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生气发怒的人,再忙也要看看
曾经,有条蛇经过一段锯子,不慎被割伤了。
它非常愤怒,于是转身张嘴狠狠地咬住了锯子,不出意外嘴也被割破了。
蛇十分生气,在它看来锯子是在攻击侵犯自己。
所以,它用整个身子强行缠住锯子,费尽力气想让锯子窒息,最后遍体鳞伤的蛇死了。
直到死,蛇都不能理解,真正害死它的并非锯子,而是自己的愤怒。
生活中,我们或许没有蛇那么盲目,但是很多人不明白,生气根本毫无意义,不管你和谁生气,伤害的只有自己。
人这一辈子,只有不生气,才能活得有生气。
千万不要被生气上火冲昏了头脑,做出了悔事,也伤害了身体。01
不和旁人生气,活出修养
画家陈丹青说:“我几乎从来不生气,因为我认为没必要,有问题就去解决,不要让别人的错误影响自己。”
深以为然。人活一世,不过匆匆百年,烂人烂事压根不值得我们生气,折磨自己。
不和旁人生气较劲,不让你的时间变成垃圾时间,不让你的情绪变成垃圾情绪,才是人生的一大修养。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与作家李敖早年便交恶。
蒋经国死后,余光中为他写了一首诗《送别》。
之后,李敖不遗余力地在各种场合抨击余光中,骂他是“马屁诗人”。
余光中八十多岁时,李敖还在公开说:“余光中80多岁了,如果40年前就死了,他还是余光中,因为后40年都没进步嘛。”
面对李敖几十年的叫骂嘲讽,余光中豁达大度,并未生气和过多回应。
反倒是说了一句妙语:“他天天骂我,说明他生活不能没有我;而我不搭理,证明我的生活可以没有他。”
旁人的中伤,越是愤怒回应,越是没完没了,即便是争赢了,也输了心情。
俗话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人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生气才是真正的从容。
生气,其实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若无其事才是最狠的报复。
遇到烂人烂事,与其生气,不如留三分冷静七分理智,面带微笑,礼貌回应,“气死”对方。
02
不和家人生气,活出舒心
在一次访谈中,杨澜曾问周国平:“为什么我们都把好脾气留给外人,却把坏脾气留给最爱的人?”
连这位一向儒雅的哲学家也说:“这个错误,我也常常犯。”
周国平还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是种教养。”
真正有教养的人,不会把礼貌尊重只留给外人,也不会把脾气暴躁留给最亲近的家人。
再烦躁,也要给家人留一些温情;再难过,也要给家人留一个微笑。
对家人和颜悦色,日子才能越过越舒心,因为没有什么比一个温暖的家,更能抚慰人心。
有一篇短文曾感动了无数人,文章标题叫《把笑脸带回家》。
孩子上高中要交8000元的择校费。
母亲听后十分发愁,此时父亲回家笑着说:“我下岗了。”
父亲每天出门找工作,回来时母亲问怎么样了,他总笑着说:“差不多了。”
父亲蹬三轮送货时受了伤,进门却笑嘻嘻地说:“没事没事。”
后来,靠这辆三轮攒齐了学费,也把孩子供完了大学。
家是温暖的港湾,不是出气筒,把消极的情绪拦在门外,生活才能活出温暖舒心。
如词人晏殊所写:“满目青山空念远,不如惜取眼前人。”
有时我们将生命中的过客百般关怀,却对一辈子会陪伴在身边的家人乱发脾气。
但不管外面的世界是多么地纷繁复杂,家永远是那片治愈你的净土,家人才是值得我们一生珍惜守护的人。
而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对家人的亏欠。
趁一切还来得及,让最爱的人,经常看到我们最好的模样。
03
不和自己生气,活出自在
胡适先生说,“世间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气的脸摆给旁人看。”
你和自己生气,就是自寻烦恼,既苦了自己,也难为了别人。
大多数时候,都是因为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没有达到目标而对自己产生的不满和怨怼。
所以,在经历挫折不顺时,与其自顾自地生气,不如把握住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提升自己的实力。
不生气,要争气,才能让自己活得更自在。
《资治通鉴》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成后游历各国,期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初至秦国自荐便被拒,而后辗转六国,主张皆被弃之如敝履,他只好心灰意冷的回到家。
但他没有生气自己无人赏识,,而是连夜苦读“锥刺股”,钻研谋略之道。
学有所成后,苏秦再次出山游说列国君主,推动六国合纵联盟结成。
彼时,他身挂六国相印,统帅六国联军,秦军十五年未敢踏出函谷关。
星云大师曾说:“生气代表有力量,因此化解生气最好的办法就是争气。”
面对失败打击,如果只是一味地自暴自弃,那你注定永远是个弱者。
真正的君子,从不将自己沉溺在生气懊悔的情绪之中,而是在实力上争高下。
格局越大的人,从不和自己斗气,只和自己斗志。
毕竟,活着要靠汗水和成就赢得掌声,而不是靠生气和愤怒引来厌恶。
写在最后
古训有言:“眼中有尘三界窄,心中无事一床宽。”
做人,与其生气难过,不如一笑而过。
把心放宽,把事看淡,不生气,才能活得更有生气。
人一晃就老,别总自寻烦恼,一个好心情,永远比什么都重要。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樱桃 ※
※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
京博国学
最 有 格 调 的 国 学 微 刊关注
↙点击“阅读原文”,发现更多好物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樱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