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医词汇,你知道几个?
嗨,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听到的第一个中医词汇是什么?下面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中医词汇,你知道几个?
赶快参与投票,看看你与中医的缘分有多深,还有机会赢红包哦~
肾虚
这个中医专属词汇,是通过一则广告深入人心的,“……一定是肾透支了,……他好我也好……”
毫无疑问,肾虚这个中医词汇是最先被炒起来的,随着广告语的不断洗脑,几乎人人都觉得自己肾虚,随之而来的补肾中成药——地黄丸系列,也被老百姓熟记于心。
肾虚了怎么办?想都不用想,脱口而出的中成药恐怕非六味地黄丸莫属了。
眼圈黑了,肾虚;
小便频了,肾虚;
足底按摩一喊疼,肾虚!
后来男士们足底按摩时,多疼也使劲儿憋着,坚决不能在朋友面前丢面儿啊~
只要去看中医,还没等大夫开口,患者先来一句:“大夫,我肾虚……”
“咱俩到底谁是大夫啊~~~”
那么,现实生活中真的人人肾虚吗?
em~~~还真就应了那句话了,谁还没有点儿黑历史啊。
你说现在工作996,711的,熬夜加班是常态,肾精怎么可能不被过度消耗呢?
要是都能跟古时农耕的人们一样,日落而息,形劳而心安,咽干、脱发、早衰、心梗的发病率会远超如今的生育率。
所以现代人肾精消耗,肯定是很普遍的,但是只要我们注意及时补肾填精,就基本能像小学数学题里那个一边蓄水,一边放水的游泳池一样,永不干涸。
如果你平时觉得腰膝酸软,眼睛干涩,精力不济,下肢怕冷,健忘头晕,同时女性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潮热盗汗;
男性伴有遗精、早泄,那么就可以比较肯定,肾虚的程度稍重,需要药物调理一下了。
只要舌苔不腻,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都是可以吃的,平时可以吃些山药、莲子、枸杞子、黑芝麻之类的药食,填补一下肾精。
痰湿
俗话说胖人多湿,瘦人多火,现代的生活方式催生了又一个致病因素,那就是痰湿。
冷饮、久坐,直接使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从而导致不完全代谢产物在体内堆积,这不论从中医理论还是从西医研究,都是可以推导和验证的。
在内分泌科呆久了,你会发现很多血糖异常的患者,他们的舌象都是厚腻的。
所以中医大夫总说你湿浊很重啊,就这么溜溜重复地说上一天,总感觉像是大夫在敷衍病人,但其实是因为大家的病机太相似了。
痰湿重的人,特别容易疲惫,头昏昏沉沉,提不起精神,腿沉腰酸困,经常腹泻便溏,总想吃点辛辣的提振一下胃口,皮肤易起湿疹,有些女性还会伴有白带量大,月经延迟,经色暗、质粘稠。
如果你有上述的症状表现,可以给自己安排上健脾祛湿的调理内容;
比如平时喝点陈皮普洱茶,用茯苓煮点水喝,淡渗利湿还能宁心安神助睡眠,也可以用行知堂的爆款畅销陈皮六宝茶,暑天舒湿好宝贝,方便好喝,一天一袋,效果可见。
脾虚
脾虚是指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弱,即消化吸收功能弱。脾虚和不运动、久坐、吃冷饮、工作压力大、情绪抑郁有关系。
脾虚啥表现呢?
腹胀便溏是关键判断点,没吃多少肚子就胀,感觉消耗不了,经常容易腹泻便溏,有时候还夹杂着食物残尸,中医称之为完谷不化。个别严重者还会觉得腹部有坠胀感,脏器下垂的情况。
如果能管住嘴迈开腿,脾虚是不存在滴,脾虚没有了,痰湿也就没有了。肺脾气虚爱感冒这种情况也就减少了。
所以脾虚真的是很多常见病的根源,光靠吃那些健脾食材,却不去运动,还是无法从源头解决问题。
行知堂生活馆的八珍健脾糊,就是从著名的乾隆皇帝健脾八珍糕演化而来,可以吃点调理脾胃,但是关键还是要动起来,动起来,动起来。
肝郁
没有公主的命,却得了公主的病,当今社会的确有不少人,存在肝郁气滞。
心胸不开朗,心里总是存事儿,情绪不佳,唉声叹气,有人莫名想哭,有人压抑太久一点火就着,严重者还会感觉胸胁两侧胀痛,胃口不好,尤其一生气就吃不下饭,腹胀明显。
一般都是舌边红或瘀,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跟久坐不运动,气机不畅有直接关系。
如果能每天跑上半个小时,你会觉得心情舒畅,豁然开朗。很多小心结也都慢慢解开了。天空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叫事儿。
行知堂生活
改善肝郁气滞可以常饮玫瑰花、玳玳花、山楂当归代茶饮,多吃黄花菜,多做瑜伽、八段锦等舒展肢体的运动,切忌久坐不动。
肝阳上亢
“什么羊上炕?”
“肝什么上炕?”
“羊上谁的炕?”
……
似乎这个中医词汇只适合老年人。
高血压,眩晕、头痛、目赤、急躁易怒等等,多数难逃肝阳上亢的命运安排。
肝阳上亢是肝肾阴虚,阴虚则不能制衡阳,阳气就会演变为阳热化火,导致肝火或肝风上扰头部,属于下虚上实的情况,这就好比锅里的水快熬干了,火苗变得格外突突,闪动、跳跃,亮瞎你的眼……
针对肝阳上亢的情况,要一边补益肝肾,滋阴降火,一边平肝潜阳,平时可以多喝一些枸杞子+菊花代茶饮,此外桑椹、黑芝麻、山药可以作为日常补益肝肾的食材,总之,滋补肝肾是治本,菊花平肝清热是治标。
阴虚火旺
这个中医词汇,也是现代人的通病之一。阴虚分为津液亏虚,血虚和精亏三种情况。
津液亏的人会出现咽干口燥、眼干、大便干、皮肤干等症状,就是典型的濡润孔窍的润滑液不足;
血虚的人会出现眼干伴视力模糊,月经量少,头发早白,大便干结等情况,由于血液富含营养物质,濡养内脏和四肢肌肉等,所以血虚会体现在一些脏腑功能上的异常,比如心慌、乏力疲惫、失眠等;
精亏更多的会表现在肾精的不足,比如女性的早衰,男性的遗精早泄等;
总之,甭管是津液还是精血虚了,最终的结果就是阴虚内热,热的不行了,就是火旺。
还是那个例子,锅里的水快熬干了,火苗就会抑制不住的窜得更猛烈。
很多人总爱上火上火,这时候一味地使用清火药,并没有解决根本,而把锅里的水加满,才是滋阴降火的正途。
大名鼎鼎的知柏地黄丸就是滋肾阴清虚热的中成药,熬夜咽干口燥,手脚心热,潮热盗汗,加上房事过劳者,都可以服用。
平时还是要避免熬夜瞎折腾,这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
上热下寒
这个中医词汇近些年很是流行,但凡腿冷爱上火的人,都会自封为上热下寒。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看,寒热一定会自动均衡的,但为什么偏偏形成了寒热格拒的现象呢?
答案就是中焦脾胃堵住了寒热流动均衡的通路。由于常年饮食生冷,脾胃更像一个冰坨,由于冰坨的势力过大,导致阳气被格拒在胸腹头面之上;
阳气不能潜降温煦下焦的水液,导致肝肾膀胱下肢阴寒内生。
所以想要解决上热下寒的问题,关键要流通好中焦的气机,一方面用点温中健脾的食材,一方面用点引火归元的食材,就好比让齿轮转起来,同时再有一个向下的力,这样一拉一拽,气机就流通起来了,寒热就可以均衡了。
一味的清热,一味的温肾阳,都不是好办法,只有流通气机才是巧方法。
这类人呢,平时要拒绝生冷,可以多吃点白术、茯苓、陈皮、白扁豆。
引火归元
这个词最早是明代大医张景岳提出的,就是意在把虚浮于上的阳气,引回到命门之中的。
听上去是不是玄的乎的?
张景岳大医在具体应用的时候,是在补阴药中加入少量的温热药,比如附子、肉桂,这样可收到滋阴敛阳的效果;
第二种应用情况就是中焦阴寒太盛时,用温运中焦的方法,使阴寒散掉,上热下寒的能量得以均衡,如附子、干姜、吴茱萸就是起到这一用意的。
其实引火归元的应用场景是阴虚火旺的情况,在大量补阴药中,加入一点温热药,可以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这是张景岳提出的,阳中求阴思想体现。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应用的引火归元的方法是,用吴茱萸、肉桂打粉,用醋调和成糊糊状,入睡前贴于足底涌泉穴,用纱布包裹好;
这种方法可以治疗反复发作的口疮,阴虚盗汗、失眠等。
温胆汤
温胆汤泡脚绝对成为了中医路转粉的入门级操作。温胆汤治疗的是胆胃不和,胆郁痰扰,痰火扰心的失眠、心烦、呕吐呃逆。
温胆汤的原方是半夏、橘皮、竹茹、枳实、(炙)甘草、茯苓、生姜、大枣
方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为臣;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为佐;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调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不知从何时起,用温胆汤泡脚成为了一种流行,可能是因为泡脚有助于安眠吧,但其实它理气化痰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