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最失败的家庭教育,就是“智子疑师”》

读一篇文章,看到算是一个故事,也可以称作笑话的情节,忍不住就笑出来。

老师:“您好,是xxx的家长吗?您孩子自从过了五一之后就没到校了,给他打电话就直接挂掉,同学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家长:“好的,老师,您等一下,我现在给孩子打电话。”

过了一会儿。

家长:“我刚给孩子打电话,他说他一直在学校呢,也按时上课的。老师,您这么大个人怎么能说谎呢?”

老师:……

我之所以笑,是觉得读到了好处,读到了会意处。

我一点都不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因为我见过比这还要夸张的。

这类家长,只相信自己的孩子,对于老师发现的情况,向来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如果老师说了一点孩子的什么缺点,那就必定是对孩子有意见,这是绝对听不得的。

于是老师们慢慢也就学乖了,学习好的固然好,学习如果不好呢,就是品质好,品质如果再不好呢,就是有潜力……

有的老师干脆就是一句:“你家孩子挺聪明的,就是不干……”

这一句,实在高明,你看,我说你家孩子聪明了,没说你孩子基因不好,遗传有问题,所以我也就没骂你们家长笨……

家长呢,听着也很受用,你看,我孩子是聪明的,只是没干活,等开始干活了,还是能赶上去的……

一个愿骗,一个愿信……

哎哟,我有点说偏了,这段掐了别播了,太不和谐了……

言归正传。

上面我说的第一个故事里的父母,自古至今,其实很多。

比较有名就是“智子疑邻”,宋国有个富人,有一天下雨那个富人家的墙被毁坏。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他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在学校教育当中,有一种家长就有点像那个富人,存在“智子疑师”的心理,觉得自己孩子说的什么做的什么都是对的,对老师的言行则会戴着有色眼镜去看。

这无疑是教育的阻力,只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有一种家长,带有天生的偏见,认为老师不可信,虽然口头上不这么说,但是潜意识里就是这样想的。正如有些女性在处理婆媳关系时,潜意识里就把婆媳关系预设为敌对关系,在这种预设下,能搞好关系,就是活见鬼了。

同理,当家长潜意识里就不信任老师的时候,问题自然就会出现。所以我要提醒家长的是,在老师与孩子之间,我们当然与孩子的亲密度更高,但是恰恰是这种更高的亲密度,容易让我们偏听偏信、“感情用事”,这个时候,我觉得家长要保持绝对的理性有些不现实,但是相对理性还是可以的。不要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多数时候,我们应该选择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相信好人多,相信医生,相信法官,相信老师……

有的家长可能现在就要跟我抬杠:我凭什么要相信老师?

上面我谈到法官这个词,我们不妨就从法律的角度来谈谈这个事。

请问,老师撒谎的动机是什么?

要犯罪,总得有个动机吧?

试问老师是不是吃饱了撑的,或者神经不正常了,要去撒谎污蔑一个孩子?老师更多的时候只是传达事实引起家长重视,她没有撒谎的动机。至于针对谁,偏心谁,包庇谁,这一切都是家长们自己臆想出来的。

反观孩子,为了维护自己在家长眼中的好孩子形象,完全具有撒谎的动机。他或者避重就轻,或者推卸责任,或者恶人先告状,或者无中生有。你对他有多信任,他就有多胆大。

家长做侦查员的时候一定要先分析行为动机。任何有动机的人都应该被列为怀疑对象。老师与孩子,对比起来,你觉得谁更值得怀疑?

也许你会强调自己的孩子从来不会撒谎。那你又错了。我们总是教育小孩不要撒谎,却很少教育一个成年人不要撒谎。因为小孩的年龄正处于人生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候。这个时候你教他恶,他就会是个恶人。你教他善,他就会是个好人。正是可塑性最强也是最善变的光景,一切人格个性都还不确定,所以我们才要反反复复对孩子灌输人性教育。

对于一个成年人我们都不敢说绝对信任,凭什么对一个正处善变阶段的小孩就完全信任?这里还是亲疏关系的感情色彩在影响你的判断。在真相未知前,谁都是值得怀疑的对象。不怀疑自己孩子却怀疑老师的用心,而这恰恰又是许多家长很难避免的。

这里提醒家有小孩的父母可以适度学着用怀疑的眼光去观察孩子的成长,也许反而会更加客观。同时可以激发孩子认识到被信任的可贵,从而努力去维持自己的信任度。注意这里说的是适度怀疑,千万不要过度。任何事情物极必反。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用怀疑的眼光对待孩子只适用于孩子年龄尚小的时候。高中以后就不太适用了。

另外,还有的家长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孩子就在我身边,我天天看见,自己的孩子什么样,我难道不清楚吗?

对,你看见的,可能就是假的!

尤其是高年级的孩子,尤其是当他学会了刻意伪装自己的时候。

你只看到孩子整天躲在房间里学习,你知道他其实是在上网吗?你看得到的时候他写几个字,你看不到的时候他都在玩游戏。你因此推断他整天在学习。其实你看到的不是真相,眼睛骗了你。

有时碰上他在上网,他说是上网查资料,你又信了。他晚上看书到很晚你心疼他学习辛苦,其实他看的都是毁人心智的害人小说,如痴如迷不思学习你却只相信眼睛看到的假象。

你只看到他每天放学都比别人晚离开教室,你相信他说的是在学习。其实他每天上课不听,作业不会。别人半小时的量,可他啥也不会,还磨磨蹭蹭不抓紧。碰到严厉的老师赖不过去,只好留下来拿别人作业抄。该订正的没订正,留下来,该背诵的不背诵,留下来。会留你家孩子的老师算是有良心的。你却只相信眼睛看到的,埋怨老师,心疼孩子。

你看到的是别人家孩子回家从不做作业,还玩游戏,照样是学霸,人家天赋好啊。你没看见的是别人孩子在学校下课时间就挤时间完成了作业。人家玩游戏放松一下,但绝不痴迷,有自制力。你没看见的是别人努力的时候你家孩子却在混日子。

为什么同一个孩子不同人看到的是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看到的明明是“9”可大家偏偏都说你错了,应该是“6”?你的眼睛错了吗?你的眼睛没有骗你,是你自己站错了。为什么“横看成岭侧成峰”?也是因为站得不一样。孩子于你是唯一,特殊的,于老师则是之一,普通的。

所以以母亲的角度看问题没有以老师的角度看问题来得客观。从时间长度来看,你只看到孩子一天学习的一小段,不足以代替真相的全部。而老师则是整天整学期的观察和陪伴,所看到内容比你多,时间比你长,真实度也会更可靠。其实眼睛没有错,它并没有骗你,骗你的其实是你自己的心。

诚然,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也不见得每次都对。但客观地说,当学生和老师的说法不一样的时候,学生出错的时候更多。

所以,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感情用事,一定要多了解一些信息,做出更客观的判断。

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很容易发生矛盾和分歧。如果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相信孩子,怀疑老师,甚至和老师对着干,那么,最终受伤害最大的还是孩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