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分别是谁?他们的下场都是怎样的?韩信最惨!

你知道汉初三杰分别是指谁吗?这个称号又是如何来的呢?

在《史记》中,汉初三杰有两位进入了世家,而另一位只能进入列传,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意思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为人物立传,普通人称为“传”,皇帝当然与众不同,所以叫做“纪”。

01

《史记》

全书,共分5个部分,分别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本纪:是全书的主线,以王朝为本,帝王为记载对象,按照时间顺序记载皇帝的言行政绩,从上古五帝一直记载到汉武帝刘彻,共十二本纪;

表:就是大事年表,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人物和事件,共十表;

书:记载典章制度,如历法、地理、礼乐等方面内容,共八书;

世家:可简单理解为记载诸侯和诸侯国的人物事迹,共三十世家;

列传:除去本纪和世家,其余的重要人物事迹,共七十列传。

这里面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本纪中,西楚霸王项羽虽然没做皇帝,但是也在本纪之中,因为在项羽的巅峰时期,他是实际上主宰天下的人物;高后吕雉也没有作皇帝,但她也是实际上的汉家掌权者。

再比如世家,按实际地位来说,孔子不是诸侯,他不应该入世家,但司马迁认为孔子的地位足与一方诸侯相比,当然了,这可能也与当时独尊儒术的指导思想有关。

好,我们明白了《史记》各部分的主要分别,然后把张良、萧何、韩信的身份一一对照,就知道为什么张良、萧何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了。

02

汉初三杰

汉高祖刘邦曾经在一起宴会上总结自己创业成功的原因,在这次重要讲话中,刘邦说了3点: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论计谋,我不如张良,论内政,我不如萧何,论打架,我不如韩信,但是这三个人都是老子的手下,所以老子赢了。

末了,他还不忘diss一下曾经最大的竞争对手项羽,说他有一个范增,却不能用,所以会输。

这是论人才的重要性,以及领导慧眼识人的重要性,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对于刘邦取天下的重要性,故而后世称这三位“汉初三杰”。

03

张良

张子房本来就是韩国贵族,他的祖父在韩国当了3朝相国,父亲当了2朝相国,到张良这里,韩被秦灭,张家衰落,但毕竟也有贵族的根在,就凭这一点,张良入世家也是名副其实的。

再者,张良为刘邦立下过汗马功劳,我们熟知的鸿门宴、暗度陈仓等故事,主要策划者都是张良。

刘邦对张良也十分尊重,有问题找张良,用现在话来说,张良就是刘邦的搜索引擎,而且张良多次救刘邦于危难之中,刘邦视张良为师。

更要命的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贪图地位,功成之后,急流勇退,刘邦要给他很大很大块的封地,他说我不要,你把“留”给我就行了。留是个地名,张良与刘邦第一次相遇的地方。

所以张良又被后人叫留侯,侯是一个爵位,张良入世家,名正言顺。

04

萧何

萧何是刘邦的同乡,当刘邦的老乡日子恐怕不太好过,萧何是个列外。

在刘邦最困难的那些年,萧何给了刘邦许多帮助,跟项羽打得天昏地暗时,是萧何镇守后方,保证汉军的后勤补给,防止了后院起火,让前线将士可以放心打仗。

统一后,他又帮助刘邦平定内乱,其中就有诛杀韩信这一出戏,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当大家都在庆功的时候,萧何一个个默默地收集秦朝留下的各种典章制度和国家地图,让刘邦一开始就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可以说如果没有萧何,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会被打得很惨,如果没有萧何,统一后国家内部也会很乱。

这样的功绩,萧何入世家,完全没有问题。

05

韩信

如果说张良运筹帷幄,出谋划策,萧何保证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那么如果没有韩信,汉家要得江山还得费不少心血,因为战场上始终要有人去真刀真枪地拼杀。

韩信就是那个拼杀的人,他用兵如神,后世称为兵仙,刘邦的江山,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

而且韩信本来也是韩国贵族,跟张良一样,灭国后落魄了,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功绩,按道理说是应该入世家的。

但是他却选择了造反,想当年,自己有机会和刘、项三分天下,他不干,要报刘邦的知遇之恩,如今终于安稳了,他却要反,后来落个诛三族的下场。

兵仙的脑回路,我等摸不透。

司马迁不给韩信入世家,而是入列传,相当于是降了一级,这可能是一种暗含的批评之意吧,而且你一个反贼,入世家,也确实不合适啊。

喜欢记得来一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