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积累】各类“效应”

温室效应:
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形成原理:
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则是长波辐射。大气对长波辐射的吸收力较强,对短波辐射的吸收力较弱。
白天: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部分被反射回宇宙,大约47%的能量被地球表面吸收
夜晚:晚上地球表面以红外线的方式向宇宙散发白天吸收的热量,其中也有部分被大气吸收
直接原因: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产生的和大量排放的汽车尾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
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可有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氯氟碳化合物臭氧。大气层中的水气虽然是天然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但普遍认为它的成份并不直接受人类活动所影响。
城市热岛效应
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吸热率和更小的比热容,使得城市地区升温较快,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高温的城区处于低温的郊区包围之中,如同汪洋大海中的岛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城市热岛效应。
形成因素:
①城下垫面:城区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构成以砖石、水泥和沥青等材料为主的下垫层,这些材料热容量、导热率比郊区自然界的下垫层要大得多,而对太阳光的反射率低、吸收率大。
②人工热源: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燃烧各种燃料、消耗大量能源,无数个火炉在燃烧,都在排放热量。
③水气影响:密集的建筑群、纵横的道路桥梁,构成较为粗糙的城市下垫层,因而对风的阻力增大,风速减低,热量不易散失。
④空气污染: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气污染物在城区浓度特别大,它像一张厚厚的毯子覆盖在城市上空,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阳直接辐射,城区升温减缓,有时可在城市产生“冷岛”效应。夜间它将大大减少城区地表有效长波辐射所造成的热量损耗,起到保温作用,使城市比郊区“冷却”得慢,形成夜间热岛现象。
⑤绿地减少:城市的建筑、广场、道路等等大量增加,绿地、水体等自然因素相应减少,放热的多了,吸热的少了,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就被削弱了。
防止措施:
①绿化环境
②减少排放
③城市规划
雨岛效应:
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大厦比喻为“钢筋水泥的森林”。而随着“森林”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形成原因:
① 城市的热岛效应产生的热岛环流使市区内的上升气流加强,有利于云的形成。
② 城市空气中含有较多的凝结核,尽管绝对湿度小,但吸湿性凝结核的增多仍然有利于云的形成。
③ 城市的摩擦阻碍作用使得锋面、切变线等天气系统在市区的移速减慢,云层在市区滞留时间加长;建筑物加大了空气的被迫抬升,有利于云,特别是低云的增加。

看完了就快做几道真题吧~
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逐年上升导致什么现象:
A. 雨岛效应
B. 热岛效应
C. 温室效应
D. 臭氧层空洞
2.近年来,我国多座城市遭到罕见暴雨袭击。这些灾害性天气现象与“雨岛效应”有关。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下列关于雨岛效应的成因说法错误的是:
A. 城市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市区内的上升气流加强,有利于云的形成
B. 城市空气中含有较多的凝结核,吸湿性凝结核增多容易成云致雨
C. 城市高楼大厦林立摩擦阻碍作用使云层移速减慢,延长下雨时间
D. 城市绿地和水体增加了空气湿度,有利于低云层在市区上空增多
3.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问题,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造成温室效应最重要的气体是(    )。
A. 二氧化碳
B. 氟利昂
C. 一氧化二氮
D. 臭氧
4.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能够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但同时吸收地面放射出的长波辐射,从而产生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地表平均气温将会是零下18度。正是因为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存在,地球现在的地表平均气温为(    )。
A. 零上5度
B. 零上10度
C. 零上15度
D. 零上20度
5.下面不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即被称为“温室气体”的是( )。
A.二氧化碳
B.甲烷
C.氧化亚氮
D.一氧化碳
6.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果规划不当,到了炎热的夏天往往会出现热岛效应。下列有关热岛效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城市增加的车辆与住户的空调加剧了热岛效应
B. 热岛效应只会在大城市出现,中小城市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C. 出现热岛效应的地方,温度比周围郊区一般要高两三度甚至三五度
D. 城市高楼大厦越来越多、通风与气流不畅是造成热岛效应的原因之一
我是分割线
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逐年上升导致什么现象:
A. 雨岛效应
B. 热岛效应
C. 温室效应
D. 臭氧层空洞
【答案】C
【解析】A选项雨岛效应,是指在汛期和暴雨之时,城市易形成大面积积水,区域性内涝。B选项热岛效应是由于人们改变城市地表而引起小气候变化的综合现象,使得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D臭氧层空洞是指由于氟利昂等气体分解臭氧,使得在两极出现臭氧空洞的现象。C是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形成了温室效应,引发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的现象。故本题答案为C项。
2.近年来,我国多座城市遭到罕见暴雨袭击。这些灾害性天气现象与“雨岛效应”有关。雨岛效应集中出现在汛期和暴雨之时,易形成大面积积水,甚至形成城市区域性内涝。
下列关于雨岛效应的成因说法错误的是:
A. 城市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市区内的上升气流加强,有利于云的形成
B. 城市空气中含有较多的凝结核,吸湿性凝结核增多容易成云致雨
C. 城市高楼大厦林立摩擦阻碍作用使云层移速减慢,延长下雨时间
D. 城市绿地和水体增加了空气湿度,有利于低云层在市区上空增多
【答案】D
【解析】导致市区云量特别是低云量比郊区农村多的原因见上文①②③,而城市绿地面积和水域面积相对于农村来说面积较小,所以D选项说法不正确,其他选项说法都是雨岛效应形成的原因。故本题答案为D项。
3.全球气候变暖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问题,大气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已经发现近30种,造成温室效应最重要的气体是(    )。
A. 二氧化碳
B. 氟利昂
C. 一氧化二氮
D. 臭氧
【答案】A
【解析】自然界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水蒸汽、甲烷、一氧化氮和臭氧。据科学家计算,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一倍,将会使全球平均温度增加1.5~7℃,高纬度地区增加4~10℃,科学家经过大量观测,不正常的温室效应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最主要在于地球上过量的二氧化碳。故本题答案为A项。
4.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能够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但同时吸收地面放射出的长波辐射,从而产生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地表平均气温将会是零下18度。正是因为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存在,地球现在的地表平均气温为(    )。
A. 零上5度
B. 零上10度
C. 零上15度
D. 零上20度
【答案】C
【解析】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能够透过太阳的短波辐射,但同时吸收地面放射出的长波辐射,从而产生了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中没有温室气体,地表平均气温将会是零下18度。正是因为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存在,地球现在的地表平均气温为零上15度,非常适合人类的生活和繁衍。故本题答案为C项。
5.下面不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即被称为“温室气体”的是( )。
A.二氧化碳
B.甲烷
C.氧化亚氮
D.一氧化碳
【答案】D
【解析】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₂O)、二氧化碳(CO₂)、氧化亚氮(N₂O)、甲烷(CH₄)等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不包括一氧化碳。故本题答案为D项。
6.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如果规划不当,到了炎热的夏天往往会出现热岛效应。下列有关热岛效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城市增加的车辆与住户的空调加剧了热岛效应
B. 热岛效应只会在大城市出现,中小城市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C. 出现热岛效应的地方,温度比周围郊区一般要高两三度甚至三五度
D. 城市高楼大厦越来越多、通风与气流不畅是造成热岛效应的原因之一
【答案】B
【解析】由于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城市建筑群密集、柏油路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大的热容量和吸热率,使得城市地区储存了较多的热量,并向四周和大气中大量辐射,造成了同一时间城区气温普遍高于周围的郊区气温,此即热岛效应。城市人口密集、工厂及车辆排热、居民生活用能的释放等是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热岛效应是城市的普遍现象,并非大城市独有。故本题答案为B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