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河
不知从何时起,「黑胶复兴」的口号在Hi-Fi发烧友圈子里又逐渐兴起。是的,说起黑胶唱片总不免有满满的时代感,似乎黑胶唱片已经是我们上一辈藏在祖宅的某个尘封角落里的物件,偶尔发现时,许会小有激动地激动地擦去上面的灰尘,放在唱机上,落下唱臂,音乐响起似乎在讲述着那个年代发烧的故事。这个时代是属于高清数字和流媒体的,可即使是资深数字大烧看到依然坚守模拟纯粹的「古墓派」玩家时,依然会尊称一声「高烧」或「前辈」并同时心怀好奇,甚至满心羡慕。在数字玩家中,依然不乏有对高门槛的模拟系统想一探究竟的好奇之人。而大家所谓「黑胶复兴」的浪潮,在模拟玩家眼中,黑胶一直都在,似乎从未衰败过。模拟系统虽然看似门槛高,而事实上有诸多传统品牌一直坚守模拟阵营,为模拟玩家提供着丰富的器材选择。在如今所谓「黑胶复兴」的浪潮中,更是诞生了一些投身到模拟阵营行列的新时代唱机品牌,使得唱机的选择之丰富,并不亚于数字音源。然而有那么一个即便不是模拟党甚至不是发烧友也耳熟能详的品牌,它曾经以独门技术创造了唱机领域的辉煌成就而后功成身退,却又在复兴的浪潮中王者归来。这便是创下单一系列(SL-1200系列)销售超过350万台的直驱王者,松下电器旗下的高端音响品牌 Technics。松下电器早期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多个商标,我们最熟悉的自然是一直沿用至今的Panasonic和我们今天的主角Technics。当然在八、九十年代松下的家电在国内市场还曾使用过National。当然还有并不为我们熟知的Quasar、Ramasa等等。在早期的松下,每一个商标品牌似乎都代表着其独特的产品线与职能,Technics也不例外。Technics品牌始于1965年,当时的松下日本本部为了进军日益壮大的高保真音频市场,特派时任副总裁竹下浩二集结了一批日本国内最具名望的电声工程师而组建了Technics。Technics一词涵盖「技术」、「科技」、「工艺」之意,代表了松下电器对技术与科技探求的最高标准而制造的产品。Technics可以说是作为松下电器乃至日本制造的金字招牌的最高标准而诞生的音响品牌,其早期产品仅在日本本土和欧洲销售。在1965年到2000年之间,Technics创造了众多对业界影响深远的经典产品。它不仅仅是直驱唱盘的缔造者,同时还是平板扬声器的缔造者。其经典的SB-AFP1000高端平板扬声器,由于无与伦比的出色还原性被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所使用。Technics凭借其强大的研发实力,在Hi-End音响领域研发了多个世界首创技术。如虚拟电池技术、线性相位扬声器技术(Technics推出了世界上首款线性相位扬声器SB-7000,它的线性相位理论也影响了后世诸多扬声器的研发)。Technics在数字领域首创了1bit MASH,在其最新发布的后级中搭载了新研发的LAPC技术(Load Adaptive Phase Calibration 负载自适应相位校准)能够在连接扬声器的情况下测量放大器的频率幅度和相位特性,并使用自适应算法实现理想的脉冲响应。
■ 维也纳歌剧院使用的SB-AFP1000平板扬声器
在我的发烧之路上,也曾感受过Technics产品给我带来的震撼,虽然仅仅是Technics于1990年推出的一对小耳塞RP-HV100。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支小耳塞中使用大尺寸双镀金动圈的结构放在当时可谓是骨骼清奇的超前设计(想想同时期索尼和爱华的耳塞设计根本不是一个次元的)。这一代神塞的声音也是给我留下了极其震撼的印象。所以早年在发烧友群体中提到Technics,我们都戏称为「技术的松下」,仿佛每一款产品都是秀肌肉的作品。到了2002年,松下电器做出了品牌整合的决策,将旗下数个品牌统一为Panasonic。不久后National也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Technics部门也在决策之下宣布解散,仅仅在具有绝对影响力的DJ行业继续沿用Technics的商标。而这仅有的Technics血脉也在2010年被松下叫停,关闭了DJ唱机相关产品的生产线。至此Technics淡出大众视野。然而Technics的经典产品在二手市场上热度依然丝毫不减。在那个年代Technics SL-1200系列不知道是多少发烧友的第一台唱机,我身边也不乏使用SL-1200mk3、mk5至今的玩家,而且状态依然生猛。
■ 2014柏林IFA Technics回归发布会
令大家没想到的是,在2014年,德国柏林举行的IFA2014开幕之前,松下电器宣布了Technics的复活,并计划在同年12月率先重返欧洲市场。站在品牌复活发布仪式上的人,也令大家感到意外和惊喜。她便是执掌复活后Technics的新任执行董事,小川理子。她可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位古典爵士钢琴家!一位钢琴家出任一个享誉国际音频品牌的掌舵人?听起来似乎觉得有那么一点不可思议却又有几番道理。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是执掌一个以声音为灵魂企业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大贺典雄没有学过音乐没有成为男中音,没有那份对音乐的执着,那么他就不会把1963年卡拉扬贝九的演奏时长作为CD时长的标准。更没有索尼后来数字时代的辉煌。所以松下对于一个企业的灵魂人物所要具备的修养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虽然小川理子在音乐的道路上并不是科班出身(她的大学专业是电子工程,这么看成为Technics掌门人也是情理之中),但早在2003年,她就曾经由美国的Arbors Records唱片公司录制发行过专辑,该专辑甚至在2003年《Jazz Journal International》年度评论家投票中拔得头筹。如今你依然能在YouTube上搜到不少小川理子的现场演奏录像,你甚至会怀疑她是不是一个被Technics耽误了的爵士钢琴大师。
■ 小川理子录制的唱片 BALLUCHON在松下宣布复活Technics品牌后,首先亮相的是其独家技术旗舰R1 Reference系列前后级和扬声器产品以及后续发布的头戴耳机。早期发布的产品唯独缺了它们的明星系列黑胶唱机。这可把Technics的全球粉丝急坏了,短时间内,松下就收到了超过27000人签名的请愿书,要求复活旗下的经典唱机SL-1200系列。之后Technics不负众望的推出了数款新品唱机,也包括了本文的主角SL-1200G。熟悉黑胶唱机系统的老烧都知道,黑胶唱机的种类大体上就分为以英国品牌为代表的软盘唱机与其他国家制造的硬盘唱机两种,当然还有另一种分类,就是带驱唱盘和直驱唱盘还有轮驱唱盘。Technics以高门槛的独门电机技术在直驱唱盘领域可谓独树一帜,甚至成为直驱唱盘的代名词。带驱就是以电机带动皮带来让转盘转动,而直驱就是马达直接位于转盘下直接驱动转盘转动。在黑胶唱机盛行的60-70年代,带驱的唱机是市场上黑胶唱机的主流,原因是当时的电机制作工艺瓶颈与技术壁垒,机械运动会难以避免的产生震动,为了避免电机对唱盘造成的影响(时至今日带驱唱盘在市场上仍占据大半江山依旧是这个缘由),最直观的解决方案就是让电机远离唱盘,用一个简单的皮带驱动机械结构来完成换能让唱盘转动。不过这样一来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因为电机的转速与唱盘的转速不一致,导致传动结构中皮带的质量对转速的影响甚至大于电机本身。在皮带出现老化或者位移时,就会出现大幅度的转速不稳现象,黑胶唱机的唱盘转速稳定对于音乐的回放尤为重要,转速不稳就会出现音色甚至音调偏离从而大幅度影响聆听体验。这种现象在70年代的早期带驱唱机上尤为明显,时任Technics工程师的小幡修一(Shuichi Obata)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进行研究。脑洞大开地直接放弃了皮带传动结构,转而使用大型电机直接驱动唱盘转动。并在1970年推出了跨时代的第一台直驱唱机SP-10,让人们对唱机有了全新的认知。最让人惊艳的便是从启动唱盘开始转动到稳定转速仅需0.7秒。哪怕是今天的顶级带驱唱机,这个时间也至少要15秒左右,SP-10的推出让先落臂再启动成为了可能。直驱的结构和原理看似简单,但这个开发过程有着极高的门槛,因为让电机直接驱动唱盘需要对电机的结构以及性能有着几乎苛刻的要求,不仅要有极高的稳定性,结构上还要有极强的阻尼特性规避震动,同时还要有极高的扭矩来驱动厚重的转盘。即便在今天看来,这一切也只有松下能做到,因为松下的电机制造水平哪怕时至今日也是全球顶尖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让Technics的唱机在直驱唱机领域傲视群雄。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当年SP-10的推出并没有消费者买账,按照小幡当时的话来说就是“根本卖不出去啊!”高昂的售价并不是主要原因,使用场景才是。当时虽然黑胶唱机是人们自主聆听音乐的主流甚至唯一方式,然而在当时家庭使用唱机的主要场景是用作背景音乐来日常聆听悠扬的古典音乐,这样一来SP-10的高性能存在的意义就并不大了。随后小幡带领自己的团队分别于1971年和1972年推出了SL-1100和SL-1200,而此时的他也没能意识到自己在1972年推出的SL-1200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产品。这一切源于1975年的一通电话,在1974-1975年之间,Technics的唱机开始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这样突如其来的增长让小幡和他的团队感到摸不着头脑,于是拨通越洋电话去询问这些唱机究竟销售到了哪里…Disco舞厅是那个年代美国年轻人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得知自己设计的唱机被卖到这样的地方让小幡感到无比惊讶和不解,于是立刻带领团队飞去美国一探究竟。它们走入了一家昏暗吵杂的舞厅,穿过扭动的人群忍受着噪音走到舞台附近看到一个嘻哈小哥摇摆着身姿在两台SL-1200上跟着节奏搓打着唱片。“怎么能这样用我们的产品!?”团队中一个工程师气愤地说道。然而这一刻小幡的大脑快速运作,因为他意识到一种全新的音乐形态正因为他研发的产品而诞生出来。于是小幡带着团队马不停蹄地返回日本着手针对这个特殊的使用场景来改良自己的唱机。它们为唱机加入了Pitch旋钮以及方便寻轨的射灯,同时改良了唱盘倾斜角度使其对打碟场景更加友好。更是克服了一系列障碍寻找到最佳阻尼特性的硬质橡胶底盘来抑制舞厅吵杂环境下大声压产生的声波对唱盘稳定性的影响。终于在1979年,Technics推出了划时代的SL-1200MK2,迅速在DJ市场引领了一波浪潮,「DJ打碟」文化也因Technics的产品阴差阳错地流行了起来。那个年代多数知名的DJ如Grand Wizard Theodore、Afrika Bambaataa等等都是Technics的用家,小幡修一的团队也和众多DJ艺术家保持着沟通交流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接下来数年他们陆续推出SL-1200系列的多个后续改良版本,让这个系列的销量达到了惊人的350万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Technics和松下的电机技术成就了至今发扬光大的DJ文化。在黑胶唱机淡出主流音频设备的数字时代,DJ文化的热度却依然不减当年,靠的是小幡和他团队的扎实技术功底与创新精神,同时也少不了他们对市场敏锐的洞察力和与使用场景的探索与同使用者的交流。小幡修一有句名言,也是Technics乃至松下电器的哲学思想:“好的产品靠的不仅仅是技术精湛的工程师,而是和用户一起创造出来的。”现如今,SL-1200G冠以1200系列的辉煌基石强势回归,并将其定为于Hi-End发烧唱机,让我们对这台唱机拥有了更多的期待。而今天的1200G可与DJ领域的1200不可同日而语了。松下电器让Technics回归并复活了万众瞩目的直驱唱机系列,必然要在技术层面有新的突破才能对得起Technics的金字招牌。此次SL-1200G既然定位于发烧唱机,更是以其独有的技术和突破性的性能表现斩获了2017年美国发烧天书The Absolute Sound,Product of the YEAR年度发烧产品大奖(此奖项仅有在业内具有绝对压倒性表现力的产品才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 Technics SL-1200G获得发烧天书TAS年度最佳产品头衔
Technics唱机系列回归首当其冲的技术革新就是松下的独门电机。松下的电机在机械领域拥有不可撼动的绝对领先优势,也正是这种绝对的优势让直驱唱机的核心电机技术牢牢地把控在松下手中。松下的电机到底有多厉害,稳定性到底有多强?杭州的松下老员工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1988年杭州大厦建成,其中家电部办公室的一个换气扇使用的正是松下品牌的(当时还是National商标),这个换气扇是24小时从不停歇运转的。15年后故地重游,对这个换气扇进行常规维护,当时还在运转,停转拆下后清理了叶片上几厘米的灰尘后装回,换气扇依旧运转稳定且无比安静。时至今日,这枚换气扇依然在日夜不停地运转着,这就是松下的品质!其电机的稳定性和寿命在电机领域可谓是无出其右。这次在复活的全新1200系列上统一升级了无芯直驱电机,常规的唱盘具有诸多因素引起音质下降,比如运转过程中的微小速度震度和称为「镶齿效应」的旋转不规则性。虽然在这些层面上以往的1200系列做得已经足够优秀,但是此次的1200G凭借新开发的无芯直驱电机,完全消除了可能微弱存在的镶齿效应。同时,新采用的双转子结构在保持高扭矩的同时还降低了轴承的负荷,在减少旋转过程中微小震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耐用性和稳定性。这些因素让模拟唱片回放的细腻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 Technics SL-1200 MK6电机结构
电机的转速控制系统对于唱盘旋转的稳定性尤为重要,Technics应用了松下在开发蓝光播放器机芯的经验,采用高精度电机控制系统根据电机的运行状态实时切换驱动模式,从而实现兼顾了快速启动的高扭矩与高速旋转状态下的稳定性。其次便是唱盘的转盘,转盘也是黑胶唱机的关键部件,SL-1200G发布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颗漂亮的黄铜盘面。Technics为了实现最佳的性能,在唱盘的设计上采用复杂的三层式结构,这在黑胶唱机中是极为罕见的。1200G的唱盘为黄铜和铝一体压铸而成,并在背面覆盖消音橡胶以消除不必要的共振,从而兼顾了高刚性与减震效果,并达到了其它唱盘无可比拟的阻尼特性。1200G的唱盘提供了超越前身SP-10MK2的运动稳定性以及惯性质量(要知道SP-10MK2是全球广播电台使用的唱盘标准机型,英国BBC广播电台所使用的就是定制的SP-10MK2P)。其惯性质量也是经典机型SL-1200MK5的两倍。
■ 英国BBC广播电台定制的Technics SP-10MK2 P
不仅如此,Technics对这块唱盘的调教也是精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在每个1200G唱盘组装完成后,工厂会使用专业的高精度平衡调整设备对唱盘的「动平衡」进行独立的逐一调整,经过调整达到指标要求的唱盘背面外圈会有「BALANCED」字样标签来标注完成动平衡调整。原因是当唱盘的重量分布不均匀时,旋转过程中会发生多余的振动从而产生噪声。而松下对于其转盘动平衡的要求是要达到日本新干线车轮转速状态下依旧保持动平衡的稳定(即达到每小时300km的转速)。如此苛刻的要求确保了其唱机在使用过程中的绝对稳定可靠。要知道其它品牌在此价位的唱机唱盘都是按照统一标准生产,并不会对每台唱盘进行单一调整。可见松下对极致品质和性能的要求。Technics在唱臂的设计上也毫不含糊。唱臂的设计如果存在缺陷或者质量不过关对声音影响极大,在播放大动态唱片(比如泰拉克1812的炮声)如果唱臂不过关极容易出现跳针现象。理想的唱臂是整体单一材质组成,以杜绝合金等不同材料组合产生的振动与阻尼特性不同从而带来的声音影响。1200G的唱臂采用具有高阻尼特性的轻质镁金属,采用传统的Technics万向悬挂结构(水平旋转轴和垂直旋转轴在一个中心点处相交)以及经过切削加工轴承座的高精度轴承,获得最佳的性能与运动灵敏度。在实测中,Technics的新品转盘哪怕入门的1500C在播放泰拉克的大动态1812炮声下都没有任何跳针现象,并且低频稳如磐石。基座的壳体结构设计延续了1200系列传统并针对发烧场景优化,1200G虽为硬盘设计,却使用了大量阻尼材料和复杂的四层壳体结构以达到最佳性能。以1200MK5的壳体设计为基础,在前三层铝压铸、BMC和厚重橡胶的结构中,添加了一层经过拉丝处理10mm厚铝制面板,将高刚性的性能与高级感的外观完美结合在一起,让1200G彰显了非凡的气质。由此可见Technics在1200G这款重磅产品以发烧唱机的全新面貌强势回归中可谓是卯足了劲儿。虽然时至今日还会有不明所以的发烧友指着1200G说这也不过是个DJ机嘛,那你可以指着它重达3.6公斤的铜盘笑着对他说:“来吧,你打一个碟试试?”
■ 真要打碟我们有全新的DJ专机SL-1210MK7
上世纪70年代,在西欧与东亚的两个岛国之上,同时诞生了这个星球上最伟大的两个黑胶唱机系列,他们分别是英国的Linn Sondek LP12与日本的Technics SL-1200。英国著名权威音响杂志《What Hi-Fi》于2016年创刊40周年之际,评选了历史上最伟大音频器材的TOP 40榜单,LP12与SL-1200位列榜单前两名,压过了LS3/5A,压过了第一台Walkman,压过了iPod,压过了无数对Hi-Fi领域影响深远的名器。可见其在音频器材领域举足轻重的分量。LP12和SL-1200系列分别为黑胶唱机系统中的带驱与直驱的绝对代表产品,那么对Hi-Fi乃至整个音频领域影响深远的直驱唱机究竟在声音表现上与传统带驱有何不同?作为一个从数字音频系统入烧的烧友,相信和多数烧友一样在第一次听到模拟系统时都会被那种温暖而又丰富的声音情感所深深吸引。在接触模拟系统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Linn LP12的坚定党羽(现在依然是)。当然并不是出于对于硬盘唱机系统表现有所成见,只是纯粹的认为莲12在诸多声音特性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个人的口味问题,也有很多发烧友并不欣赏这种略带染色的声音)。虽然很早就对直驱唱机有一定的了解,无奈直驱唱机在国内市场长时间一直活跃于中低端唱机领域,具有统治地位的Technics一直没能官方进入中国市场,让我迟迟没有一睹高端直驱的风采。然而对于直驱盘的好奇心却始终没有减弱,第一是因为在泽森音响举办的模拟黑胶系统的行业培训上,刘汉盛老师在黑胶的发展历史上着重提到过Technics的直驱盘,其次是因为一位在音乐学院任教的教授发烧友说过的一席话,他说带驱盘的音色和真实的器乐音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长期与乐器打交道或者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士能够很容易听出带驱盘与直驱盘在音色上的区别,尤其是钢琴、木管乐器和打击乐的回放上,直驱盘拥有更准确且真实的音色。这句话勾起了我对直驱盘深刻的好奇,因为那是我还沉浸在LP12 Klimax那迷人的钢琴音色中。直到今年Technics强势登陆中国,让我有幸成为Technics官方登陆中国后的第一个SL-1200G用户,这才验证了那位前辈的话。我的1200G开声的第一天,那种感觉至今还记忆犹新。那天还等不及把它抱回家,在Technics国内总代理杭州音之源主理人黑胶大烧吴总业界俗称「黑胶吴」的听音室,我俩迫不及待地将1200G拆开装机搭配Lyra KLEOS MC唱头连上系统进行试听。(系统为Air Tight ATE-3011唱放,EAR Yoshino 912金色限量前级搭配Air Tight ATM-3单声道后级驱动Graham LS5/9喇叭,对比唱机为SME 20/3唱机搭配My Sonic Lab 白金MC唱头)那天听到半夜才走,我俩在聆听过程中发出过无数次惊讶的感叹。黑胶吴直言颠覆三观,在正式成为代理后也是第一次在他自己的系统上体验1200G的直驱魅力。他用了一个简单的比喻,“如果你以前用带驱盘所听唱片的感觉犹如您开一辆1.5至2.0L排量的汽车,也够用,没毛病!听SL-1200G您就像开W12,6.0T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车型,油门轻轻一点,强烈的推背感!”首先要说的是,直驱盘与带驱盘的声音特性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甚至相较于软盘与硬盘之间的差异显得要更大一些。带驱盘的皮带传动结构,电机本身不需要太大的扭矩力,加上传统皮带机械传动结构的能量传递方式,先天就有一部分动能在传输过程中损耗掉了。而直驱盘的传动方式没有间接的动能传递,由电机直接位于转盘下方与转盘同轴连接,以高扭矩力直接驱动转盘转动,在动能上几乎没有任何损失。这样在声音表现力上带来的最大区别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声音的密度,第二点是声音的力度与刚性。基本上在同等条件下,直驱盘所表现的声音密度远远凌驾于任何带驱盘,并且在声音的筋骨与力度,尤其是低频力度上相对于带驱盘有着先天的优势。那么回到钢琴的回放上,钢琴本身需要强大的密度准确还原基音与泛音,同时能够体现厚重的琴腔腔鸣感。同时在大动态钢琴作品上,声音的力度与刚性让钢琴的声音结象更加的真实立体。在直观的对比中就会觉得以LP12为代表的软盘阵营显得过于棉柔轻盈,不过在高频的表现力上LP12的钢琴音色依然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如果要论真实感,那么无疑直驱的SL-1200G更加优秀。总的来说,1200G的直驱声音体验有着硬朗的筋骨,磅礴的动态,分毫毕现的解析力与坚若磐石的下盘。这些经常形容数字音源声音特性的话语之前很难想象能集中在一台黑胶唱机身上。相信您在带驱唱机系统上把无比熟悉的唱片放到1200G上,都会带给你一种打开新世界的感觉。CBS伯恩斯坦1979年7月东京现场版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的定音鼓在Technics直驱系统上有着冠绝群雄的表现。这张唱片在后来我拿到任何带驱系统上都会觉得缺点什么,不,是缺很多…在大场面大动态元素复杂交织的作品上,1200G拥有着先天的优势。能从深层次挖掘大动态作品的潜力,这样的表现力在任何带驱系统上都是听不到的。1200G在直驱带来的高密度高刚性表现的同时,依然拥有模拟系统下传统的流畅性与绵密感,同时透明度表现也是同价位段唱机的顶级水准。甚至身价数倍的SME 20/3搭配My Sonic Platinum唱头在声音的细节刻画力上在1200G面前都丝毫占不到便宜。SL-1200G作为一台黑胶唱机,在其价位段几乎无可挑剔。基本上长时间聆听把玩过的老烧都表示这是一台声音非常「正」的唱机。要说和其它唱机的差别,无非也是风格取向上的问题了。我之前觉得1200G在高频的刻画力与细腻程度上面对高价位的软盘带驱有一定的差距,后来发现我是错的,由于入手后长时间使用Lyra KLEOS唱头,这颗唱头本身就以高分析力和高刚性著称。在高频的处理上显得比较直接,音色表达上可能显得不太委婉,让我误以为这是由于直驱电机的高扭矩导致。后来发现在更换不同唱头唱放搭配后,其高频表现力可圈可点,顺滑、细腻且精致。更值得一提的是,SL-1200G支持两段扭矩可调。扭矩调整在唱盘下方,可通过唱盘上的孔位调整唱机模式为手动,将扭矩调低后,虽然声音密度和力度会下降,但是能让高频响应变得更加细腻委婉。在SL-1200G入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使用Lyra KLEOS MC唱头搭配来聆听音乐。由于我基本只听古典音乐,所以特别迷恋于这颗唱头在SL-1200G下回放大动态古典作品的凌厉感。KLEOS是我使用过的唱头中声音密度、力度和解析力最好的一颗,搭配1200G聆听大动态交响和钢琴作品尤为过瘾,不过缺点是声音表达过于直接,在弦乐器的中高频处理上显得有些呆板,但这颗唱头的特性非常适合放大1200G的优点。然而在这之后尝试了Air Tight PC-1 coda搭配Air Tight ATM-300R听了一首库依肯巴赫小无,被那种精致细腻委婉动听且悠扬的华丽感瞬间击倒,险些毒发身亡。我陆续在1200G上尝试了Air Tight 和My Sonic Lab的多款高阶唱头,发现1200G能很忠实地反映任何唱头的声音特性,也有身边朋友购入后使用高度风的五重奏以及华彩系列MC唱头,均有非常优秀的声音表现。1200Gd对于爵士乐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黑胶吴手里的一张Air Tight 25周年附赠的唱片,萨克斯与Bass的现场爵士录音表现,萨克斯本身鲜活的音色和铜管的光泽感之外,你还能感觉到铜管里还有乐手口水在里面回旋,更让我惊讶的是Bass拨弦的表现,虽然之前多次在带驱系统上聆听,体验也非常之棒。但是在1200G的回放下,从未感受到如此新奇,因为以前在带驱机上面只能感受到那种bass拨弦的蓬松和氛围感,但是在用1200G上回放的感觉你竟然可以看到那根贝大的筋,那种质感让你直接打呼过瘾!1200G上最让我惊艳的一张唱片竟然是出自Technics自己,由PHILIPS于上世纪80年代出品的Technics Audio Inspection Vol.4 是一张45转的爵士打击乐合集,曲目中的器乐元素非常丰富,从各式打击乐到弦乐、钢琴,对器材的考验非常之高。其A面的深水炸弹式的低频下潜犹如马里亚纳海沟之深。每次朋友家访这张唱片都是必须要拿出来show一下的。每次朋友被震撼之余都会问“您这张唱片出么?”,遗憾的是这张唱片非常稀有,我自己也是花了不少心思才弄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