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个体都在经历内卷
Mar.
14.2021
▽
▽
最近常听到关于“内卷”的讨论,大概是说在资源有限的环境里,每个人都在为争夺更优的资源而付诸努力,然而实际上所有人都停留在原地,并没有得到比付出之前更多的回报,反而无法回到最初的状态,因此不得不付出更多,只为了得到内卷之前的收益。
就像小孩子上补习班,最初参加补习的学生或许会得到回报,取得好的成绩,然而当参加补习的人越来越多时,不参加补习的同学就会变得被动,成为班里的末尾数,因此不得不随大众一样参加补习班。最后,所有学生都失去了假期的娱乐时间,但仍没有得到成绩的进步,没有人在内卷中受益。
这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新问题,但也让我开始反思,我们自己在对待生活的时候,其实也存在内卷,而且是在潜移默化中消耗着我们的体力,且毫无收益。
记得上次和爷爷奶奶去丹东玩的时候,奶奶路上接到了一通电话,是她多年好友打来的。奶奶在电话里开心地和朋友叙旧,并说自己从前总是待在家里,一闲下来就想起以前生气的事,然后越想越难受,身体也不好了。所以这几年才频频出游,让自己眼里总是新鲜的世界,这样才能放下旧事,心情也愉悦了。
回看我们这个世界,早高峰时人潮汹涌的地铁站里,每个人都像是一颗星球,除了构成漫天繁星的任务之外,还有自己内部的爱恨与矛盾。这些闪亮的小星星在四处奔波,他们都有各自的方向,在人海中拥挤碰撞,彼此重叠也互相照亮。
比起每个人对这个社会带来的影响,其实我更关注我们内部的成长。有时候想想,内卷其实并不是只发生在我们的群体里,每个个体,也在各自的内卷中频频受伤。
就像奶奶原来因为回忆而生气难过一样,我们总是在计较得失的时候感受到挫败与惆怅。有人说,成年人的难过不是弄丢了一根棒棒糖,而是一直持续的状态,是莫名的某个夜晚突然惊诧,自己怎么把日子过成了这样。但这些思索与执着,其实不过是一种内在的消耗罢了,它不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反而让人在怅然若失的状态里一蹶不振。
我回想自己所有生闷气的时刻,大多是因为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别人,用自己能做的事去要求别人,而后在无法认同的局面中质疑自己的选择,以为这就是痛苦,是责难,是生活里的苦涩。然而,人性中所有美好的特质都只限于要求自己,如果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和这个世界,那么我们的心胸就会因此而局限于自我,容不下众生。
有时候,如果我们能在心里默默搭建起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很多怨恨都会放下。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允许别人犯错,理解他人的苦衷,懂得宽慰世间万物的遗憾,只有这样,独立个体中的内卷才会被遏制,我们才能更轻松地看待自己的生活。
从前,一个人和这世界交手的时候,就像独自泛舟的渔翁,得失自理,生活的美好与阴霾都能轻易地接受。然而两个人以后,孤独的时候少了,我们在彼此交换热度的时候,也在承担对方的凄寒。有时候你会忘记那份额外的温度,长时间关注着对方寒冷的一面,然后在各自的付出中品咂自己的那份收获,继而心生苦涩。其实我们都错了,没有事情是真正可控的,我们不能阻止外界的声音干扰自己的判断,也无法在一场角逐中每每获胜。
当莫测的未来在遥远的彼岸默默前行时,你追逐的其实只是一个荒诞的背影,波涛暗流中的我们,并不拥有永恒的事物,逆旅之中,越是执着于拥有就越容易寂寥。
如今,我想还是要转变一些思想才好,放下让自己内卷的情绪,专心于当下的生活,将重心从四面八方拉回到身边,重新执桨,劈波斩浪。
雨萌小站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