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墨与墨业名家

近年来,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先后获得国家文化名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中国传统村落”。虹关之所以能获得两张国家级文化名片,其最重要的底色,就是乌黑发亮的徽墨!

【徽墨】  虹关地处山高林密“边缘”地带的“吴头楚尾”,属于“山深不偏远、地少士商多”的村落。

历史上,虹关詹氏以制售徽墨声名最著,徽墨是虹关史上最主要的社会经济构成。

婺源制墨始于南唐,属于徽墨范畴。宋代以后,沱川、虹关、岭脚等地村民世代经营婺墨,而婺源著名的墨坊都集中在虹关。

光绪年间的《婺源地理教科书》 指出:“墨销售于二十三行省,所至皆开行起栈,设店铺无数,乡人多食其利”。数量决定高度,质量决定未来。虹关墨以贡墨精致深受宫廷青睐、实用墨因朴实无华的平民化特点而名扬全国。在一个时期内,虹关墨商称雄墨业界,占据了中国墨业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制墨设施 烟灯)

观清代虹关《鸿溪詹氏宗谱》可以发现,明清两代虹关詹氏墨商经营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且历数十代而绵延,堪称地道的徽墨世家。

明中期,虹关墨商已经掘得第一桶金,虹关人逐步成为古徽州墨家队伍中的劲旅,他们将传统技艺手工生产婺墨的松烟、桐油烟、漆烟等生态原料运到北京、上海、武汉、南京、扬州、苏州等地制成墨锭,并在当地开设的墨号(铺)销售。他们集制墨与售墨为一体,自产自销。虹关墨品有的还配以冰片、麝香等中药香料。用其书写、绘画,不粘不涩,不滞不滑,且防腐防蛀,清香四溢,强化了生态效果。

由于家族墨铺分支众多,虹关墨家制墨有一惯例,则在墨的题识中,不但有店主名字,大部分还要加上支属的标记。这种“墨品自负”的题识惯例,强化了责任意识,使虹关墨品保持了良好的品质。虹关不少制墨名家的墨品,还为历代藏墨家所藏。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77块詹氏墨品中,有48块是虹关詹氏的。今婺源博物馆就藏有婺源墨商承制、被曾国藩、李鸿章、梁启超等人用过的墨品。

(虹关家人寄给在外营商亲人家书封皮)

随着晚清科举停止,墨水、墨汁的出现,西方自来水笔的引进,全国的墨业市场逐渐衰落,虹关墨工的经营地点也有所缩小,主要已经集中于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

墨业名家  明、清两朝,虹关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著名“墨乡”。1982年周绍良著清代《名墨谈丛》载“婺源墨铺大约在百家以上,仅虹关詹氏一姓就有80多家,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歙县、休宁造墨家,在徽墨中是一大派别”。

詹元秀(1627~1703),早在明末,其祖辈即营墨。传至詹元秀时,因其质量标准高,他在安徽、浙江、江苏一带做墨业生意,所售墨品从不与人讲价,用现代语言就是詹元秀有“定价权”。

(虹关村墨商行规)

詹武龙(1652~1719),据故宫博物院林欢《清代婺源虹关詹氏制墨家族史概略》中说,北京故宫藏有詹武龙“钓璜”墨,“尚古”墨各一锭。邱学敏在乾隆年刻本《百十二家墨录》中对其“江汉朝宗”墨锭有记载。

詹鸣岐(1665~1737),清初制墨家,墨品选烟精良,型制古朴端庄,雕镂浑茂流畅,文士视若珍宝。故宫藏有其“文华上瑞墨”。嘉庆年间詹鸣岐已享誉东瀛,1812年,日本河氏《米庵墨谈》中载有其墨品。

詹成圭(1679~1765),雍正间(1723—1735)詹成圭侨居苏州,堂号玉映堂。他不仅为国人所知,亦为日本墨家所重视。其墨品以做工华丽、技艺精湛著称,备受古今仕宦追捧。

詹斯美(1754~1838),其墨肆设于湖北襄阳樊城。故宫藏有詹斯美“漱金家藏”“千秋光”墨。除了墨品扬名外,他的“詹斯美笔”似乎更出名。只是由于徽州人研究墨多,研究笔少,因而,“詹斯美笔”已被历史淹没。

(詹大有墨五老图集锦墨)

虹关的墨业名家远不止这些,笔者在《中国名村丛书· 虹关》一书中,已介绍过28位,限于篇幅,在此不赘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