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一中12级李庚霖:《我们真的是“笨”孩子吗?》
编者按: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莱西一中12级的校友李庚霖同学。昨晚他主动找到我,想通过我的公众号分享一点自己的经验,我非常高兴,因为我一直建议青年教师们要多写文章,但是很少有人付诸行动。李庚霖同学能够自觉地写东西,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所以今天的头条送给他,以示鼓励。
我关注李老师的公众号已经快一年了,最开始的时候还是浏览百度的时候它给我推荐的公众号。我是南校12级的学生,经历过两位很有名的班主任:吕建刚老师还有董波老师。李展飞老师我没有面见过,只是在他创办的《南海风》校刊里面见过他的照片,同学们一般叫他“飞哥”。
前天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公布了20考研拟录取的名单,这里面有不少当初咨询过我的师弟师妹,距离我被录取已经过去一年多了,转眼间就成师兄了。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是看到这样的消息心里面还是会莫名的激动,仿佛又看见了去年的我。于是,我利用这个周末写下了这篇文章,算是对我从高考之后到现在的一个总结吧,希望能对即将高考的或者其他年级的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
我的高考是失败的,我觉得应该是那年自修室的倒一吧,下面是我的高考成绩单:
对这个成绩我的心里确实是很不甘心的,当年的一本线是562。如果不是波哥(董波老师)劝我不要复读,我真的就会二战去了。从高考结束到我考取山东大学物理学院研究生,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真的是“笨”孩子吗?
从上学开始,我们就被分成了两部分:聪明孩子和笨孩子。聪明孩子老师上课讲啥他们都会,甚至说老师们不会的他们还会,这在数学这一科上面体现的尤为强烈。笨孩子好像是不论怎样都找不到正确的方法,不论老师咋教,遇见稍微变一变的题目立马就瞪眼了。很遗憾,我属于后者,我是一个笨孩子。我的本科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专业是物理学(师范),我确实不喜欢这个学校,即使到现在也不喜欢,非常不喜欢的那种。幸运的是,我学习的专业是我喜欢的,我爱学物理,又想着去当老师。本科这四年,有了足够的时间,可以用来反思自己当年高考失误在什么地方。我属于那种很努力,但是总找不到方法的那一类学生。付出的汗水很多,总是事倍功半。下面通过分享我经历的几件事情,来告诉大家为什么会有聪明孩子存在:
第一个是我在大三的时候认识的一位好朋友,他姓杨,当年也是实验班的,也是高考失利(主要是因为他高考最后俩月放羊了),毕业后考上招远一中的教师编了。我们相识的时候,正是我最困难的时候,可以说是患难见真情了。虽然相识很晚,但是相互之间却有一种默契,尤其是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大学里面期末考试是在考试周进行的,老师们一般会给出一到两个星期来复习。这个老哥平常日里面是嘻嘻哈哈的,上专业课的时候也是马马虎虎,一学期结束,课本一般是干干净净的。而我呢,肯定是第一排争分夺秒记笔记的那一个,跟高中的时候差不多,我的笔记一般都可以拿来做老师上课的讲义了。但是这个人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学期末的最后两次课,老师们会暗示考试重点,他几乎可以把每个单元的考试点一个不落地全部抓出来。所以复习的时候,第一个周我们俩是各自复习各自的,最后一个周我们俩就找个安静的地方,他把他认为是重点的地方让我挨个给他讲一遍,然后我们就着重准备这些知识点。你还别说,他押得还真准,所以我大三大四的专业课,一般都是90 +,而他也可以保证80 +。即使到现在我也很难理解什么是抓重点,但是总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像杨同学这些孩子,一般都会先高屋建瓴地浏览整个课本,熟悉它地脉络和知识体系,具体的细节就交给我给他讲了。
我们在高中阶段也是这样的,老师们(尤其是部分老教师),他们在脑子里已经搭起来所教科目地知识框架了,但极少给学生明示。我觉得他们认为自己上课就是按这个脉络下来的,所以没必要明着给大家先讲。反而是一些刚入职的年轻老师,可能是刚入职缺乏成体系的知识,也可能是为了给自己的课堂提供一个提示的大纲,所以一般会在每节课开始的时候就跟大家梳理好课程脉络、课堂的脉络。所以我跟着这些年轻老师,成绩一般不错。反而是老教师的课,就觉得不知道他们在干啥,上课很混乱。毕竟我是师范类的学生,所以格外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其实高考考察的知识点不是无穷的,他一定是一个有限集。对于这个集合内任一知识点元素,大家一定要做到 “抓铁有痕”。虽然我们很反对把知识学死,但是这些这些基础的知识点元素是必须要“学死”的。换言之,就是要准确无误地背诵出、默写出。这就是我们手里的枪,没有枪或者使用不熟练,上了考场是要出大事的。而我们有的学生呢,学知识点的时候就吃了个夹生饭,来不及消化就开始海量刷题(我当时就是这样),结果信心越刷越不足,越考越心虚。大家若是做好了这一点,就等于手里有了枪。如果这个时候老师们再能给同学们做一个串讲(这个真没必要等到一轮复习的时候,每节课、每个单元、每学期都可以啊),这就相当于给这把枪加上了等一系列附件使它更具有杀伤力,这对于“笨”孩子们来讲尤为重要。做好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拿着空枪去搏杀了。但是离着优秀的成绩(卷面分的80 %),还有一定距离,考试的过程中极易出现重大失误。起码在我们这一级,我们的老师似乎总是在赶赶赶,总是怕少做了题,部分老教师觉得干这个干活就是在浪费时间(他们认为自己已经讲完知识点了,串起来是学生的事情)。有的学生真不是自己懒不愿意去串联知识点,而是他们真的不具有这个能力;或者说学生们总是忽略这一部分,学习的知识点还没来得及消化沉淀就忙着刷题去了。
第二件事情是要讲一下我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过程。我真的是感触良多,因为我平常每学期的考试成绩可能做不到门门90 +,这是因为我缺乏实际时间去串联每个学期学习的知识点。但是考研这一年,别人都在重新学习自己光秃秃的课本的时候,我已经在进行知识点的串联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一些排名在学院前十名的学生都被我干下去了(我在学院180人里面大约排20名左右),可以说研究生入学考试是我大学本科知识点的巅峰了。研究生入学考试与高考一样,都是选拔性的考试,考试范围和考察的知识点都是死的。只不过初试总分变成了500分,考试科目变为4门罢了。下面是我的考研初试成绩单:
我在考普通物理学综合这门科目的时候,有一道25分的计算题卡壳了。感觉如果是考察能量守恒的话,题目中是缺少条件的。再继续延伸下去,把最基础的物理模型抽象出来,它描述的是刚体转动。好了,这样思路就来了,出题人考察的是刚体转动类的问题,于是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此时距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了,自己坐那里想了一个小时,哈哈哈。在这里大家就要注意了,知识点来了。我们现在就要说说知识点升华为解题模型了。对于理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每一类模型都是一系列知识点的集合。所谓的难题就是模型多了,涉及的知识点多了、知识点更隐晦了,这时候就要考察我们对知识点的熟悉程度了。自己在每一本必修、选修课本结束的时候,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一轮复习结束的时候,尝试着总结下这些解题模型,这样的辅导书市面上也有很多,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这一切都是在你牢牢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做好这一步,就相当于战士找到了刺刀,我们可以用冷兵器去对付敌人了。虽然做起题来费时费力,但是足以保命(拿到每门课70 %-80 %的成绩)。
第三件事情是在我考上研究生之后,跟一个山大本科考上来的同学之间的交流。那个小伙子是安徽人,他有一次跟我交流的时候说:“我只会付出精力去思考我不会的题目,思考我是在哪里被挡住了,然后会格外去留意被挡住的地方涉及到了那些知识点。对于会做的题,我不会去付出大量的精力。”另外,他还格外强调了“我不会去大量刷题,我一定要把知识点都给消化了才去动手。学都没学会,做的越多、错的越多。”他这里就解释了如何去学活这些个知识点了,解题思路超级灵活或者难到上青天的题目少之又少。这些知识点的活用之处就可以转化为我们枪里面的子弹。题目做到了一定数量,子弹就会积累到一定数量。在做好前两件事情的基础上,收集好弹药,我们就可以冲击一下211甚至更好的学校了。
这就是我给大家分享的三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奋斗的目标。高考的知识点就那么多,你所需要的就是学会它们,牢记它们并灵活运用它们。聪明孩子并不是真的聪明,他们只是比我们更早地做好了第一、二个故事里面提到的目标;笨孩子并不是真的笨,我们只是在第一步的时候就没有做好。时间有限,现在奋起直追做好前两件事情,大家还是有希望能赶上来的。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所有的“笨”孩子们有所帮助。
2020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