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记忆——远去的硋窑!
福安记忆——远去的硋窑
在福安城关北郊,有一个村庄,名字很独特,叫瓮窑,聪明的你一定知道村名的由来。对,历史上该处有一座硋窑(音海,实称瓮窑),专门烧制硋器,从业者众多,聚集成村,故被呼作瓮窑村。
硋窑位于瓮窑村南向100米山坡处,建造于明后期,清康熙年间迁至现窑址。窑身与工棚共占地面积470多平方米。由于历代有维修,该窑址保存较好。
窑身分炉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全长56米,宽2.1米,窑体厚0.24米,窑室高1.85米左右。窑身内壁为砖砌劵顶,外壁敷以石块和白土,左右每隔1.5米设一投柴孔。
窑体依山而建,渐次抬高,倾斜度在35°左右,既可增加窑内的容量,又利于窑内热量流通。窑上覆以双坡顶泥瓦屋面,共分七段,逐段抬升,如长龙凌空,似凤凰展翅,煞是好看。
窑身右侧是有两间连体单层工棚,近处一间稍小,大约六七米见方,远处一间稍大,宽六七米,深十来米,均为土木结构,人字瓦面,各内置一台原始转盘,是简易的制坯作坊。
硋器通途很广,可以盛水装粮,可以腌菜酿酒,可以装菜储酒,可以煮饭煲汤,也可以养鱼种花……硋器也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用途,做成不同形状。
之前,瓮窑村生产的硋器多达四五十种,形状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圆或棱,各不相同。
硋器制作工艺分挖土、和土、制坯、阴干、修坯、上釉、装窑、烧窑八个流程。
第一步 挖土。一般要铲去表层的泥土,取地表下1米至1.与米处黏性好的白泥土。
第二步 和土。在和土坑内,按比例给白泥土加上水后,反复踩踏搓揉。在揉土过程中剔除土中的石粒和杂质,使之变成“熟土”。
第三步 制坯。首先在转盘中心放上熟土,再用脚转动转盘,等达到一定速度时便开始拉坯。拉坯是制陶过程中最精彩的阶段,短短几分钟内像变戏法似的,一个充满灵气的器物便呈现在眼前。坯体成形后,再对器物进行整修。
对于较大的器物则用“泥条盘筑法”,即把泥土捏成条状,进行器身盘筑,之后再用泥浆胶合接缝处,最后一手持陶垫顶住器物内壁,一手用陶拍在器外拍打,使器壁均匀、器身结实。
第四步 阴干。即把制好的泥坯放在工棚里慢慢风干,或放在太阳下晒干。泥坯一般要晾晒10天左右,才能进窑烧制。
第五步 修坯。修坯是制陶过程必不可少的步骤,它主要起刻划花纹、线条或制作棱条的作用。
第六步 上釉。即将用灌木烧制的灰加水泡成的釉水均匀地涂抹在坯件上。
第七步 装窑。即把上过釉的坯件放在窑中事先搭好的架子上。在这道56米长的窑床一次可安放近万个器具。
第八步 烧窑。这是个最为关键、最见功底的技术环节。用松毛树枝围在坯件四周,架起来进行烧制。烧窑工在窑眼边连续24个小时日夜不停地添加柴草,直把窑内温度烧至1000℃,这样才能烧出成品。 一般情况下,烧 一次窑大概要耗费5000公斤的柴草。
400百多年的制陶历史,成就了瓮窑村昔日的辉煌。 可在现代科学技木高度发达,日常用品极其丰富与多样的今日,这种简陋而古老的传统工艺终究要远去,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据了解过去闽中、闽东、闽北制硋业十分兴盛,从业人员众多,制硋艺技也很高超,领先国内,影响日本。可如今省内还在生产硋窑不足二十条,就连历史悠久的瓮窑硋窑也熄火停业十来年了。
今天着意探访瓮窑硋窑,一早来到小溪边坡头,看路边一房前空地上重重叠叠地码着硋器,满心欢喜。向房主打听硋窑位置时,一中年人一脸不耐烦,瓮声瓮气地说:"你问这干什么?已废了十多年了!”说罢坐上车走了。一中年妇女接茬道:"他就是做硋的,已十来年没做了。窑就在山的那边,可能都塌了!”
"那么,这些硋(器),是你们为别人代售的?”
"是啊!"语气之中带着明显的不舍与无奈。
硋窑就在路边,十分好找,窑与工棚保存得也较完好,市政府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也很醒目。但一走近,便发现四周杂木重生,葛藤盘缠,蜘网遍布。
挪开工棚早已破败的简易门板,里面更是一片狼藉,烧好的硋器与成型的泥坯随处乱放,硋器碎片与垃圾遍布四周,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霉味。
此时,我明白了中年男人之前的冷漠与恼怒,明白了中年妇女的不舍与无奈。如果换作我们,眼看着延续数百年的窑火在我们手中断灭,传承数百年的制硋技艺在我们手中失传,我们能若无其事,泰然处之吗?
有好事者,专攻现代陶泥雕塑,想以瓮窑硋窑为依托,在瓮窑小学建立福安市少儿陶塑学习实践基地,让孩子们在动手制作陶艺的同时,传扬福安制硋文化,此构想很好,希望文化、教育部门予以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让百年老窑重新燃起熊熊烈焰,升腾起新生代对传统文化技艺的热恋与追捧!让瓮窑名符其实有瓮有窑!
另记:记得读初中时,学校斜后方便是刘厝里,刘厝里后面山脚有座碗厂。碗厂占地面积很大,走进去宛如进了大超市,目之所及都是整齐有序的木架子,一排排一架架尽是整齐排列的碗坯,对于来自小村庄没见过大世面的我,很是震撼。
湾坞碗厂建在山脚下山涧旁,有舂土车间,有洗土池、沉淀池,有压榨闸,有制坯车间,有描花车间、上釉车间。碗窑就建在厂房旁斜坡上,很长很大,走进去就像个大山洞,洞壁已经高温融成一片,油光发亮。
当时偶尔溜进厂去,最喜欢看两道工序,一道是制坯,一道是描花。制坯车间用的机械转盘,一坨粘土经制坯工人的巧手瞬间就转出一个均匀的碗坯来,很是神奇。而描花的多为女工,一手托着干透的碗坯,一手夹着两三支画笔,蜻蜓点水似的,几秒钟就点画出一幅碗花来,有枝有叶,有花有蕊,红绿相间,十分生动。
二十多年过去了,听说碗厂由集体经营到个人承包,后因竞争力不强而倒闭。不知倒闭后,这些碗窑与厂房是否都完好?这是湾坞经济发展的一段不可多得的印记,一旦毁去就不能复原,望有识的湾坞人能善加保护!
爱我福安,宣传福安,建设福安!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