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七:南北朝诗歌
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七:南北朝诗歌
西晋末年以来,黄河流域兵荒马乱,社会经济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具有传统文化修养的士大夫大多数集中在较安定的江南一隅,因此,整个南北朝时期,江南成为全国文化的中心。南北朝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南朝宋齐时代谢灵运、谢脁的山水诗和鲍照的乐府诗。梁陈时代宫体诗流行,形式主义诗风泛滥。北朝文人诗坛自庾信由南入北后才有了一点生机。
1." 二谢" 和山水诗
南朝宋代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创人,齐代谢脁继承并发展了山水诗,他们二人又是同族,故世称" 二谢" ,谢灵运为" 大谢" ,谢脁为" 小谢"。
谢灵运(公元385-433 年),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世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南朝宋著名诗人。出身门阀世家,东晋名将谢玄孙。幼年笃志好学,博览群书。18岁袭封康乐公,世称" 谢康乐"。在世族豪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谢家与刘裕矛盾尖锐。刘裕灭东晋建宋,逐渐压抑世族,排斥异己。先降谢灵运公爵为侯爵,任散骑常侍。少帝时贬为永嘉太守。后以谋反罪遭杀于广州。
谢灵运在政治上失意,心怀愤恨,便肆意游山玩水,将其精神寄托于对山水的纵情游赏,并以富艳的才华描绘出奇秀的山水状貌,给人以豪迈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他大量创作山水诗,开辟了山水诗一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山水为题材进行大量创作的诗人。
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写在任永嘉太守以后,语言富丽精工,写景、抒情结合自然,如《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诗人先写仕途的失意,又写登楼眺望宜人的春色,"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两句自然清丽,最后抒写了意欲归隐的心情。全诗通篇对偶,着意雕琢,正是当时骈俪文风的体现。
又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诗人用洗练的笔法描绘了薄暮时分的湖山景致,精美而不失自然。鲍照称赞谢诗:" 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但结尾依然残留玄言诗的痕迹,表明这一时期的山水诗还没有彻底清除玄言诗的影响,在艺术上也不够成熟。
谢灵运的作品不乏秀句,但少佳篇,也有过于雕琢的毛病,但对玄言诗是一个进步。像"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入彭蠡湖口》);" 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 (《游南亭》);"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岁暮》);"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登江中孤屿》)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句。他用华丽精工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了他" 极貌写物" 、" 穷力追新" 的艺术追求。
谢灵运的山水诗打破了东晋玄言诗的一统天下,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后来的诗人如南朝的谢脁、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都受其影响,相继创作出许多优美的山水诗篇。
谢脁(公元464-499 年),字玄辉,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齐著名诗人。曾任宣城大守,故又有" 谢宣城" 之称。少好学,有美名。曾在随王萧子隆、竟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深得赏识,为" 竟陵八友" 之一。明帝时任中书郎,官至尚书吏部郎。后为人陷害,死于狱中。
谢脁的诗歌继承了谢灵运的山水诗风,不过风格更加清新流丽了。他的作品中最出色的是那些描写山水风景的作品,如他的名篇《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诗中描绘了春江日暮景色。"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两句为历代所传诵。
谢脁的山水诗也和谢灵运一样," 有句无篇" ,脍炙人口的佳句特别多,如"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 (《游东田》);"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宣城郡内登望》);"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高斋视事》)。这些诗句,很像一幅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平淡而又富有思致,特别清新自然。李白称赞他说:"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辉。"
谢脁的新体诗中,还有模仿南朝乐府民歌而写的小诗,尤为著名。如《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描写思妇在深夜怀着无尽的情思缝制罗衣,语言精练,情味隽永,艺术上比乐府民歌有所提高。谢脁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南齐永明(公元483-493 年)年间,沈约、谢脁等诗人把当时声韵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写下了大批讲究声律和对偶、形式短小的诗篇,被称为" 永明体"。这种新体诗便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从此开始了我国诗歌史上由古体诗到近体诗的转变时期。谢脁是永明体诗人的代表。
2.鲍照
鲍照(公元414 -466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苏涟水县)人。南朝宋杰出诗人。他出身寒族,少有文学才情。因献诗临川王刘义庆得到赏识,擢为国侍郎,后曾任秣陵令、中书舍人。临海王刘顼镇荆州,任为前军参军,故世称" 鲍参军"。后子顼谋反赐死,他为乱兵所杀。他是代表南朝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家。
鲍照现存诗作约200 多首,乐府诗有80多首。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民歌的传统精神,描写广泛的社会内容。《拟行路难》18首是他的代表作,主要抨击士族门阀制度,如第四首:"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里,含蓄地抨击了门阀制度对人才的压抑,倾吐了寒士忍辱偷生的愁苦和义愤。此愁深重绵远,郁积不散,时刻压在诗人心上。诗人才高气盛,反遭忌恨,壮士失意,只有仰天长叹。
鲍照的乐府诗大多直抒胸臆,也有的妙用比喻,如《梅花落》:"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诗中赞美了梅花不畏霜露的坚贞品格,借梅花来赞美坚贞正直之士,他们像梅花一样经得起严露的考验,而那些没有节操的人则像满庭杂树,虽斗艳于春日,却零落于寒风,徒有其表。诗歌言短意长,是鲍照的传世名篇之一。
鲍照的诗歌,反映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语言精朗雄健,气势俊逸奔放,格调刚健清新,显示出卓越的艺术价值。他的七言诗隔句用韵,为七言诗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的道路。
3.庾信
庾信(公元513-581 年),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南北朝末年最重要的诗人。梁著名宫廷文人庾肩吾之子。初仕梁,曾任御史中丞、右卫将军。42岁出使西魏,值西魏灭梁,不得返国,被留在长安,屈仕西魏,累迁仪同三司。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世称" 庾开府"。他虽居高官,心情也非常痛苦。后来陈朝请求北周放他回国,北周因爱惜他的文才不肯放还,终于老死北周。
北朝的文人诗坛一直比较冷落,直到庾信由南入北,才给北朝诗坛带来转机。
庾信羁留北方,痛苦的生活经历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感慨身世,倾诉故国之思,并有一些描写边塞的诗。他的代表作品是《拟咏怀》27首,主要抒写了他对身世的感伤和对故国家乡的思念和沉痛的心情,如第七首:"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这首诗意蕴丰厚,感情深沉,将诗人羁居异域不得南归的痛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 青山望断河" 句,思乡情切,令人不忍卒读。诗人感叹" 秋风苏武别,寒水送荆轲。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以李陵、苏武、荆轲、项羽自喻,心情沉痛。这种苍劲悲凉,委婉刚健的诗风,显然是独树一帜的。
庾信一方面把南朝诗歌的艺术技巧带到北方,一方面又吸收了北方文化的刚健淳朴之气,唾弃了南朝诗歌的浮艳柔靡。他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是南北朝最后一个优秀诗人,也是唐诗的先驱。杜甫说:"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杨慎云:" 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