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军原创】父亲的柿子情结
作者|周亚军
图|来自网络
深秋的商洛山,满山遍野,红彤彤的柿子架满山头,远远望去像似一串串红灯笼似得挂在树枝上,成为了商洛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时不时吸引着人们驻足拍照留念。
红红的柿子挂满枝头,经历了风霜雨雪的洗礼,愈发红艳,惹人喜爱,那是丰收的景象,是希望的凝结,更是秋天对劳动人民的馈赠,每一棵柿子树,都宛如商洛人民的善良和淳朴的品质,守候着岁月的沧桑和时序更迭。
商洛的柿子以前可是稀罕物,也是商洛的特产之一,特别是商洛孝义湾的柿饼也是远近闻名,曾获得“中国柿子之乡”的称号。商洛的柿子品种多,有小火罐柿子,因个头小,红红的,像火罐而得名;有磨盘柿子,个头大,成熟后为黄颜色,像磨盘;还有什么“舍留黄”、“牛心柿子”等等,官方的名字不得而知,而当地人们根据他们的形状、习性分别为它们起了一些小名,就不一一介绍了。
过去,在柿子成熟后,人们随手从柿树上摘一个“红蛋柿”可以解渴,饿了可以用柿子做成柿子馍解馋,做成的柿饼用来馈赠亲友,柿子酿成醋可以作为日常调料,酿成柿子酒可以用来招待亲友,可以说柿子浑身都是“宝”。
说到用柿子做醋,可能大多数家庭都自己做过,可是利用现代微生物技术,将柿子醋做成产业化、规模化,我的父亲可谓功不可没,他潜心研究,结合现代酿造工作,将商洛的最常见、最便宜的柿子,酿造成附加值高的柿汁香醋,既解决了广大农民销售问题,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上世纪90年代,父亲的厂子产品单一,效益不好,作为主管生产的厂长,父亲大胆创新,积极调整商品结构,改变过去食用醋单一的局面。经过多次深入市场调研,父亲写的《如何利用商洛山区柿子酿造柿汁香醋》的报告,经过各级讨论研究,该报告最终通过省上立项,又经过层层审批等环节,最终柿汁香醋项目获得批准。
又在父亲的多方的奔走下,争取到了省上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在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几位专家的悉心指导下,父亲主持研发生产的柿汁香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投入量产,迅速填补了当时商洛市场大规模酿造柿汁香醋的空白,解决了以往柿子醋保质期短、酸涩的问题,增加了柿汁的醇香度。
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产品不仅远销到临县,还销售到关中地区。在当年的陕西省名优产品评选会上,父亲主持研发生产的“风萱牌”柿汁香醋荣获陕西省优质产品二等奖,父亲本人也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
当年,柿汁香醋车间建成投产后,柿子需求量很大,柿子价格也从最初的3分钱每斤涨到后来的5角钱,柿子值钱了,老百姓销售柿子的积极性也高涨了,方圆几十里的群众有用扁担挑的,自行车带的,架子车拉的,每天都有来到厂子出售柿子的,经常是排起了长龙,有的为了早早来出售柿子,半夜三点钟就从家里起身的朝城里赶的,经常是群众把厂子门口、院子挤得水泄不通,那场面煞是壮观。
如今,每当父亲给我讲起他当年研发柿子香醋、收购柿子的故事时,他总是满脸笑容,我也是认真的听,从父亲的言语中,我读懂了父亲与柿子的情结。
父亲一生热爱工作,克己奉公,任劳任怨,为了农民增收,国家创收,父亲呕心沥血,潜心研究,大半辈子与商洛最普通的柿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硬是将小小的柿子做成了“大文章”。
1
[嘉年华ing]平台系列
▼
作者往期精选推荐
▼
作者简介
周亚军,男,生在丹凤,成长于商州。一个不甘于平庸的80后,工作之余喜爱创作,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勤奋工作,不断进取。近年来有50多篇随笔、散文发表于《商洛日报》《三秦广播电视报》和各类网络媒体。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