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笔记: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送别诗写得很多,最有名是《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寒雨连天夜入湖,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还有就是《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其实,昨天遍读了王昌龄的送别诗,我认为,王昌龄的送别诗没有一首不好的,都是将审美赋予送别。清代王士禛所编《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得最贴切:“少伯送别诗,俱情极深,味极永,调极高,悠然不尽,使人无限留连。”
然而,王昌龄不只是擅长边塞、送别诗,他写闺怨诗也很有名,今天找一首最有名的诗欣赏一下。
闺怨
作者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闺怨,女子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闺怨”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唐代因士人远游、健儿守边,闺怨诗作更多。
不曾愁,有一个版本作“不知愁”。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更有力。
凝妆,盛妆,严妆。
翠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故可称翠楼。
陌头,路边。
觅封侯,从军建功封爵。
试翻译如下
闺中少妇不曾有过忧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化妆,登上翠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绿了,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离家从军谋求封侯。
赏析
这首诗的写法其实就是我们少小时的玩的一种游戏,投石于水,看涟漪漾起。也是古人讲的“起承转合”写作方法的最经典表现。
起句,“闺中少妇不曾愁”,反其题“闺怨”而落笔,承句继续表现其优渥的生活条件,又是凝妆,又是上翠楼,以确证其不曾愁。转这一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是一石击来,将平静的水面打破,于是涟漪漾起,在内心起了波澜,“悔教夫婿觅封侯”一句,是合,将不曾愁的过去与忽生愁的今天融合到一起。这一句,虽然戛然而止,却余味悠长,让人遐思无限。
再看王昌龄其他闺怨诗:
青楼怨
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春夜睡不着,弄筝,自个的愁绪远在边关的人听不到解说,更愁,愁得到天快亮了才放下帘子睡觉。
朝来曲
月昃鸣珂动,花连绣户春。
盘龙玉台镜,唯待画眉人。
多么华丽的居室,但丈夫不在,华丽就变成寂寞了。
与宫怨相同性质的是宫怨诗,其实也是闺怨,不同的是一个是普通人家女子的怨,一个是宫庭中女子的怨,当然,宫怨诗往往会加上很多政治内容。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借汉武帝宠幸卫子夫的故事,刺唐玄宗宠幸杨玉环,却以宫中一女子嫉恨的细腻心理来表现。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把西宫里一个被冷落宫人的春恨写得幽微细致。
长信秋词五首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高殿秋砧响夜阑,霜深犹忆御衣寒。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长信宫中秋月明,昭阳殿下捣衣声。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借班固、班超的姑奶班婕妤自贬长信宫的故事,写唐时宫人的情感,也是对唐玄宗重用外戚的批判。
沈德潜说王昌龄这类诗:“深情幽怨,意旨微茫”,陆时雍从读者感受的角度说,王昌龄绝句“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