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意拳”内修外练(转)

  转载自沐浴春风

  形意拳是我国传流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是以其简单的动作,而有很丰富的内涵,刚柔相济、明快有力、内外兼修,形意合一的特点,锻炼内在的精、气、神、意、劲为宗旨。使内在的意、气、力与外形的头、肩、胯、肘、膝、手、足高度统一和结合。同时更要将形意拳中的拳理、道理、医理三者惯联相通,不但能够健肌壮骨、伸筋拔力,而且能改变人体气质,疏通经脉,促进新陈代谢,强身健体之功能。同时更能锻炼人的意志,勇于拼搏、临危不惧,培养“眼明手快”,化滞为灵,收发自如的技能效应。

  形意拳先辈发明了形意拳之后,经过了不断的创新,改进和发展、逐步走向完善和科学,以非常简单的动作。如主要的五行拳,五个动作,而它的内容、要领且非常丰富和深奥。即三尖相对(手尖、脚尖、鼻尖相对)。三顶(头上顶、舌上顶、脚指下顶)。三扣(足心内扣、掌心内扣、胯、膝要扣)。三抱(丹田要抱、心中要抱、两肘要抱)。三提(足跟稍提、膝稍提、肛上提)。三圆(虎口圆、两臂胸圆、脊背圆)。三沉(气沉丹田、肘向下沉、两肩向下沉)。三到(心到、手到、脚到)。它的特点於现代的拳击,简单的动作有相类似的一面,所以按照现代科学说法,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至,等于“绝招”,但是要以严格、正确、技巧、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以及名师的指点,循序渐进的观念。形意拳大师,原民国中央国术馆武当门长高振东先生所传奚鑫法老师的形意拳,要求非常严格,奚师以浙江省国术馆高标准严要求施教,特别强调学武者首先以“武德”为先,没有武德不能学武,也学不了武艺。所以他首先把先辈精传的“剑指”学说“忠、义、礼、智、信”作为学武者的根本理念。同时强调“精拳者必精于道、精道者必精与医”,既要知拳理,又要懂道理,更要精医理,只有将拳理、道理、医理三者结合相通,才能把形意拳的既要求外形、外气、外力,即肩胯、肘膝、手足相合。更要求内意、内气、内劲相合,以达到“六合”之目的,才能真正掌握形意拳之真谛。

  所谓内修,是养生之术、健身之方、形为运动之道、攻防之法,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要使内意待以正确地发挥和运用,也必须在求内的同时,兼顾外练。两者缺一不可。但是内修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和运用养神之术,通过内在的意、精、气、神、劲的合理应运,其真正把握意为人体之领,精为人体之营,气为生命之本,神为仪表之威,劲为人体之用。内劲是外劲之源泉,如果没有内劲,气就难到。气若不到,劲力也就无法产生。而且在实践中,每一个动作(身法、手法、步法、角度、尺寸、进退、出入、起钻、落翻、开合、视向等)都是由心而动,由意而变。正如先辈老师所言“心为元帅、意为号令、气为先锋、力为将士”之说法。“精拳者必精于道、精道者必须精于医”。因为形意拳是内家功夫,是采用了道教中丹田术的功法,就必须与医学中的气血,经络学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要了解人体中有关经络血脉,经筋骨骼,肌肉皮肤,以及精、气、神的物质基础和互相转化的过程。古人云: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道家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功法中,就是以人身中的精、气、神三者为锻炼对象。精气充足了,才能为壮神奠定物质基础,使人精神饱满,气血旺盛,仪表光泽,神态威武,周身脉络畅通,使人逐渐形成和积缩其内功。

  形意拳中的无极桩功是形意拳内修的重中之重,通过正确方法的站桩,能使人的中枢神经得到有效修整和优化。任督二脉更为舒展有序。十二经络,奇经八脉等脉络、气血、津液循行畅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再通过气的催功作用把血液、津液有序地运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以至能达到伸筋拨力之功效。加速新陈代谢,同时调动内在的真气,听从意念的支配,按照一定的经络线路运行方法,在人体经络中进行较强制性的循环,逐步将一些被阻滞的经络穴位打通。例如在小周天(即炼精化气)的功法中,就是要在真气充盈的基础上,用舍气从脉,神脉相合的功法,将精化之气以意导引下行毛际达于会阴,过下鹊桥(谷道),经尾闾(长强穴),夹脊(辘轳)关,玉枕(铁壁)关入上丹田泥丸宫。下丹田华池之精好比是海中之水,炼精化气好比是日照海水,真气升于乾顶(泥丸),好比是水蒸气上升于天,当真气于泥丸官复降时,就会变成甘露(口水),由上丹田经上鹊桥(鼻栓至口一段)过重楼而降于中丹田土釜。真气于泥丸下降时好比是天空云层遇冷之后而变成雨水下降于地。以滋润灌溉万物而使其生生不息,所以真气上升于乾顶,则可达“还精补脑”之效。若能使头脑冷静,万虑皆空。那么升于闹宫之 真气,同样会变成甘露(道称玉液)而复泽于土釜黄庭(黄为土、土在脏为脾---这里即指中丹田),可谓“玉液还丹”。若能如此日日循环不止,生生不息,以至能达到伸筋拨力,延年益寿之功效,实乃是内修之目的。

  形意拳的本身就是意和形的结合统一,意为形之总领,形为意之体现,意就是内,形就是外。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说明了形意拳在内修的同时,更要注重外练,即:外形、外气、外力,那就是外“三合”。要练好外“三合”,那必须要了解正确的理论,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武术本身,它既能强身键体,又能提高技能,防身自卫,更是一门科学。首先要遵循先辈老师所传的学武者,礼节为先,武德为重,调整心态。不能急噪和急于求成,必须按照形意拳中的八个“三合”要领以及拳术运动中的动作进退、起落、跳跃、翻转、伸缩,吞吐、开合、虚实、含蓄、动静、角度、尺寸等等标准练习。“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同时要做到勤学苦练、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相互切磋、学无止境的高难度艺术追求理念。同时把形意拳中的各个要点,结合在平常生活工作中,进行实际运用。例如:在平时行走时,人体保持立身中正,头始终上顶,脚趾向下抓地,全身有劲有意识提肛等等。使每天的锻炼能容入到平常生活当中有意识地进行,逐步形成习惯。这样能迅速掌握和提高拳艺水平,真正做到拳不离手、随身所欲。

  形意拳的“三体式”桩动和五行拳是形意拳外练的重要基础,正所谓“写字练间架,建房先筑基”,而且形意拳中的基本要点都从“三体式”中体现,众所周知,人体自出生以来,筋骨是连通的,但是,由于人们原先的生活用力习惯,没有将自身的筋骨进行良好地整合锻炼,不能有效地运用。通过站桩,一可以增大上臂的支撑劲力;二可以增加下腿肌肉、骨骼、经筋的坚韧性;三可以使腰脊提高劲力;四可以有助于两肋的扩展;五可以通行气血于周身,贯通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六可以储气壮力,同时还可改变和调整人们的用力习惯,让自身的筋骨发生根本的变化,也就是生理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在筋腱的放长变粗,骨的密度增高变硬。俗话说筋长力大,筋粗力大,骨重精灵。同时又能去除不合理的僵力、拙力。逐步提高本能的整体活力。

  所谓筋骨,筋即是筋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韧带,它是连接肌肉和骨骼的一种坚韧组织。筋腱不但质地坚韧,而且又富有弹性。因此,人体四肢能够伸缩,五指能够开合,两足能够行走,两腿能够跳跃,形意拳中爆发出来的力和弹抖力,除了气、骨骼和肌肉的共同作用外,筋腱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神运经》中讲:“伸筋以拨力”,“松筋者涣也,汉筋者萃也,松涣者软之极也,汉萃者刚之极也,松如绳之系,汉如冰之清”。《皇帝内经?灵柩》中所言“筋为刚”,都讲到筋的作用,说明人体的力量来源于筋和腱,所以筋腱不但是四肢伸缩传动的主宰,也是整体力量的源泉。骨骼和关节对人体起着支撑的作同。骨骼与关节的粗细及强壮程度,直接关系到劲力发挥时支撑力量的大小。所以要将骨质的密度增高变硬,必须经过科学正确一定时间的桩功锻炼和骨架整体组合,以此来达到“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之目的。

  对于筋骨锻炼的一个先决条件,除了形意拳很多内容要领外,对人的肢体放松和含蓄也是很重要的,但千万不要误解,这个放松不是绝对的“松”,它要求“松而不懈”,在内意紧的状况下松,即所谓的“意坚形松”、“肌松力绷”。所以,身体放松是基本前提,桩架的正确定型是筋腱拉伸的关键。例“三体式”前手在鼻尖,肘部微曲下坠,肩部放松,这个角度,刚好手臂大筋和腋下大筋以及背则大筋相对拉。头部上顶,臀部下坐,形成上下对拉,再通过含胸、拨背、扣胯、提肛、项坚等锻炼,将脊椎骨和前胸后背大筋拉起,再加前腿膝盖顺脚尖方向前顶,与后胯对拉,前手与后手对拉,形成前后斜面争裹之力。腿部大筋将迅速拉起,同时再经过长时间的正确框架定型:从量的增长,以达到质的变化,再结合“神意”、“劲力”的含蓄,贯穿到桩功中去,使人的本能和意识无论在任何姿势和环境下都能处于含蓄、待发的状态,使其逐步形成一个快速反映,随时发力的习惯。真正掌握其内修、外练之奥秘。

  以上只是自己对“形意拳”较肤浅的认识和一些体会,有关其它还很多的内修内容和外练的五行拳、十二形及套路和对练的要点,不再一一介绍。由于本人文化程度和经验的有限,一定存在很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行者指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