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邓州惊现“六月飞雪”,蜉蝣绵延300米,又要警惕极端天气?

刚刚过去的洪灾还没让河南人民缓过来,新冠疫情就接踵而至,作为中国农业的第一大神,2021年多灾多难,然而近日,河南又出现一奇异现象,8月14日晚上,河南邓州市汲滩镇的居民拍到罕见一幕,当地的一座大桥上,密密麻麻出现很多“飞蛾”。

白色的虫子聚集在路灯下,四处纷飞,地面上也是厚厚的一层,不注意看还以为是下雪了,场面着实震撼,当地的居民称,这些虫子在大桥附近铺展约有300多米长,厚厚的一层,仔细看上去很是肉麻,尤其是密集恐惧症的人切忌不要点开。

当地的居民称这种虫子白天是不见踪影的,晚上有灯亮了之后才出来,密密麻麻地加上有水、灯光,虫子都被吸引过来了,白白的一片如同“六月飞雪”一般。

蜉蝣是什么物种?

邓州市农业农村局的专家介绍,这种生物实际上不是“飞蛾”而是蜉蝣,它是一种水生昆虫,幼虫生活在水中,只有成虫才能飞出来。而且人们不必过于担心这种成虫是不吃东西的,而且对农作物没什么危害,一般只能活几个小时或几天,近年来已经有过发生。

说起蜉蝣这种生物,大家张口就来的一句就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里主要是通过类比,人对于宇宙的绵延无尽来说,如同天地间的浮游,如同沧海的一粒粟米,人的一生稍纵即逝,不由地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感叹人类的渺小),诗句背诵的是滚瓜烂熟,而蜉蝣究竟是何物,可能是看到了这则新闻才平生头一遭看到。

蜉蝣生物,其实并不是指某一种生物,它泛指体型很小,缺乏或仅有微弱游动能力,受水流支配而移动的水生生物。蜉蝣生物是鱼类等水生物种重要的饵料,在水产养殖上有一定经济价值,人们常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虾米就以更小的蜉蝣生物为食。所以,蜉蝣虽小,却在水体生物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是搁在平常,这可能也就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人们也就惊叹一下罢了。然而2021年太不平凡了,高温、台风、洪涝等等一系列自然灾害让全球人们饱受折磨,这次蜉蝣的震撼场面,不免又让人怀疑是否又有啥异常天气等待着我们。

大量蜉蝣出现到底是为什么?

有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是:一般来说蜉蝣生物平常只是静静地在水里繁殖的,而前一段时间出现较大强度的降水,这就会让池塘、河堰里的水流到地面,随之这些蜉蝣生物的卵也随着水流往外扩张。

当漫溢出的水消退之后,这些卵便留在了地表,但是由于地表潮湿且温度偏高,这些卵就迅速孵化成了虫,然而却无法找到原来的栖息地。再加上蜉蝣具有趋光性、趋湿性,在夜幕的路灯下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别样的“壮观”现象,往往属于强降雨之后衍生的自然现象。

虽然如此多的蜉蝣扎堆出现,或漫天飞舞、或掉落一地,看起来难免有些瘆人,但由于它的上下颚已经退化失去了咀嚼能力,因此不会对农作物等植被造成破坏,更不会“咬人”。并且蜉蝣的成虫阶段生命极为短暂,最短只有几个小时,至多也就几天时间,也就是当你看到这些蜉蝣在乱飞的时候很可能就意味着它们很快就会坠落死亡,人送“朝生暮死”的蜉蝣。

不过,蜉蝣的大量出现也能从另一方面反映出邓州的水质很好,因为大多数蜉蝣品种对缺氧和酸性环境非常敏感,一旦水体富营养化就会导致杭阳龙降低,造成蜉蝣幼虫大量死亡,并且如果酸雨或其它排污造成水体酸性超标,同样也会导致蜉蝣幼虫死亡。

蜉蝣成群活动天气又要大变吗?

自古以来中国人习惯根据动物的“异能”反应来判断是否有自然灾害发生,例如地震、暴雨发生前或正在发生的时候,牲畜等动物的嗅觉或听觉比人类要敏感。如同此次河南南阳邓州市大量蜉蝣的出现,专家虽然及时给出了解释称这是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

然而,气象部门也应该密切关注近期当地的气象情况,由于蜉蝣的出现的确与水汽状况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雌性蜉蝣会将卵产于水中,所以大量蜉蝣的出现不排除是在寻找水面进行产卵或者在路灯下“婚飞”的可能性。

所以如果是在降雨过后水汽过重才导致蜉蝣大量出现,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情况。但如果是因为水汽在持续加重并引起蜉蝣迁徙,那么未来几天暴雨的可能性或许还是比较大的,毕竟确实有一些“经验”显示蜉蝣的出现或许与“涨水”、“暴雨”有关。

而好在河南的气象部门也及时回应了“关切”,有针对性地对近期的天气情况做了预报,预计未来几天黄河以南多云间阴天,大部分地区有阵雨或雷阵雨,其中南阳等地有分散性阵雨、 雷阵雨出现。

总结

2021年太多的自然灾害让人类尝尽了苦头,刚刚过去的郑州洪灾,在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不少普通群众事后感慨:真没想到北方地区的降水如此之强、如此之多,半湿润地区下雨也能下成洪灾。

中国有句古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要时刻保持忧患的心理,做足准备,以防万一,有百利而无一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