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的爱情范本
许多年前我还在念大学,有一次,我乘火车从衡阳回长沙学校,没买到座票,一直站着,车厢里都是人,前胸贴后背。我扭头看窗外的风景,脑海里遐想着乱七八糟的事情,这时我听到身后有人在聊电影,是女孩的声音,我定神听着,女孩喋喋不休,越聊越火热,时不时伴随着兴奋的笑声。时间过去很久了,我忘了女孩具体都聊了什么,除了她提到过《爱在三部曲》,她说那是她最爱的电影。我也忘了与她聊天的对象是怎样一番模样,记忆很模糊了。但我此刻会想,如果那一天他们是初次相见,如果他们后续还有发展,那么那一列火车上的时间,便是《爱在黎明破晓前》的一次现实重演,是一次典型的文艺青年式的相遇时刻。
最近很热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有很多别名,譬如《豆瓣er的恋爱纪实》、《和豆瓣友邻恋爱是一种什么体验》、《和百分百合拍的人恋爱说再见》等等,而我则会把它称之为文艺青年的爱情范本。
文艺青年们其实谈恋爱挺难的,他们内心敏感、丰富,对精神生活契合的要求极高,对身边的人、事、物有着别于旁人自成一体的内心评价体系,对感情对所谓soul mate有过许多预设,甚至对一段感情里的任何一个步骤都有过时间、地点乃至具体场景的设想,包括不限于相遇、告白、第一次牵手、拥抱、发生关系等,如果说此前谈文艺青年们的爱情,总是各花入各眼各不相同,那么自《花束般的恋爱》之后,新一代的文艺青年们便有了共同的讨论范本了。
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讲述的是一对文艺小青年的爱情故事,男女主角的名字我都忘了,就用现实中两位男女演员菅田将晖和有村架纯的昵称来作为代号吧,苏打和村花。这是一部浑身里里外外都透露着一股可爱气息的电影,故事没有任何特别的地方,只是这份爱情里,从相遇到相知,从相爱到相散,每一处细节都无比精准的刻画了爱情的美好和爱情的变化,准确到极其工整,工整到就像用标尺衡量着刻度,不差毫厘。我知道以这样偏理科生的比喻来描述这部电影不恰当,这部《花束般的恋爱》是青春的、美好的、感性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我的意思是电影没有任何缺点,电影的每一处情节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场景,都恰到好处。
真的,就是这么神奇,就像电影里的苏打和村花,百分之百的合拍,他们热爱着同样的文艺作品,去过同一场演唱会,买过同一场门票却同样错过的奇怪的展览,他们对电影、音乐、书籍有着高度吻合的喜好倾向,他们对世界有着同样的好奇,他们就那样相遇,在错过末班地铁的时刻。他们开始互相生出好感,在内心里忐忑着该如何告白。电影用画外音的方式,让观众以上帝视角观摩着一场完美爱情是如何展开,继而如何深入,最后如何散场。
还是忍不住再一次强调,电影对这份文艺青年式的爱情的描述是那般精准,双方精神世界百分之一百的契合,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他们在最后一份甜品吃完前相互告白,在人行横道的红灯前接吻,在杂乱的出租屋里温存三天三夜,在新年到来前捡到一只猫,在合租的房间里趴在床上一起看漫画看到落泪。然后慢慢的,随着时间过去,他们毕业,找工作,他们的生活节奏和重心不再完美契合,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他们开始没有办法再一起追新出的番,曾经共同热爱的电影重映也没有办法一起去看,他们有了嫌隙,有了距离,有了矛盾,渐渐的失去了共同语言。
在这部电影里,苏打与村花的爱情到了任何一个阶段时,都充满了某种无比准确的细节,她不像其他任何的爱情片,总有着一些难以描述的跳脱感,男女主角忽然就好上了,忽然又不爱了。《花束般的恋爱》不是这样的,而是自然生长自然变化,像是花期一般,盛开有周期,衰败也有周期。
电影里有无数能够一下子扎进文艺青年内心的场景或段落,两人决定分手的那晚,苏打不忍,他哭着向村花求婚,我们再也回不到年轻时候一样的轰轰烈烈了,那就让我们像绝大多数的恋人一样,结婚变成亲人,变成孩子的爸爸和妈妈。村花就要答应了,隔桌来了一对年轻人,他们热火朝天的聊着共同爱好,就像当年的苏打和村花一样,此情此景昨日重现,两相对比,全是时光的残忍。还有分手两年后的偶遇,装作不相识,各自挽着新恋人,下扶梯,你向左我向右走去,苏打和村花默契的伸手向曾经的恋人挥手告别。
这不是一部歌颂爱之伟大的片子,也不哀叹爱之易逝,同时并不侧重这份爱情的特别,所谓文艺青年的爱情范本,不过是这部电影中充满了文艺的趣味点缀。具体到电影表现的这份爱情,其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段普通爱情,如片名《花束般的恋爱》一样,爱之所起像花骨朵慢慢生长无法隐藏,爱之美好像花束全盛时期肆意绽放,爱之逝去像花朵凋谢一样慢慢衰亡,最后当我们回忆逝去的爱情,则仍有阵阵花香留在心间。
相信这部《花束般的恋爱》,将成为新一代文艺青年们心中奉如圭臬一般的存在,当他们憧憬爱情时,想象爱情当中的相遇与相处时,脑海中总会闪现出苏打和村花的模样,只怪他们太美好。
题图:花束般的恋爱剧照
你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