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消费社会里消费者的角色?
当下,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社会身份——消费者。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什么是消费主义,人是如何成为一名消费者的,以及为什么消费者必然会出现债务问题。这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认为,随着消费社会的产生,消费取代了生产的地位,成为支配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存在之光。
鲍德里亚曾断言:“我们处在‘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的境地”。消费是这个世纪最强大的流行文化,我们每个人都受到消费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消费正在改变人的思想、行为和人格。
亚马逊的创始人Jeff Bezos曾说过:“What consumerism really is, at its worst is getting people to buy things that don't actually improve their lives.”翻译就是,消费主义最坏的情况就是让消费者买了一堆并不能提高他们生活质量的东西。
消费主义的思想是:市场的目标就是增加可购买商品和服务的种类,而获得消费品和物质财产的能力是决定一个人幸福程度的核心。
从经济意义上讲,这与凯恩斯主义思想有关,即消费者支出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鼓励消费者支出是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主义促进经济增长。
的确,大部分消费是提升了大众的生活质量。从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品牌的用户数量和消费金额,我们看到的是消费者用上了质量更好的产品,改善了生活质量。
消费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等。普通人和身价上亿的老板可以使用同款华为手机,农民工的女儿可以同他老板的女儿同穿优衣库的衬衫,上班族和贵妇可以拥有同款LV的包包。
在物品和服务面前,人人平等;在物品和财富的使用价值面前,人人平等。那些热衷于皇室、贵族等级制度的人们,可以通过消费马上获得他们想要的虚假社会地位。
消费主义下的人们倾向于过度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这种过度主义以反射性,浪费性或过度消费为中心。
消费不仅仅停留在物品的本质上面,商品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类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其象征的符号价值和文化价值,比如:品味、风格、声望、奢侈、权力等。
生活中的一切都在成为消费品,不仅是商品,而且包括人的身体、心理、观念等。
人是如何在消费社会里变成一名消费者的呢?
首先,人们深信: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工作努力来增加他的经济自我利益,拥有更强大的购买力,占有更多物品,实现小康或富裕生活,获得幸福。
而消费社会赤裸裸地向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可购买的人生。只要有钱,不管什么商品、经历、名气、学历等都可以通过消费来获得。因此,在消费社会里,凡是不能成为消费对象的东西,都不具有存在的价值。
幸福通过消费,可以被量化。幸福就是住在大房子里,开高级轿车,有漂亮的老婆/帅气的老公,定期出国旅行度假,可以随心所欲地买买买。
消费成了幸福的代言人,消费满足似乎就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商品、风景、食物、饮料、文凭、香烟、明星、演讲、书籍、电影、旅行经历、性——世界变成了是一个可以供我们消费的庞大对象。
消费者的需求就是消费社会的生产力。人们似乎是为了商品而生活,小轿车、最新款手机、奢侈品以及高档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
因此,消费社会里不需要拥有独立人格的人,而是需要消费胃口越来越大的消费者,需要趣味标准化且容易受他人影响的消费者,更需要需求能被准确预测的消费者。
消费社会的整个社会文化都是以购买的欲望、互利交换的价值观为基础的。
改革开放市场化之后的中国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学里的供求理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重要的是交换价值,而不是真实的价值。商品市场决定商品的交换价值,劳动力市场调节劳动力的买卖。
在市场经济下,只有有价值的商品才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只有有钱的成功人士才会受到柜姐的尊重,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销售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如果一个商品不被市场所需要,那么该商品就是没有任何交换价值的;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就是看她能不能为公司所需要,能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一份工作。
人变成了一个“朝九晚五或996的工作者”,人成了“工具人”,不得不作为一个自由的经济主体被迫在市场上出售他的自身来换取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基本生活费。
但他的工作内容几乎不需要创造力,因为一切都是标准化和程序化的,重复的文件,重复的表格,重复的对话。
个性和创造性在程序化劳动过程中受到压制,人没有积极性也就无可厚非了,甚至最上层和最底层的人之间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差别。
最讽刺的是公司还规范了员工职业手册,要衣着得体,仪态大方,要精神奕奕和每个人友好相处。每个人都带上了虚伪的面具,成为了一个空洞的人。
这样的生活从星期一到下一个星期一,从早忙到晚,一切工作都在格子间里按部就班。久而久之,人们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如果哪天突然没有事情做,反而觉得不踏实、不安心,焦虑感瞬间爆表,似乎忙碌才是生活的常态,更重要的是忙碌才是自己“重要性”的证明,人类早已不是自己心智的主人了。
人们为了物质生活的舒适,为了获得更高的消费能力,为了爬到食物链的顶端而奋斗。可他早已丧失了人格独立性,他不在是人,而是商品,他把自己的生命力当成投资,用来创造最大的利润,用来参与一场有利可图的交易。
但工作中被压抑的个性总要找到释放的出口。消费就是可以让“工具人”找回自己个性和独立性的虚假“解决方案”。
消费社会使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无限的丰盛和无限的选择权,消费者从一个商品走向另一个商品,越是富裕的人越是受到物品的包围。
看看美国消费者那堆满货品的储藏室,不就是中国消费者的将来嘛。这个社会是一个物品过剩的社会,一种物品民主的社会。消费的“个性化”,使个人患上了消费“强迫症”,只有将自己的一切都置于消费之中,人们才能获得安宁感与实在感。
现代社会是追求个性的社会,而个性的获得就在于自己消费的物品不同于他人消费的物品,物体系之所以作为系列出现,正与现代社会“个性化”要求相匹配,这使得现代“个性”永远与消费物品的获得具有同构性特征。
只有当我们不断地将自己作为消费对象来消费时,我们才能获得真实的存在感与安宁感。人类真的生活的越来越幸福了吗?还是越来越空洞和孤独了呢?
当人经历了社会的“异化”变成了消费者之后,同时就会产生大量的信贷和债务。只有消费者持续承担高额的债务,才能消化过剩产品,各商业部门才能实现盈利,经济这台大机器才能正常运转,实现内循环。
经济学家们认为消费是建立和维持强劲经济的关键要素,消费支出应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最大份额,同时消费对消费者和整个社会都是有益的。
因此,增加消费支出被视为引导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方法。节俭和储蓄则被视为对经济有害的行为,因为它以牺牲即时消费为代价。
至于年轻人因为消费出现高额债务问题,则是消费社会发展的必然大趋势。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电商平台都有自己的消费金融贷款产品,比如借呗、白条等。金融就是直接服务于消费者的欲望。
现在你是不是更了解自己负债的本质原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