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丹青 国宝再现——《美术报》选析名画
唐 李昭道 龙舟竞渡图 页 绢本 设色 28.5×29.7cm
此图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历久弥新。通过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判断,画中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远景为青绿的山峦。画面中,人小如豆却清晰可辨,生动有趣。所绘龙舟亦生动可掬,灵动飘逸。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局部)
《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周昉绘制贵族人物画风格的代表,粗绢本,设色。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全图六个人物的主次、远近安排巧妙,景物衬托少而精。两只小狗、一只白鹤、一株辛黄花使原本显得孤立的人物产生了左右呼应、前后联系的关系。半罩半露的透明织衫,使人物形象显得丰腴而华贵。而用笔和线条却细劲有神,流动多姿。浓丽的设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精致地表现了贵族妇女的细腻柔嫩的肌肤和丝织物的纹饰。同时该作品也体现出贵族仕女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游戏于花蝶鹤犬之间的生活情态。
这幅山水画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湖边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伸入幽静的山谷。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沿途观赏着青山绿水、花团锦簇的胜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缓缓荡漾,船上坐着的几个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连忘返。山腰和山坳间建有几处佛寺,十分幽静,令人神往。
画家运用细而有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人物虽然小,但一丝不苟,形态毕现。山石树木只用线条画出,可以看到行笔的轻重、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但尚未见到唐代以后绘画中出现的皴擦技法。作品的色彩浓丽厚重,山石树木均以石青、石绿赋色,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间以红、白诸色,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
《游春图》卷历来被认为是隋朝画家展子虔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近些年有学者对于这幅作品的作者和时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讨论。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该画作描绘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步辇图》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
与过年有关的节令画在古代多称之为“岁朝图”,大致兴起于宋代,徽宗时期宫廷绘画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岁朝图》的本质就是高级年画。所谓“岁朝”是一年之初的文艺叫法。历来的文人皇帝很喜欢用这样的画往来友人赏赐臣下,恭贺新禧。
赵昌,生卒年不详,字昌之,剑南(今四川成都)人。北宋画家,专攻花卉草虫,早年师法滕昌祐。为了深入观察,他经常在清晨绕栏谛视,手调彩色当场描绘,自号“写生赵昌”。所作形态逼真,敷色鲜艳,为时所重。由于赵昌不轻易以画予人,故其作品传世极稀。这幅《岁朝图》,画面铺天盖地不留边隙的花团锦簇,鲜艳热烈。画上梅花、山茶、水仙和长春花,以朱砂、白粉、胭脂、石绿画成,再用石青填底,色彩明丽,显得富丽堂皇。其构图特殊,由湖石和繁密交错的花朵,布满整个画面,丝毫不留空地,整齐严肃,极具装饰的效果。
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见《石渠宝笈续编》)。签题苏汉臣作。苏汉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难后,跟随宋室,迁居钱塘。详细生卒年已经不可考,大致的活动时间为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中期。他早年曾当过民间画工,宣和年间被征入徽宗画院。擅长画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题材最为人所赞赏。这幅《百子嬉春图》虽是一小幅纨扇,但却结构复杂精妙,画家利用台栏池沼等高低上下成景。将一百名儿童布满画面,三五成组,相互呼应,远近关系处理得明确而有节奏,丰满而不拥塞,繁复而不杂乱。
宋代狮子舞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狮子舞注重武艺,表演常与打斗相结合。狮子有时还口吐烟火,以增强威武神勇的气氛。这幅以儿童生活为主的风俗画反映了宋代民间舞蹈的盛行。画面中,一个小孩左手拿着绳索,右手牵着一头金镀眼睛、银贴齿的狮子。张嘴摆尾的狮子,由两个披着狮皮的小孩扮成。旁边三个孩子正在观看戏耍,组成一幅童子戏狮的舞蹈场面。“狮子舞”是人们熟识喜爱的传统民间舞蹈,有关狮子舞的最早记载见于三国魏人孟康的《汉书·礼乐志》注,注中说:“象人”“若今戏鱼虾狮子者也。”所见最早的狮子舞形象是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两人扮成的狮子。
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见《虚斋名画录》)。中国古代以孔雀为题材的绘画不多见。此图绘溪边春色,以近远景搭配,表现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机。正中一树梅花盛开,两侧辅以山茶、古柏、翠竹、迎春。孔雀一对,雄者栖于树干,回首梳翎;雌者倘佯岸边,低头觅食。其毛羽斑斓,与花树汇成一片绚烂春光。此图难能之处在于布局繁密但杂而不乱;设色富丽但艳而不俗。梅、柏枝干用焦墨勾皴,苍劲古朴,与周围花卉禽鸟的纤细娇美恰成互补。
本幅无款识。钤鉴藏印“真赏”、“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公”、“信公珍赏”、“丹诚”、“宜尔子孙”、“珍秘”、“会侯珍藏”、“庞莱臣珍藏宋元真迹”。裱边钤鉴藏印“信公鉴定珍藏”。右侧题“马麟”细款,但细察周围有挖痕,应系从别处移来。
宋代是传统花鸟画的高峰,但留存下来的梨花画作并不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梨花鹦鹉图》。此图绘一开满白花的梨树从左下向右上斜出,树上花间一只羽毛艳丽的鹦鹉脚趾向前,两爪抓枝,探头探脑,似欲觅食。画面清新而生动有趣,雪白的梨花和艳丽的鹦鹉形成鲜明对比。
此幅为《五百罗汉图》之一。画面右下角漫漶处隐约可见“林庭珪”泥金款署。不同于其他罗汉画仅有单纯的人物塑造而无情节描述的画法。本图背景辅以山水林木、楼阁亭榭,使作品更具世俗意味和可读性,为后世研究宋代社会风俗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随着宋代中央集权的建立,吸收佛道儒三教理念的宋儒思想应势而生,宗教的严肃性逐渐减弱。罗汉这一兼具神通法力和世俗人性的形象,给予了画家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加上佛教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民众对佛教绘画需求的愈加日常化,从而促进了宋代罗汉题材绘画的蓬勃发展。南宋民间存在一群擅长创作佛教题材的画工群体,虽在历史文献中鲜有记载,但一些传世画作题款中仍可窥见其身影,如张思训、张思恭、普悦、金大受、林庭珪、周季常、周四郎、赵宁华、陆仲渊等。
图绘折枝杏花两枝,枝头栖五色鹦鹉一只,用笔细劲工致,设色浓丽,是宋徽宗的作品中数一数二的代表作。因有徽宗赵佶的亲笔题词,历来系于徽宗名下,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实出当时画院职业画家之手,体现了徽宗时画院花鸟画创作的水平。
画面以重彩加金勾画奇峰茂林,云霭缭绕,在陡峭的峰壁之间,隐现出重重台阁。天空中满月高悬,一位仙人跨鹤而来,悠然自得。画面构图严谨,着色浓丽大胆,笔法粗犷,透露着很强的装饰趣味,似应为民间画师所作。
《四景山水图》卷分为四段,分别绘春、夏、秋、冬四时景象。第一幅,踏青,春花烂漫,杨柳葱翠;第二幅,纳凉,夏木浓荫,碧荷点点;第三幅,观山,秋高气爽,霜叶尽染;第四幅,赏雪,山裹银装,万籁俱寂。上图选自春景段,画堤边庄院。桃李争妍,嫩柳成荫,远山迷朦不清,杂树小草很有生机,给人以春意盎然、心情舒展的审美感受。堤头两侍者牵马携盒向小桥走近,阶下童仆忙于清理担具,像是随从主人倦游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