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才都要,成年人只有选择
“棒棒糖和棉花糖你要哪个?”
“我要棒棒糖,也要棉花糖。”
只有大人才会提这么幼稚的问题,只有小孩才会有如此真诚的回答。
毕竟,小孩子才都要,成年人只有选择!
可是选择什么呢?
一生的事业、人生的伴侣、生活的城市、就职的工作、兴趣爱好、出行方式……还是今天穿什么、吃什么?
王小波曾说:
人在年轻的时候,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
(王小波:上面这个确实是我说过的)
既然决定一生要做的事是最头疼的,那我们就绕一绕……去选择做那些对于自己最有价值或者有利的事吧。
这样做不在于我们自己愿不愿意,而在于它是我们的一种自然选择——
网上看到一个段子,关于小奶狗为什么喜欢小姐姐,被问及原因,小奶狗讲:
我喜欢小姐姐。
因为小姐姐有钱,有钱就可以买化妆品,然后可以打扮的很精致很好看。
和这样的小姐姐在一起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倍儿有面子。很幸福、很满足,所要我很喜欢小姐姐。
如果小姐姐没有钱呢?
那就不是小姐姐了,是大姐……
额……额……
这个逻辑…嗯…嗯…好像也没有什么毛病——
让我感到幸福、感到满足的事我就会喜欢,我之所以喜欢这些事就是因为它们让我感到幸福和满足。
把上面这句里面的“喜欢”换成“选择”毫无违和感。
和朋友聊天谈及他当初卖力学英语是不是因为喜欢?
朋友给的回复:
也不是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而是觉得它对以后更有价值些。
获得学位证书需要英语四六级证书,四年大学的成果在学位证上面,不能因为英语给卡住。
对于毕业找工作,英语是加分项,可以多增加些选择,工作地点也可以扩展到海外,对应的报酬也是可观的。
英语也算是见世面的工具了,出国旅游免得请翻译了,看多了体验多了,所谓的生活品质也就提升了。
起初没有“喜不喜欢”,理性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做有价值——符合利益最大化原则,那就干起来!
坚持着坚持着,后来获得了收益,尝到了甜头结果发现,还真喜欢上了英语。
当然,这样的选择执行起来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像惰性——得早早起床背单词,每天几乎是重复着同一个行为、同一种状态,枯燥之极。
过程中也少不了自我怀疑、挫败、自我激励,时间久了背诵单词的实质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培养的自律能力。
问一个朋友,为何一开始就选择了计算机,是对它很感兴趣么?
朋友说到:
谈不上感不感兴趣,选择之前咨询过懂行的人,基于两点选择了它:
第一个是它比较难,选择的人少,能学好的更少,一方面是对自己智力的挑战(这个是我喜欢的状态),另一方面,学起来难就意味着门槛高,竞争会少些。
第二个是计算机就业之后的收入还算可观,能支持我住干净安全的社区、满足我住宽敞明亮的房子、购买舒适得体的衣裳……这些是我喜欢的,而高收入可以给我这些保障。
毕业工作趁着行业趋势也获得了期望的利好。
即便现在谈“感不感兴趣“,依旧不矫情,客观评估:获得的利好是否仍旧能支撑预想的生活?
是,则继续坚持;否,则另寻他途。
当然,这种选择之后工作的烧脑、家常便饭式的加班、猝死与秃头也时刻在威胁,也是这个选择必须得面对的另一面。
只有权衡过得失,享受成果也愿意直面后果的人,才算得上自己为自己做主和负责的心智成熟的人。
感不感兴趣不重要,重要的是理性的喜欢。
和一个朋友聊,为何要离开之前的公司而进入现在的创业团队,不会是因为喜欢新鲜事物想多尝试吧?
朋友说:
没有什么喜不喜欢的,如果要谈喜欢,上一份工作自由的打卡时间、轻松的氛围、常规性的工作,一切不急不躁,乐得清闲,这个状态还是蛮喜欢的。
现在的状态全然的与之前的公司相反,若是为了喜欢,我为什么要选择来这里呢?来这里,
考虑的是专业能力可以在项目上得到系统训练,在自己体力和精力尚且可以支撑的时给专业优势多添几块砖,以后好轻松些。
创业企业往往和“未来的期望”相关联,静下心来工作也就避免了为未来过多的担忧与纠结——考研、考公务员到底哪个对之后更有保障。
这里工作时间规律、周边好点的大学也多,学习提升专业能力也可以提上议程,有时间、有学校,剩下的就是报名学习了。
这样的选择无论于当前也好、未来也罢,都算得上是正面的积累了——化解忧虑,并以最适合的方式获得属于自己的最大收益。
那么“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问题的回答好像已经不那么容易,也没了意义。
若说不喜欢,这样的选择得到的利好,是可以使生活过的更舒适的,这样的状态是欢喜的,也是自然而然的;
若说喜欢,一些实实在在的改变或者规定确实让人不舒服,甚至难以适应,这个状态一定称不上喜欢。
所以,谈不上什么喜欢不喜欢,得出什么感性的回复。仅是基于自己的当前、或未来的生活,权衡之后做的选择罢了。
没有什么单纯的喜欢或者不喜欢。
成年人的世界所谓的喜欢都是一种选择,基于利益的选择。
而这种利益或者是精神的愉悦、或者是丰沛的物质、或者是可期的未来、或者是人脉关系……
甚至可能仅是一句关心、一份在乎、一个温暖而理解的眼神。
(*封面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