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王寺街道之四:陕西历史博物馆能否花落阿家
阿房宫前殿夯土层
起先,西安丝路城市发展研究院范少言院长极力反对陕西历史博物馆新馆选址浐灞。说到激动时,甚至拍案跺脚。
他的理由很简单。浐灞地势低洼,国家祠堂放于此,不符礼制,且湿阴环境不利于文物保护,再者也不合宜风水。范院长是我的恩师,经常给我们教诲指点,毫无保留宣扬他的观点。他对昆明池片区情有独钟,认为是块宝地净土,必将成为西安未来真正的门户,顺理成章也成为他心目中陕博新址理想之地,甚至还可以搞个丝路国际博物馆。
我起初不以为然,甚至暗笑他有点老书生意气。想想,陕西历史博物馆选新址,多么重大的事,肯定经过大家、名家、专家反反复复论证磋商过的,放在浐灞,必定有它的道理。按照西安的规划,浐灞要打造成“国际文化交流轴”的核心区,国家祠堂放在灞河岸边,有压仓石的感觉,凝重厚实。
然而郑州水灾,让人醍醐灌顶。尽管高铁5G无人机高科技蒸蒸日上,探月球上火星新技术日新月异,可最普通的水灾面前人们仍时常丢盔弃甲。郑州,平原地带,且有海绵城市这副金甲护身服,也没能抵挡住一场暴雨的袭击,束手无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浐灞两岸,风景秀丽,以世园会为契机,开启了西安浐灞时代,满足了人们邻水而居的现代生活需求,因此浐灞繁荣,有其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然将博物馆选址于此,似乎不是明智之举,千年一遇的极端气候并非遥不可及。据传,博物馆新选址浐灞,已经被国家叫停。是否与郑州水灾有关,不可知。
回想范少言院长早先的判断,不得不佩服他的睿智。规划,是一种战略谋划,眼界和眼光非常关键。规划和设计,就如战略和战术的区别。一旦规划出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并非危言耸听。
在城规教材中,谈古代城市选址原则,必然引用《管子.乘马》中的论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西安,十三朝古都,大概也是古人的一种高明。
近来闲暇,经常四处走访,先后到过西周沣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和唐大明宫遗址,四者号称西安四大都城遗址,荟萃周秦汉唐文明之精髓。任何城市能得其一,如获至宝。而西安竟然汇聚于一身,从西往东,依次排列,甚至环环相扣。其中沣镐二京、阿房宫都依托郿坞岭而筑,汉长安城、唐大明宫据龙首原而修,足见古人的智慧。
沣镐遗址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里的老者
可惜,如今的城市建设,过于追求道路管网平缓布局,加之建筑高低起伏,原始地形几乎荡然无存。城市内涝往往被忽视,形成了隐患。
西安四大都城遗址建国初就被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直到近些年才揭开神秘面纱,国家投入巨资改造提升,但保护与修建的度很难把握。复原部分重要的宫殿建筑,出力不讨好,现在群众对新建仿古建筑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情绪。如果只保存现有的考古地基,对民众的吸引力似乎不大。大遗址修复保护陷入两难。
当初大明宫遗址公园横空出世,名噪一时,很快就陷入沉寂,现在倒成了周边群众健身遛弯的好去处。很少听说有外地人来西安旅游,要打卡大明宫。
从2021年2月起,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建设运营正式移交曲江,进度明显加快。进去过两次,为其恢宏气势所震撼。出大门时,正好碰到一对小情侣,四处打听未央宫遗址“向日葵花海在何处”,啼笑皆非时,有些哀伤。泱泱大汉帝国,宫阙城垣,辉煌壮丽,如今还保留着一些残垣断壁,却无人凭吊,后人急着打卡的竟是“百亩向日葵”园。
沣镐二京依旧是村舍田园,村民判断开发保护似乎还猴年马月;阿房宫遗址公园倒是建了,附近开始拆迁,感觉是在匍匐前行。有些房屋已经被拆除,个别房屋仍在坚守,有点举步维艰的景象。
西安的文化的根基在城北,但如今城南曲江却成了长安文化的代表。四大都城遗址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每当看见阿房宫前殿遗址地基夯土层,总会肃然起敬。古人血汗凝固于其中,历史的记忆就如夯土层清晰可见。正视它,仿佛与古人对视,辉煌是血汗尸骨砌筑而成,默默无声。
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似乎有种偏差。大雁塔、钟鼓楼固然是文化,何家村窖藏金银器也固然是文化,而曝露于地表外的这些夯土层,不断风化剥落,司空见惯,似乎只是印证“宫阙到头一杯土”而已。然而,这才是真正文化的意义。
裸露在外,不断消磨,却承受了两千年风雨日月,见证了两千年的世事沧桑,身上也刻满各朝各代的是非造化。如今,却很少有人认真解读它。
想起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从历史文化价值看,这些灰土不亚于那些深埋于地下的金银字画。
陕博新馆建在都城遗址之内,又何尝不可?既是一种文物的回归,又是一种文化的契合。而且高亢之地,具有地胜优势,可有效避免水患。都城遗址,地域开阔,很好满足博物馆对开放空间的需求,而博物馆的厚重有效弥补大遗址地上宫殿损毁留下的空白。因此,大遗址和博物馆结合,相得益彰,都完美地找到自己的影子。
大明宫遗址公园已经建成,浑然一体,不易变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初具规模,即将正式对外开放,也不宜大调整。而阿房宫遗址才刚刚启动,陕博新馆选址阿房宫遗址内,似乎是当下很不错的选择。
联想到2013年震惊全国的380亿再造阿房宫的事件,让人陷入沉思。依托阿房宫,构建国家级博物馆,思路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只是380亿,过于夸张,结果弄巧成拙。这大概是阿房宫的宿命。
尽管阿房宫只是个烂尾工程,但其雄壮华丽,在每个人的心中早已扎下根,号称天下第一宫,其历史借鉴意义也足矣令后人刻骨铭心。但愿命运不再作弄阿房。
陕博搬迁,势在必行,可以说,早一日搬迁早一日获益。希望官方早下决断。
陕博将花落谁家?希望不要成为利益之争,更多从文物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借鉴层面考虑。
陕博,国家祠堂,举世瞩目,花落阿家,不失是一项选择。
陕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