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夜路》
夜里走路的人都是清醒的,因为此刻,别人正在做梦。
如今一直很喜欢夜深时刻,钟爱它的万籁俱寂人初静,夜深篱落一灯明的意境美,更享受此时灯光下一个人孤独的影子,它落寞,安静,小心翼翼地存在着,像是生命最初的美好。
小时候的我呀,虽然居住在农村,可是却特爱热闹,就爱往扎堆的人群里钻,人声越鼎沸,我就越满足。总感觉人越多,我看到的,听到的,得到的东西就会越多。至少每天听着大人们的谈资,我也不至于孤陋寡闻吧。可是后来我发现他们讨论的问题千年不变,而且永远没有尽头,无外乎是今天谁家的狗又咬了哪家的娃;隔壁村的傻子娶了个神志不清的媳妇,两个人又闹出了什么事端;哪家的孩子读书最厉害,老是在班上得第一……这些鸡毛蒜皮的八卦谈资让我听到耳朵生茧,所以我毅然选择放弃与众人为乐的道路,自个儿独辟蹊径,开始享受一个人躲在房间阅读书籍带来的乐趣。并且那时我惊讶地发现,童话书和小说比那些人有趣多了。可是我却开始无法理解为何那些人每天都无所事事地扎堆在一块儿谈天说地,做一些无聊的事。
后来再长大点我学了一个词,叫做跟风。我觉得用来形容他们,再合适不过了。那些流言碎语就好像是一阵风,把他们包裹了起来,因为他们没有方向,所以只能被风吹着跑。风往哪个方向,他们就跟往哪里。
虽然说自己不想再去听村里的七大姑八大姨聊天,可是人总得给自己找点归属感,毕竟我们都是社交动物。基于我天性活泼,于是我开始喜欢和班级里的同学们交朋友,我觉得交到的朋友越多,我就越开心,因为得到的关注就越多,这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归属感,还有,嗯,虚荣心。
人总是要成长的,哪怕来得比较晚。我这个人属于做任何事都比较后知后觉的那种。夸张点说,别人提醒我前面有个坑,然而我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掉进去了。是的,我长大了才知道,不是所有的玩伴都可以成为知心朋友的,你待她的好,可能换来的,也只是漠然。
最后我还不是落了个孤零零的下场,幼时的玩伴一个个离去。不过幸好,后来遇见了我的闺蜜,她是一个安静温婉的女生,就像我现在所喜欢的那一类人。
是啊,人生往往就是这样的出其不意,小时候最喜欢热闹的我,长大了却偏爱安静。并且,开始越来越喜欢一切不那么惹人关注的事物,喜欢它们的安静如初,不张扬,不急于展示自己,喜欢看它们的安然自若,不加修饰的“素颜”。
喜欢未经雕琢的自然纯朴,喜欢不施粉黛的清新,喜欢乡野多于城市,喜欢简单多于复杂。所以,也开始试着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不再沉迷于交友的圈子里,而是认认真真地交三两个知心朋友,不再活在别人的目光和言语里,而是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从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
很喜欢这句话:一个人拥有的愈多,就被占有的愈多。
Less is more.
我们吃饭穿衣,本来是为了维持基本生存,填腹保暖。吃饭穿衣本该去繁就简,可是如今,却成了一些人生活的意义所在,有些自称“吃货”的人,觉得人生的目标就是吃尽天下美食。
我们使用手机电脑这些高科技产品,本该是我们占用它们,可是最后却逐渐演变成了它们占用了我们的生命。每天,我们被信息包围,自以为知道的越多越好,希望做个“小灵通”,殊不知,知道的越多,时间成本就越大。我们被信息所占有的就越多。
余秋雨老师曾经在《开课啦》节目里的演讲说到,突出生命的重围,寻找远方的自己。我们的人生必须去繁就简,主动走出被外界的阻碍包围的困境,才能够找到本真的自己,到达最初的梦想。他分享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在他进行《文化苦旅》创作的十年里,没有接收来自于外界的信息干扰,以至于后来和朋友一起聊天时,朋友所聊到的新闻,他竟然一无所知。可是,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不便,反倒是因为他写的这本书,使朋友更加对他刮目相看。
余秋雨可以做到,可是我们毕竟不是大师,又怎么能要求我们也做到他这般的十年如一日,一心只读圣贤书?丰子恺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既然我们不能够逃离某些东西的束缚,何不好好利用它,享受它带来的乐趣?但我们要谨记,玩物不能丧志。如果没有一片安静的土地,我们何不选择让心更加安静?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所以我也学着慢慢沉下心来,学着在深夜里,在白昼和跟随着它的喧嚣一起死去的时候,享受一个人的时光,去思考,去浪费。是的,享受安安静静浪费生命的乐趣。每个人的人生从始至终都是一场浪费,因为死后一切都将变成虚无,对于我们自身都变得无意义。可是我们活在这世上却又都在寻找能赋予给生命某种意义的东西。这就像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而每个定义都能成为答案。所以,每种人生都有意义。
与他人相识相知,是意义,与自己相知相惜,更是意义。
既然无论何时,我们都在走向死亡,为何不让自己的耳朵安静下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遵从自己喜欢的选择。何必学着像别人一样,把自己的人生过的像个复制品。许多事情,何必“跟风”?当社会把财富定义为成功的标准之时,你是否还可以独自安享清贫?当人们都沉迷于追逐权利和金钱的游戏中时,你是否能够得到幸免?
如果生命注定是一场浪费,我愿意把它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对于我来说,一杯茶,一本书,一个人,足矣。
钟爱史铁生的这一段文字:
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过取决于观察,取决于观察的远与近。比如,当一颗距离我们数十万光年的星星实际早已熄灭,它却正在我们的视野里度着它的青年时光。
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为。白昼是一种魔法,一种符咒,让僵死的规则畅行无阻,让实际消磨掉神奇。所有的人都在白昼的魔法之下扮演着紧张、呆板的角色,一切言谈举止一切思绪与梦想,都仿佛被预设的程序所圈定。
因而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
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我喜欢黑夜,渴望站到黑暗里,去感受光明。渴望在他人的梦里轻轻唤醒每一个疲倦的灵魂。但我又知道,在他人的梦里说破虚伪,是会招来否定和嘲笑的,也难免,当人们处于黑暗中,会有几人保持清醒?或者,更为无奈的是,他们根本不愿醒过来。
夜,是光正在逐渐死去,可是天空却是不会死的,所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