风光了,粉丝方圆几十里。可是不久,他却又因说书远走他乡。前后对比,对现实具有讽刺性。
C.小说中环境描写: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说明了故事背景,也衬托了后文张大鼓在此处冒雪顶风说书的人物形象。
D.小说中乡里书记喜欢听书,说是曲艺,可张大鼓借张善良抛弃妻子的故事讽刺书记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资格。
3.人物形象的鲜活是由于塑造方法得当,请结合文本第段内容,分析其塑造人物的方法。(6分)
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小说的结尾句“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的表达效果。(6 分)
(二)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 分)
一针一线皆关情
蔡勋建
注:襻(pàn)子:用布做的扣住纽扣的套。绗(háng):缝纫方法,用针线固定面儿和里子以及所絮的棉花等。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做出衣裳的是针线”,从父亲常说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一位传统手工裁缝对自己职业的尊重,表现了父亲质朴的品性。
B.文中父亲年少便拜师学艺,饱尝生活的艰辛,“师带徒”这种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父亲最终得益于师父的严格要求。
C.父亲手艺有绝活,做得一手漂亮盘扣;但“全用布扣,杜绝塑料扣子或有机玻璃扣子”,作者的目的是表现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
D.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裁缝生活不易,但父亲不贪他人之物,朴实厚道,手艺精湛,这是他深受乡人敬重的主要原因。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段在内容上交代了父亲练就好手艺的原因,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使文章叙事清晰,内容连贯。
B.描写父亲用画粉画线的“绝活”时,文章运用“捏”“拉”“压”“拈”“弹”等动词,彰显了父亲的高超技艺,富有立体感。
C.“父亲就像一枚绗针,行走乡间,缝紧了乡情……”一句,运用借代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
D.一台“蝴蝶”牌缝纫机与父母“白头偕老”,作者选取独具时代特色的生活画面来见证时代变迁,以小见大,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7.请结合文本分析题目“一针一线皆关情”的丰富意蕴。(6分)
8.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18分)
(二)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4分)
14.对下列句子中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按礼行事,不做不合乎礼的事情就是“仁”,如果放任自己的本性而不立足于礼,社会从个人到整体就都会乱套。
B.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是对君子的要求。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C.“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一则,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什么事一定要怎么做,没有什么事一定不要怎么做。只要不违法,就可以率性而为。
D.“非礼勿礼,……非礼勿动”,这是“为仁”的具体做法,也就是说,一切行动都要符合礼。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6题。(2分)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注)黄金屋里人,这里指富贵人家的小姐太太们;底事,何事、为何之意。
16.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晓夕采桑多苦辛”紧扣诗题,“晓夕”二字点明采桑叶的时间,突出了劳动艰苦。
B.“粉色全无饥色加”一句描写蚕妇的脸色,形象地写出了蚕妇生活的窘迫和困苦。
C.第一首诗语言通俗又略带诙谐,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
D.第二首诗全诗语言含蓄蕴藉,情感浓烈悲愤,深刻揭露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7~18题。(9分)
郁郁
金·元好问
郁郁羁怀不易开,更堪寥落动凄哀。
华胥梦破青山在,梁甫吟成白发催。
秋意渐随林影薄,晓寒都逐雁声来。
并州旧日风声恶,怅望乡书早晚回。
(注)诗写于蒙古军攻占山西,作者从三乡移居登封后。华胥梦,黄帝白天寝睡,梦游华胥国,其间没有统治者,人民没有嗜好,没有爱憎,没有利害。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句用叠声词“郁郁”领起,既表达了作者郁闷的心情,也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B.诗人运用“华胥梦”和“梁甫吟”两个典故,表达了美梦破碎,悲苦凄切的感情。
C.颈联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通过深秋林子里微薄的影子以及秋晨飞雁的叫声,营造一种清新却又喧闹快乐的气氛。
D.联系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诗人远离家乡,孤单寂寞的心情。
18.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是如何抒情的?(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共6分)
(1)《小石潭记》中写出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弯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岳阳楼记》中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本文以色彩鲜明语言,描绘春夏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与友共赏中庭月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澄碧中竹影斑驳的幽静迷人夜景。
(6)《送东阳马生序》对太学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幕艳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20.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和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融入 惠顾 故事 “ ” B.溶入 惠顾 故事 《 》
C.融入 光顾 轶事 《 》 D.溶入 光顾 轶事 “ ”
21.请在文中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挂在葡萄藤上的灯盏将巴掌似的葡萄叶照亮,饶有画意”,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3.根据下列图示提取有效信息,给“精神亚健康”下定义,要求不超过70个字。(4分)
六、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一)小说阅读
1.B B项,“因在我婆婆(奶奶)逝世的酒席上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父亲为了可怜他,为他单开了一桌……”强加因果关系,张大鼓没带搭档,是因为他是来感恩的;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是表示感谢的;我过去为他敬酒,既是感谢更是因为心中对老师张大鼓的敬重。
2.D “张大鼓借张善良抛弃妻子的故事讽刺书记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无中生有,原文并未讽刺,加演的只是一曲新戏,没想到被书记对号入座。
3.语言描写:通过描写“张大鼓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行腔报字”“有道是,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等特色语言,凸显了张大鼓表演的专业与认真;(2分)
动作描写:通过对张大鼓“分饰不同角色,手法、唱法、身法、步法灵活多变”,“双手合拳”等动作描写,表现了他表演的认真以及技艺的高超;(2分)
侧面描写:由端菜的托盘不上菜,坐席的不下箸,孩子们停止了喧闹的人物反应,突出了张大鼓得技艺精湛;“突然间,鼓板如骤,地裂石开,嫩笋簌簌而出”通过对表演效果的细致描写,显示出他的技艺高超;(侧面描写分两个部分,答出任意一部分得2分)
4.小说的情节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让人联想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
照应了前文下着雪,张大鼓头上飘着雪花,现在酒席结束,雪也停了;
表现了“我”对张老师的关心,怕他酒后行走困难。也体现了“我”对他的敬重。(每条2分)
(二)散文阅读
5.C C项,“……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传统手工艺人保守、不能与时俱进的一面”错误。这里体现的是老手艺人对品质以及传统的坚持,并不是否定。
6.C C项,“……运用借代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敬重之情”错误。并将“父亲”比作“针”,运用了比喻修辞,并不是借代。
7.“一针一线”的绝活,表现了父亲的技艺高超和高尚的人格。
“一针一线”的劳动不仅是劳动,更关乎亲情、乡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这种表达充满着诗情画意,又突出了文章主题。(每条2分)
8.语言质朴、口语化,通俗易懂,如“头年多半时间给师父家挑水打柴干家务活”生活气息浓厚。
文中描写父亲手艺时大量运用拟声词;如“——咔哧”“咚咚咚”,再现了生活场景,语言生活化。
地方色彩浓厚,如“乡工”“上门工”“贪墨”等词语。
运用比喻,把父亲的裁剪比作农夫耕地,充满乡村的泥土气息;
运用乡村俗语,如“裁缝不落布,穿个冒裆裤”,风格明快风趣。
(每条2分,答出任意三条即得满分)
二、文言文阅读
9.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是一个擅长辞令、能言善辩的人,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
其中“楚人曹丘生”“辩士”是判断句,“辩士”是对“曹丘生”的评价,中间应当断开,排除AB项;“季布”是“闻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10.A A项,“夷灭三族是古代最残酷的刑罚”错,“灭九族”才是最残酷的刑罚。九族说法一,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说法二,另一种认为是从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是九代为九族。
11.B “朱家”和“周氏”应该对调。原文是“季布匿濮阳周氏……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
12.(1)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
(2)由于我到处宣扬,您的名字天下人都知道,难道我对您的作用还不重要吗?您为什么这样坚决地拒绝我呢!
(1)多:称赞;以:因为;名闻当世:省略句,名闻(于)当世,译为“在当时出了名。”句意1分
(2)仆:我;顾:难道;距:通“拒”,拒绝;句意1分
13.(1)刘邦听取了滕公的进言。
(2)季布为项羽卖力,是尽了他的职分,是忠心的表现。
(3)刘邦赦免季布,向天下显示胸怀宽广。
(4)逼迫季布,会为敌国所用。
14.D 排除法可以做出答案。“归”:称许、赞许。“见”:接见;“约”:贫困。
15.C “只要不违法,就可以率性而为”不正确。孔子的意思是:事情不管怎么做,一切都要依循义、不能背离义的原则。
三、古代诗歌阅读
16.D项“含蓄蕴藉”错误,这首诗通过蚕妇之口,直接控诉了她们对统治阶级剥夺她们劳动果实的强烈不满和怨恨,语言激昂悲愤。
17.C C项,“营造一种清新却又喧闹快乐的气氛”分析错误,正确的理解应是:营造一种凄清的气氛,表达诗人悲苦的心情。
18.用典:诗人借黄帝梦游华胥国及《梁甫吟》的典故,抒发离乱之苦;
借景抒情:秋意渐浓,木叶脱落,树林影疏,破晓寒风吹来阵阵雁声,渲染凄凉氛围,表达离乱之悲;
直抒胸臆:诗开篇用“郁郁羁怀”“寥落”,结句用“怅”直接抒发思乡与悲时之痛。(每条2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
19.(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C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及标点的能力。
融入,指与环境相适应,或者物体融化与其它物体混合,或指加入其中而自我独立,一般指比较广义的汇入;溶入,指易溶解物体溶解于液体,化解后不分你我,一般指液体的汇入;根据语境,此处应该选用“融入”。
光顾,书面表达,敬语;惠顾,是一个敬辞,指商家欢迎顾客光临,比光顾更显尊重;从语境看,此处是一般性叙述,应该选用“光顾”更准确。
轶事,指世人不知道的史事,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或指别人闻所未闻的事,不可思议的事;故事,指过去的事,或指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根据语境,此处指的是施特劳斯曾经留下的并不为更多人知道的事,应该选用“轶事”。
“在哥灵精如同在家一样”是具体的音乐作品的名称,应该用书名号。
21.他们仅仅为了赚钱糊口。杯中酒液宝石般晶莹闪光。
22.原文“旧式风灯”呼应前文“老店”,更能体现古朴的氛围,突显小店的历史底蕴。
原文“密密实实”“深深浅浅”,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而且生动传神地描写了风灯下葡萄叶充满诗意的特点,与原文整体风格比较一致。
23.“精神亚健康”是人们因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日标、缺乏价值支点,表现出对生活、他人、事业和社会缺乏热情、感情、激情和责任感的一种精神状态。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及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首先要认真分析流程图,明确各层级的关系。根据箭头指向,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给“精神亚健康”定义。“精神亚健康”是人们因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日标、缺乏价值支点,表现出对生活、他人、事业和社会缺乏热情、感情、激情和责任感的一种精神状态。
六、作文
24.立意及分析
一、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李大爷和老伴辗转赶到某知名医院就医,却被告知就医需要“网上预约”。取消现场挂号让李大爷这样“慢了一拍”的老人“望网兴叹”。这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考生应由此展开联想和思考。李大爷就医只是信息化、智能化社会中“慢一拍”群体中的一个例子。考生针对这种现象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医院以及其他类似的做法?在“快一拍”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中,如何解决“慢了一拍”群体的问题?考生不可跳出这一情境,也不可拘泥于医院“网上预约”这一点。
2.典型任务的限制。“针对这种现象,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是题目给出的任务,要求考生针对老年群体在信息时代四处碰壁这一社会现象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作为一道新闻类的作文材料题,考生最好写时评类文章,将看法说清楚,给出有说服力的依据和道理。
3.价值判断的限制。考生一方面要肯定网上预约挂号带来的便利,不能全盘否定之;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应该更多去帮助“慢一拍”的群体熟悉和适应社会的发展,考生在思辨材料的时候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消极应对材料中的社会现象。
二、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在表达对这一事件的思考时,可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危害,以及改善的措施。从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社会方面,要考虑老人群体的特殊性,对他们要多理解、多关怀;个人方面,老人不能有畏难情绪,自身也要积极学习,家庭成员也有义务帮助老人融入当下社会环境。只要符合材料中的立意,从任何角度切入均可。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本题材料与社会热点话题相关,与考生的生活相贴近。考生的家中也会有不懂网络的老人,考生自然会承担起帮助家中老人融入信息时代的责任与义务,有深切的生活感受。同时,可供联想的事例是丰富的,作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相应的新闻事件时常发生,考生可以综合不同领域的类似事件展开思考和分析。
三、立意参考
切题立意:
1.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预约挂号不能一刀切。
3.用行动温暖数字难民。
4.帮助老人迈过数字鸿沟。
5.智能社会不能落下“慢一拍”群体。
……
偏题立意:
1.不再推行预约挂号。(未准确抓取核心信息)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脱离材料,胡乱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