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茉莉花茶》(六)|空中茶摊vol.144 1-5 茶文化传承

>>> 空中茶摊 <<<
 

 vol.144

《话说茉莉花茶》(六)

1-5《茶文化传承

茉莉花茶喷喷香,闽都文化空中聊,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南仙空中茶摊节目,今天和大家攀讲的是翁文峰先生撰写的《话说茉莉花茶》这本书的第一章《茶》的第五节《茶文化传承》。

人类文明史进程中,中国古人对茶的追求可用“极致”两字来表达。采茶煮食,烧烤泡饮,日晒风干,蒸煮炒烘,人们在这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各种新现象,因此探索、实践,产生了新工艺,形成各类品质的茶。这种偶然到必然的工艺创新演变,其推动力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历代王朝统治者对茶饮品的高标准追求享受,对茶具器皿,也追求尽善尽美,引发了民间对茶和茶具的不断改进创新,为茶文化的表现添加了魅力。

二是道、释两家的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实践体会和宣扬,进一步扩大了饮茶的风气;引领了儒、道、释的茶道和茶禅的精神境界追求和哲学探讨。

三是士人(知识阶层)将制茶、饮茶的技术、体会和感受,通过诗词、文章、著作等宣扬,唐宋元明持续不断地扩大影响,对茶文化的传播起着主导作用。

四是茶农,他们是茶的种植、制作的实践者和改进者;民间手工艺者是茶具的制作者、改良者和创新者,他们都是传承茶文化的精神源泉,没有他们,茶文化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兴,提倡坐禅。饮茶可驱除睡魔,利于清心修行,更使饮茶之风日益普及。尤其在南方,饮茶深入民间,蔚然成风。客来敬茶,成为社会交往中较为普遍的礼仪。北方由于不产茶,早年对于饮茶还是很陌生的,随着南方入朝为官的士人将茶带到了北方,先从上层阶级传递开,再有商人贩卖加入,传到了民间,深受人们喜爱,北方饮茶之风渐盛。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年间,从山东、河北直到当时的首都长安‘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准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遂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纥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由此可看到我国茶叶的生产日益扩大,饮茶风尚也从南方传到北方,同时进一步传到边疆。唐李珏奏语:“茶之为物,无异米盐”。陆羽《茶经》也说:“形成‘比屋之饮’”的社会现象。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中唐以后,有了第一部茶书陆羽的《茶经》,而后渐渐发展起来,出现一系列的茶书专著;茶开始卖到了边疆,有了“茶马互市”;也开始征收茶叶税了。唐代官廷贵族以茶消闲享受,文人以茶激发文思,道者品茗悟玄机,僧人用茶参禅,饮茶的意义从解渴的自然功能走向精神领域。不仅茶业兴旺发达,更有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又极富理性的民族。早在远古人类刚刚从动物属群中分离出来之后,我们的始祖伏羲氏便带着人的理性。《易经·系辞传》:“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此后,在千万年的历史发展中,举凡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海、草木鸟兽,宇宙间森罗万象、变化无常的种种物态,都会被哲人赋予理性的探索,融进了人的意识、观念和智慧,于是天下万物皆成为人们表达意念、寄托感情,宣示哲理乃至规范行为的精神文化。

茶自然也是如此,这便是随着物质生活中茶的饮用,而出现的精神生活中的茶文化,及其不断传承。

茶与茶道,是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贡献。

这里是南仙空中茶摊,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听众朋友们,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指导单位: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办单位:闽都乡学讲习中心
协办单位: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
承办单位:南仙茉莉志愿者服务中心
茶亭街道

作者简介:

翁文峰,福州人,1969年出生,从事茉莉花茶制作33年,老字号“南仙狮子头”第七代传人,现为福州南仙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闽都乡学讲习所特聘讲师、南仙茶摊讲师团团长、福州市社区大学客座教授、福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创办的“老福州茶摊”成为福州市“非遗”项目,并担任项目负责人;创作《茉莉情》歌曲(作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并获省、市相关比赛一等奖;创作(合作)双语(福州语、国语)歌曲《临水茗》,在福州市广播电台“左海乡音”节目播出;2018年获“福建省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讲述者:
林明,福州数字党建(网龙)学院高级讲师,闽都乡学讲习中心监事、讲师,福建海川纵横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事业合伙人、高级讲师。荣获“首届福州话大赛”冠军、“首届福建省方言文化大赛”冠军、第五届“夏青杯”朗诵大赛福建赛区成人组一等奖。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骨干成员,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长期坚持参与、策划和主持各项闽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