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史话八:庄伯一次正式的出兵,却成为曲沃一方的惨败经历

从周平王四十七年,晋国“嫡庶之争”的第二次交锋落下帷幕之后,咱们也有一段时间没有讲到晋国的故事了。这段时期里,晋国嫡系一方拥立了孝侯之子姬郄为晋侯(即晋鄂侯),暂时稳住了翼城的局势。庶系一方的曲沃庄伯,则回到了封地,一边秣马厉兵继续为谋取晋国大权而积攒力量,一边也一直在反思一个问题。即庄伯自己和父亲桓叔与嫡系一方进行的这两次交锋,明明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何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呢?

嫡系一方拥立晋鄂侯继位

其实不仅庄伯自己要冷静地思考一下,咱们也可以分析一下此前的两次交锋,曲沃一方到底为何没能成功。首先是曲沃桓叔的那次交锋,其实并不是庶系一方主动采取的行动,而是晋昭侯自己内部出了问题。叛贼潘父先是刺杀了昭侯,再联络桓叔入主翼城,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交战就随着叛贼被诛杀而告终。第二次交锋看似有过双方的冲突,但在之前的文章中鄙人也分析过,当时的情形更接近于庄伯借驱逐赤狄的机会进入到翼城城中,之后寻机刺杀了孝侯,也应该没有发生什么交战便退回了曲沃。

那综合这两次“嫡庶之争”交锋的情况来看,曲沃一方基本上是借助偶然的机会取得了一点优势,并没有真正发动大军与嫡系一方进行交战。所以,在取得了优势继而需要巩固战果的时候,由于动用的兵力不足,未能把翼城控制住,才让两次交锋最终都化为了泡影。这也就提醒了庄伯,想要取得最终的胜利,一定要在获得了机会及优势的情况下巩固好战果才行。因此,庄伯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决定发动一场真正较量,凭实力拿下翼城、拿下晋国的统治权,这便是嫡庶双方的第三次交锋

曲沃庄伯决定正式举兵反叛

既然第三次交锋曲沃庄伯已经决定要发动一场真正的交战了,选择一个有利的战机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那庄伯所选定的战机是什么时候呢?在《太平御览·咎徵部三》中提到了庄伯十年(即平王五十年),曲沃发动反叛,双方进行了第三次交锋,并且《御览》还煞有介事地称这是引用了《史记》的记载。由于在下又去翻看了一遍《史记》,的确没有找到相关的文字,且平王五十年时,鄙人实在也想不出庄伯发动反叛的时机在何处。所以,在下更加倾向于《竹书》:“(桓王)元年壬戌十月,庄伯以曲沃叛,伐翼”这条记载。

《竹书》中桓王元年曲沃叛翼的记载

也许有童鞋会问了,桓王元年跟平王五十年差得也不远,为什么“闲叙”你说《御览》的记载没有战机,时隔2年左右的时间,战机就出现了呢?那战机又是什么呢?这一点鄙人要说明一下,别看两段记载所记录的时间间隔不远,但就是这2年的时间发生了不小的变革,也同时产生了一些战机,才让庄伯能够下定决心发动反叛。而在下所发现的战机有以下三点:

1、平王驾崩、桓王登基,翼城一方作为晋国的“官方”统治者,当然要忙于吊唁先王和朝觐新王的相关事宜,这就会让嫡系一派对庶系一派放松了监控(其实也不能认定是翼城一方放松,主要是他们真忙不过来了)。既然鄂侯那边顾不上庄伯这里的动向,那曲沃趁机调动军队、发起反叛,是再合适不过的时机了。

周桓王登基

2、根据《史记》、《竹书》等史料关于晋鄂侯在桓王二年便离世的记载,可以推测出当时的鄂侯身体已然欠佳。曲沃一方既然准备发动反叛,自然会对翼城这边的动向时刻关注。那嫡系的首领生了病,甚至可能会卧病在床,当然是他们趁机举事的良机

3、晋国与郑国曾同为拥立平王的诸侯国,双方一直有着友好的往来。加上晋、郑两国又都常与姜姓女子联姻(包括齐国、申国、许国等多个姜姓诸侯国,所以这里写作“姜姓女子”,而没有写某个国家),也让他们之间或远或近有着亲戚关系。正因如此,如果曲沃一方正式发起反叛,威胁到晋国嫡系的统治,作为王朝卿士的郑庄公不会对此不闻不问

然而,桓王元年十月,刚好是《左传》所记卫国州吁联络宋、陈、蔡、鲁等国向郑国发难的时候。加之郑庄公当时跟周王室的矛盾也爆发了出来,把郑庄公的注意力牢牢地拴在了本国事务上。因此,曲沃庄伯趁这样的机会起兵反叛,是不错的时机

被本国事务牵绊住的郑庄公

所以,别看只是2年时间的间隔,由于发生了如此多的变故,反倒成全了庄伯,让他能够向翼城发起正式的进攻。

那庄伯做足了发动战争的准备,又处心积虑选择了“桓王元年十月”这个有利的战机,是不是这第三次交锋就会给晋国的“嫡庶之争”画上一个句号,让庄伯升格成为晋侯呢?答案或许会出乎大家意料,庄伯这次举兵不仅没能占领翼城,反倒演变成为曲沃一方惨败的经历。庄伯被鄂侯一方打了回去不说,还被一路追杀到了自己所控制的领地内,甚至还需要派世子姬称(即日后的曲沃武公)去向翼城求和方才罢休。这到底发生了什么?明明此前翼城一方完全处于下风,几乎就等着被曲沃宰割了,怎么突然如此强势,把曲沃打得这么惨呢?

原来,庄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翼城一方竟然还有帮手,并且这帮手还是两个。他们在《竹书》中被称作是“公子万”和“荀叔轸”,在曲沃军队进攻翼城时赶来救援,从而里应外合击败了庄伯,并一路追击到了家谷(今山西绛县东北部)。另外,各位一听“家谷”这个地名,应该就能想到这里曾是曲沃一方的庄稼主产地,翼城联军好容易来到了这里,当然不能轻易放过这大好时机。只不过,鄂侯他们并没有像咱们此前讲过的那些战争,抢收了曲沃的庄稼,反而是放了一把大火,把曲沃的庄稼烧了个精光,也是够决绝的了。再之后,便是刚刚提到的姬称求和于鄂侯,翼城联军大胜而归

曲沃一方被翼城的援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是说到这里,大家不免又会心生疑问了。本来嫡系一派此前一直处于被庶系压制着的状态,这次在公子万和荀叔轸的帮助下,好容易扬眉吐气打到了曲沃的家门口,怎么草草地说撤就撤了呢?难道真是曲沃的使者姬称口才了得,打动了鄂侯,让他们放过了庶系族人?

关于这一点,在下认为这功劳没准真能算在曲沃武公身上。因为据《竹书》所记:“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请成于翼,至相而还”。而“相”这个地方在有的史书中也写作“桐”,即“桐乡”(今山西闻喜县东北二十里),与翼城军队焚烧庄稼后行军的方向基本一致。曲沃武公姬称走到这里便返回了曲沃,显然他遇到了向曲沃行进的晋侯大军并达成了请和(《竹书》文中“请成”就是求和、请和的意思)的目的,让嫡系的军队撤军了。只不过,在下虽然说这功劳可以算在姬称身上,但不一定是他的口才有多了得。毕竟从当时的情势分析来看,姬称代表曲沃一方来求和顶多是给了翼城一方撤军的最好借口,即使换成其他人来应该也会成功。至于嫡系一方会如此干脆地同意撤军,应该有这样几点原因:

“武公请成于翼”行进路线大致示意图

其一,嫡系虽取得大捷,但也是强弩之末,想在曲沃的领地内不断扩大战果很难。其二,曲沃一方的这次惨败,主要输在两个援军的突然出现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其实力比翼城方要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如果双方继续交战,曲沃凭借坚固的城池和地形优势与翼城军队周旋的话,结果还未可知。其三,翼城一方的两个援军也有各自领地事务要处理,不可能跟着嫡系一方与庶系长期消耗下去,一旦他们撤兵离开,孤立无援的翼城军队肯定又会输得很惨。所以,姬称既然表示了曲沃一方求和的意愿,翼城大军也烧了人家的庄稼解了恨,索性就顺势撤军了。

这便是曲沃庄伯吸取了前两次交锋没有成功的经验,决定正式举兵与翼城一方进行的第三次交锋。本来他的计划是比较完美的,但是由于公子万和荀叔轸援军的出现,逆转了当时的局势,让曲沃一方吞下了惨败的苦果。那接下来,曲沃庄伯会不会因此变得老老实实,不再找嫡系晋侯麻烦了呢?咱们下次再叙。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翼侯大捷、两次经验、需巩固战果、曲沃庄伯、正式举兵反叛、起兵良机、意外的援军、庶系惨败、家谷烧禾、姬称请成、嫡系撤军。

关键词云图简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