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床营养网(lcyycc)
作者介绍
中医学硕士,副教授,执业中医师,硕士生导师、注册营养师。
陕西中医药大学食品卫生与营养专业学科负责人/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食疗营养室主任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节气饮食是民俗活动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将它与养生联系到了一起,认为它是中医养生值得去继承和发展的东西,《中国临床营养网》特邀陕西中医药大学慢病食疗养生团队辛宝教授将在今后每个节气推出一篇节气养生的理论和应用文章,希望与大家共同学研交流。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大寒是一年中最后的节气,又是冬三月之末,它与立春相承接,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时节里,大自然阴气极盛,天气到了最寒冷的时候,大寒表明了古人看待寒冷气候变化的一种趋势。“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这段话其实要明白,一方面说的是大寒已非常冷,与小寒相对,它们都是表征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第二个方面是重点,“寒气之逆极”,通俗来说也就是冷到头了,物极生变,阳气也准备生发,一年“运”、“气”循环变化也即将开始,所以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以往有的地区往年包括2021年大寒温度并不比小寒温度低。但从农事上来讲,这个阶段,还是不应该太温热、干燥的,比如民谚所云,“大寒不寒,春分不暖。”“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大寒三白(雪)极宜菜麦”;“大寒不寒不冻,来年一定虫多”,通俗来说,这个阶段在一个冬天下点雪是最好的,这对于人的健康也是有好处的,但对疫情防控能起到多大作用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总之无论天气如何,做好自身防护很重要,科学应对、理性对待节气养生,而不要迷信杜撰的某些特定说法,节气养生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见上文《2020年的冬至注定不平凡,你准备和陕中医一起节气养生了吗?》)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今年的大寒比较特殊,是和腊八在同一天(已经看到很多打着民谚旗号杜撰的微信文章了)。其实大寒节气和腊八节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有些年份大寒和腊八节会偶然在同一天,例如:农历的2001年和今年。腊八其日期是固定的,每年农历的十二月(腊月)八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来也成为民间节日,逐渐和中国文化最早出现的“腊祭”形成了融合,这里的 “腊”是“合”的意思,腊祭就是合祭的意思。中国远在周朝时期形成的“腊祭”,对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风俗,其实早期是轮不上佛祖,也不用腊八粥的。只不过后来这种合在一起的祭祀的事情越来越少,再加上佛教开始盛行,布粥的习惯又那么温情,关键是这个“粥”也确实很好喝,文化加美食的广为传播,后来民间才逐渐习惯在这一天煮“五米粥”、“七宝粥“逐步形成现在的食材、营养丰富的“腊八粥”,所以通俗来说,腊八喝粥这是人家信佛的人的功课和功德,其实最早和节气养生和中国国学文化、包括中医并没有太大关系。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由于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也略有不同。从养生而言,饮食起居上应考虑到季节的变换,遵循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冬三月的进补量应逐渐减少,除了以温热食物以补益身体,防御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以外,还要顾护即将升发的阳气,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为适应春天升发特性做准备,宜热食,温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也不要吃太过于滋腻的东西,以免影响阳气的升发,南方大寒有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除了可以配合一些温补的食材做成肉粥外,还可配合一些清润滋补的药膳进行调理,除了腊八粥外,今天也可以煮点如板栗冰糖粥、山药莲藕糯米粥等。此时可以推荐较为温性的肉类食材做底汤,如鸽子枸杞莲子汤。在膳食上人们从大寒开始,就应该选择一些清淡的食物与大鱼大肉这些膏粱厚味一块吃。既吃羊肉、牛肉等高蛋白食物,也还要注意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白菜等,让饮食慢慢向清淡过渡,使脾胃肠道慢慢适应。这样不仅可为春天清淡饮食打好基础,又为冬天养生做好扫尾工作。可以在炖汤时加入萝卜、白菜等“滋润”的配菜。膏滋进补此时已近尾声,适当可以减量到每天15g,如果有上火的问题,可以服点菊花山楂茶,到大寒后逐渐再酌量服用,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声明:原创文章授权发布,转发请与临床营养网或作者联系,请勿随意转发,作者及临床营养保留版权及其他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