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你的世界
-走进你的世界-
张辉娇
郑州市二七区辅读学校
小豪是一个典型的自闭症孩子。课堂上,他双脚蹬在桌子两侧,双手平伸桌子上,身体向后倾斜,椅子的两条腿悬在空中,嘴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听不清话说着什么?班里的小朋友眼睛聚焦在小豪身上,可是,他丝毫没有感受到“特殊”,吸引了大多数学生注意力,李老师点名回答问题:“这是什么?”“拖把”,“这是什么?”,此刻静音,“我们用拖把做什么?”,哑口无言。坐下后,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言自语,一节课要屡次提醒他“眼睛看老师”,课堂教学的进度大打折扣,他也成为了影响集体教学成效的“罪魁祸首”。
我们学校以培智教学为主,课程体系的设置及课时安排,主要从智障儿童学习层次的角度考虑,集体教学难以满足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发展的需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一对一个训”教学模式成了自闭症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活动的最佳教学形式。2013年,我开始对小豪进行康复训练。我以培智学校新课程方案为依据,在尊重自闭症儿童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通过重庆双溪个别化教学测评,根据其功能领域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课程,从小豪较为薄弱地认知领域入手,依据侧面图择选孩子在认知领域较差的目标——比较X项和Y项和按照功能性配对及分类”,制定本节课教学课题为《常识与推理》,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训练。
这一课题主要择选于生活,利用小豪喜闻乐见的物品图片,吸引他的注意力与挖掘他的兴趣点,使他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节。随着自编课堂常规儿歌《我的小手真灵巧》响起(小手小手拍一拍,小手小手摆一摆,小手小手,摇一摇,小手小手藏起来),小豪双手端坐,静静地等着一群新朋友。这些朋友可不简单,他们让我们的生活各方面变得更加干净,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那我们一起来看看,都谁来了吧!这是什么?(铅笔);这是什么?(橡皮);这是什么?(扫帚、簸箕、拖把、拖把桶……)。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朋友,那你知道谁和谁是好朋友?想一想,铅笔用来做什么?小豪答到:“铅笔用来写字。”“橡皮用来做什么?”答到:“橡皮用来纠正错别字。”“橡皮用来擦什么笔写的字?”“铅笔”……这一问一答反复三四遍,小豪很快掌握了问题的意图,他能根据图片辨识出那些物品,能够在引导中说出物品的用途,一来一回两三次,小豪懂得了谁和谁在生活中就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通过师生“火眼金睛”(老师说图片名称,小豪找)、 “找朋友”(找相关联图片)、“打扑克”(根据功能配对)三个环节,小豪能够流畅准确地说出所有朋友的名称和用途(让小豪理解生活中物品的名称和用途,帮助他根据功能进行X项和Y项配对)。不断地对小豪正向行为进行肯定,他更加乐于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了,在后来个人工作系统中,小豪能够根据任务视觉提示,安静地完成三项任务,对自己情绪调控能力也提高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个训,当我再次到小豪教室听课时,发现他能端坐在座位上,听从老师的指令,大多说能跟从老师的步调回答问题,对自己管理能力增强了,扰乱课堂秩序的次数减少了,这就是一对一个训带给他和班级的改变。一对一个训让我看到了他拥有极好的记忆能力,能够对教授的新内容记忆犹新,能够在提前预知前提下,遵从课堂秩序(管好小嘴巴),能够对分解式教学方法活学活用,顺利掌握一类课题的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让我们发现了适合自闭症儿童身心发展得教学模式;也恰恰是课程改革,让孩子能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然后一步步地走进集体活动中,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言语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