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廉颇不被赵括换将,坚守长平,能否改写长平之战结局?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而赵奢是平原君提拔起来的,上党归赵主要是平原君的主意。所以平原君绝不想看到一个消耗战的长平之战。而赵括在平原君眼里,一定是信得过的自己人。以赵括当时的资历和地位,能带20万援兵出来,那一定得到上层认可的,这个人大概就是平原君。

赵括可能在战前夸下海口,能主动进攻并战胜秦国,但主动出战也是平原君的想法,当时的平原君也一定想找一个能主动出战的将领去解决长平的消耗战问题。这样才不至于显得接收上党的战略性错误。所以,很大可赵括出战前已经在邯郸制定好了主动进攻作战方案并上报平原君通过了。赵括上任就是来找秦国决战的,而不是来防守的。赵括也只能想办法进攻,进攻还有胜有负不进攻他根本没法交代。

赵括并非真的无才无能,而是起点太高,一上来就是两国举全国之力,兵力悬殊,粮草供应不上,对手又是战神白起,在这种实力悬殊下还能苦撑这么久,绝对不是像书上写的那么没用, 秦国也很吃力。虽然赵括的总体指挥能力是不行的,但并不能以偏概全,否定他所有的功劳,他的五次突围可以说是给了秦军一个很大的打击,但秦国也折损了过半军力。

王齕,廉颇在长平对峙了三年,两国的粮草逐渐不支,所以赵王才派赵括速战速决,可惜赵括中了白起的诈败,冒险进攻,最终还是不如白起的随机应变。长平之战唯一正确的开打方式,廉颇兵至长平,知道王齕已经攻下上党17城,就该先扼守长平要道,防止秦军继续渗透进攻,因为赵军士气不然秦军,所以只能先守,站住要道险隘,这是先占地利。

上党军民不乐意附秦而归赵,此时王齕刚打下上党,民心未附,上党太守冯亭在廉颇军中,留他在军中没有用,放回去发动上党民变,以牵制王齕,这是占据人和。秦军虽然连胜并有出师攻赵的借口,占了天时,却没有地利和人和。连战的秦军不是圣斗士,也会疲劳的,如果占据地利人和的廉颇效仿孙武伐楚和武侯汉中攻略的疲敌计,未必不能干掉王齕。上党在王齕军的身后,是王齕的主要粮道,如果上党乱了,王齕等于是孤军深入。

长平之战必须和接下来的邯郸之战连起来看才完整。白起长平之战是以强胜弱且为惨胜。而邯郸之战廉颇以极弱胜极盛极强之秦军且为大胜,虽然有魏楚两国合纵但战争结果却是三国联军将刚刚取得长平之战胜利的秦军逼退函谷关。并且最后结局是秦国战败议和退还三国失地。当然以后秦国又夺回这些地方暂时不讲。但就战争结果而言廉颇是以惨败后的极疲极弱之师对战秦国凯旋胜利之师,从战力士气各个方面而言廉颇坚持住了守住了濒危之城邯郸其难度可畏九死一生险象环生。这种战例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尤为罕见,这叫力挽狂澜。

从之后的邯郸之战可以看出,赵国确实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更何况是长平之战还没有失败的赵国。邯郸之战,赵胜知道闯祸了,连忙带头动员赵国贵族拿出存粮救国,邯郸商人也把自己手中囤积的物资捐献抗秦。其他5国隔岸观火了快2年,赵国依然顽强抵抗秦国,直到魏楚出兵救援,邯郸之战大败秦国。如果长平之战,赵国国君是赵惠文王,赵国绝对不会败的把底裤都输掉了,最多损失几万主力军,割地议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