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甘棠坊间阐述的“甘棠港”所在位置
福安甘棠坊间
阐述福建“甘棠港”所在位置
作者:薛为河
福安甘棠在秦以前为七闽地域,西汉属闽越国冶县,东汉为会稽南郡地,三国属建安郡东安县,晋、宋、梁、陈属温麻县,隋属丰县,唐、宋淳佑四年(1244年)前属长溪县,淳佑五年福安建县后,甘棠隶属福安县秦溪乡沿江里。
甘棠港旧名黄崎港,旧时的六印江和三塘,均在甘棠港范围。据《福建省通志》和《福安县志》(明·万历版),王审知时任福建观察使,累迁至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瑘王。至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古有巨石覆舟之患,由王审知下令开辟港道。邀请一位黄岳大师,是祖上凿港的师傳,属高技术专业人员。据甘棠《薛氏宗谱》和福安薛氏族谱记载,薛念(薛令之五世孙,生唐咸通元年860年),应荐为辟港捐助牵头人,向各族宗亲及祠堂、诸地商人富户,为开凿港甘棠港工程捐款。
黄岳大师手下有一批技术人员,配合闽王军队及地方民工,负责在甘棠港上清理礁石,由黄岳指挥,利用海水退潮的时候,用火柴堆在礁石上,点火烧石,使之加热膨胀,让涨潮时的海水浇之,礁石便可碎化,再慢慢地用钢钎将礁石一个个地处理掉。前方队伍在努力开辟港道,后方在民间积极筹款。
至唐天祐三年(906年)《恩赐琅琊王德政碑铭并序》记载:“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檣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地处称黄岐,暗礁巨石惊涛泊岸,覆舟害物。”整整花了八年时间,该工程以公办民助的方式,完成了开凿甘棠港的历史使命。
相传甘棠港疏峻后,闽王王审知委托薛念虔备祭物,在甘棠港西塘港口岸(现甘棠镇南塘闸门附近)设三司洪楼,王审知亲自祭祀神祗,祭未罢时,瞬发震雷暴雨,若有冥助。皇上赐其水为“甘棠港”,神曰显灵侯。
薛念为甘棠港花了不少的心血和代价,凿港工程竣工后,当地民间将他的勋业铸在史籍上。甘棠《薛氏宗谱》和福安薛氏族谱皆有记载:薛念在甘棠港口岸一带协助辟港有功之外,还为本地的乡亲们做了不少公益事业。薛念死后,南宋理宗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皇上以阴功勅封显应侯,立庙塑像(民间称之为十八元帅),流传至今,部分事迹已成悠远的神话故事。
甘棠港工程经过八年艰辛告竣之时,刘山甫(五代后周文学家,署为威武军节度判官,官终殿中御史)受皇上委派,来参加甘棠港的竣工典礼。他从官道骑马来,当时下榻在甘棠二十八都里的上东庵。
唐乾化二年(公元912年),闽王王审知上奏,皇帝钦赐“甘棠港”之名。古时所谓的“甘棠港”范围,从官井洋及白马门(含三都澳)至白石巡检司之设,甘棠港码头中至西塘港及上塘码头,上至廉村和穆阳码头。以前政和县等地的山货,木竹等交易,用小木舟运到穆阳和廉村码头后,合并到甘棠港码头赋税,说明闽东沿海的港口交通路线很早已打通,并在甘棠港开展了对外交通与贸易活动。历史上甘棠港两岸渔民很多,上半区渔民以纤夫及捕鱼为生,下半区渔民以海上捕鱼为主。甘棠港很早就有对外贸易的历史,在福建算是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地。
沧海桑田古往事,还待深入详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