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之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年俗之腊月二十五
——磨豆腐
民谚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的厨房便开始忙碌起来。过去人们在这一天都讲究推磨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主要是取豆腐的谐音“斗福”,作为美好的寓意,希望来年有个好彩头。如今这种习俗传承下来,豆腐也就成了节日餐桌上备受青睐的食品。有趣的是,国内有些地方还有吃豆腐渣的风俗。
二十五磨豆腐是在中国流传最普遍的说法。在山西也不例外,不过在农村现在很少有人家自己磨豆腐了,只有少数几个豆腐作坊,人们会提前预定好,待做好了便来取,并付给相应的报酬。还有的农村豆腐磨坊不收钱,只收黄豆,并把做豆腐剩下的豆浆免费送给村民。而在城市,人们会在超市购买现成的豆腐,并把一部分豆腐冻在冰箱变成冻豆腐。
除此之外,山西各地二十五都有各自的主题。比较有代表和特色的是晋东南。晋东南流传的《腊月忙》民谣唱道:
廿三,打发老爷上了天;
廿四,扫房子;
廿五,蒸团子;
廿六,割下肉;
廿七,擦锡器;
廿八,沤邋遢;
廿九,洗脚手;
三十日,门神对联一起贴。
二十五蒸团子。团子不是南方所说的丸子,而是一种山西面食。“团子”是上党地区(长治、晋城一带)春节期间必备年货之一,蒸制前要将玉米面和黍米面按比例调和,发酵一天,再用当地产的大红豆制成豆沙馅,把面团捏成窝窝状,包上豆沙馅。随后,在院子里支起柴火或炭火,用蒸笼蒸。蒸熟后的团子呈金黄色,散发着独特的玉米和黍米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团子
而在晋北忻州,腊月歌又和常见的不一样,年俗习惯有些前后颠倒。二十五大扫除,二十六才做豆腐。
廿三,筛了香灰洗灯盏;
廿四,做下新鞋试一试;
廿五,家里家外大扫除;
廿六,做下豆腐又烧肉;
廿七,红纸上面写大字;
廿八,糊上彩纸贴窗花;
廿九,做糕蒸馍沽黄酒;
年三十,剁好馅儿包扁食。
这些民俗演变是与地域文化有关的,对于腊月每天的民俗并没有形成完全一致的形态,从侧面突出了民俗文化的多姿多彩。晋中祁县一带腊月二十五也是大扫除。因为这种民谚大多数是通过方言口口相传的,正如叶韵一般,为了通顺流畅押韵,把方言发音中的数字与一些同样发音的年俗活动匹配在一起,使得数字与活动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今日独具地方特色的民谚。
腊月二十五也有糊窗户的说法,过去窗户主要靠糊纸挡风。这层纸经过一年的风吹日晒,难免会有破损,看起来不美观,所以过年前一定要换层新窗户纸。无论是从情理还是迎年干活的次序上来说,都是说得过去的。年俗不仅把每个细节都计算其中,而且还将每一天都安排得非常合理。现在农村保留着之窗户的家庭也越来越少了,这种糊窗户的风俗也较少见了,大都被贴窗花代替了,但是玻璃上的窗花没有白色麻纸上的鲜亮,也让年味儿少了些。希望在现代建筑中能够多吸取过去的一些传统,多给予我们的文化一些生存空间。
也有地方会接玉帝。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传说玉帝下界视察,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帝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也是过去人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这也可能是二十五要磨豆腐的关系,总之这些说法充满了趣味。
随着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年俗的传统渐渐趋于同化,很多有意思的年俗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了。我们有必要去用自己的行动把这些老人留下的财富保护起来,一张照片、一段文字、一截视频都好,晒出来,它就可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