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在我们北方的水田区,挠秧,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它和除草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挠秧的同时,也把稻苗的″围脖草″铲除了。但挠秧的目的:疏松土壤,活动苗根儿,促进稻苗分蘖,利于水稻生长。这个季节,美其名曰:″田间管理″。 挠秧,那还是70年代的事。距今己有半个世纪,但今天回顾起来,仍然让我记忆忧新。 那时,我还着小学读书。到了夏天,学校放暑假。我们这些小学生,也到生产队里去干活儿。在那段日子里,也挺有意思的。生产队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拉着大队四、五十号人,排着横队,像老牛赶山一样往前挠秧。在挠秧的人群里,有一个″打头的″,这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在挠秧时,大伙儿谁也不超过他,都给他留出丈把尺远,这也叫官兵有别吧!大小也算个官吧?挠秧时,啥时排垅?啥时翻调?啥时开干?啥时休息?都由他一人说了算。 由于那时年轻,干活也不觉得了累,干起活来,像那小马驹撒欢似的。工分挣多挣少也无所谓,直当出去玩了。大伙儿在一起特别开心。一会儿你讲个故事,一会儿他说个笑话,大伙儿哈哈一乐,把干活儿的累劲儿,都给乐没了。 现在好了。这活儿说啥也干不着了,种水稻也不用挠秧了。但仍然要除草,不过,和早年也不一样了。都是一次性的,由于管理的好,地里也没啥草。 早年的除草,大体可分两种:一是人工除草。二是半机械化除草。人工除草,就是靠人工、用手薅。记得那时,地里的草特别多:水葱子、水稗草、三棱草……咋薅也薅不败,咋拔也去不根儿。从夏拔到秋,十天八天就得拔一次草,薅了这遍还有那遍。都愁死人了,薅得人头昏脑涨的。 记得有这么一件事儿:地头儿上有一块水田,大约有1分地吧。那草把苗都要烀住了,从远处看,绿油油的一片,只见草,不见苗。妻子说:″你去扬点′二钾四氯’吧,那草都快没人了!″我说:″好吧!″随后,我去下地扬药了。由于我这个人心粗,一天马马乎乎的,拿种地也不当回事。结果,把药的配比给记差了。本来是一亩地下4两药,我却把一分地下了4两药。3天以后,草全没了,苗也蔫了。一片稻苗像烫发似的,稻叶枯萎,都打卷了。我想,这下可完了。一分地白种了,那片稻苗也死定了。 一分地,不算多,但也让我挺上火。你说这么大个人,连这点活儿都干不好,还能干啥呀? 7天以后,下了一场雨。雨过天晴,稻苗又泛绿了。不到一周,稻苗碧绿,开始疯长。到了秋天,籽粒饱满,稻穗儿金黄。 到了第2年,那块地一根儿草没有,一下子让我给去根儿了。只为这个事儿,屯子里的人见我就说:″你可真敢下药啊?″我说:″这是坏事儿,引出了好结果。″ 除草的另一种方法:用除草器。又分为两种:人工手推滚儿。半机械化除草器。 人工手推滚儿,挺简单的。用短木桩儿,加工成6棱木,长约1尺。用细钢金做成扒锯,等距、交错钉在木棱上。用手指粗的钢金,做成两个一头带鼻子的框架,在木棱两头顶部中心点上钉两个短钢金钉。再选一根儿细木杆儿,把框架儿固定在木杆儿的一端。这样,一个能旋转的推滚儿就制成了,也就可以下田除草了。一个人一天能除2亩地。 半机械化除草器。前边用牛拉,后边用人扶。一天可除4一一5亩地,生产率比人工除草提高了1倍。使用这种除草器,首先得能驾驭耕牛,还要有除草技术。 在用这种除草器除草时,操作不好,一但跑偏,就得毁掉一片苗。特别是过埝埂时,更需要技巧。前边的老牛,一步不停地埋头朝前走,后边扶除草器的人,就得掌握好火号。在过埝埂前,就得有心里准备。待到除草器的前端距埝埂10厘米时,双手向上一颠,借着老牛的拉力,一下子飞过埝埂。但这个操作技术不好把握:早了,过不去埝埂,晚了,除草器与埝埂顶牛。埝埂软的,被除草器前端豁个口子,埝埂硬的,连人带机,弄个人仰马翻。那是特别危险。 第一次下田除草,我就吃过这样的苦头。好在只有机翻,没有人伤,让人虚惊一场。现在每每回想起来,都有些后怕。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每每回忆起当年劳动场景,还会让我心潮迭宕,浮想联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