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霞浦一溪两岸同叫坑口村你去过吗
福安、霞浦
一溪两岸同叫坑口村你去过吗
作者:黄锦国
福安溪柄镇坑口村,我未曾去过,但并不陌生。因为我曾在溪柄工作生活过,常听同事好友说,同一个村落叫“坑口村”的,中间以一条溪为界,两边分别属于福安溪柄镇和霞浦柏洋乡管辖,山高水长,风景十分秀美。而隶属霞浦柏洋乡坑口村,是个出财主的老村落。
可惜在溪柄的四年多,从未造访过这两个坑口村,耿耿于怀。适逢国庆长假,便推出心爱的"宝马”,一早便向心仪的两个坑口村进发。
福安骑行往坑口村,走104国道至扆山大桥桥头,左拐经北山、槟树下、淫村厝、西洋里、坑边、采花桥、溪边岭头、坑口,全程40多公里。
其中自坑边村左一二公里便开始入山,路面十分干净平整,至采花桥路面变缓,过一大弯至岔口路面更缓,几为平行,直至溪边岭头,岭头后又下坡至坑底,过桥右转微坡至坑口。
坑口位于一山坳中,一溪中流,溪左为福安市溪柄镇坑口村,溪右为霞浦县柏洋乡坑口村,一桥交通两坑口,立于桥上便可横跨福安霞浦两县。两座村委楼楼上红旗招展,格外引人注目,也是此地一道独特景观。
坑口不大,两村也只有一二十座房屋,其貌不扬,但小有名气。其出名在于一村跨两县,在于曾是安福县坑口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土地革命时期柏柱洋老区的一个重要门户。
坑口村的名气,还在于村下有一水库,绿莹莹像一块翡翠镌嵌在群山之中。山护着水,水绕着山,彼此缠绵着依恋着,凭添不少温润与灵动。可以想像,如若雨天,水面就会升腾起成片的水汽,将诺大的整个山谷氤氲成一个云的世界。
出坑口继续东行,便进入柏洋境界,左行4公里便抵院边村。村口有座新建的宫殿,碧瓦红墙,飞檐翘壁,十分富丽堂皇,门上镌刻着“威镇浣溪”四个大字,是为吴氏祖宫,殿中祀奉吴姓开姓始祖太伯公、入闽始祖承涣公等二十多个神像。
院边村旧称浣溪(多有诗意的村名),是个古村落,全村均为吴姓。据吴姓族谱记载,宋代天圣二年迁入,至今已近一千多年,在谱人丁5000多人,实际住村人口900人。村庄三面环山,山势陡峭,修竹茂林遍布;一面临谷,谷口开阔,远山相对,是个藏风纳气的风水宝地。村子依山而建,形似布达拉宫。其间房屋犄角相对,高低错落,巷陌交叉,鸡犬相闻,2015年被福建省授于“传统村落”的荣誉称号。
村中多为砖木或土木结构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建筑极其精美,从仅存的拱斗、柱头、窗格、门扣、联围、锦桌等构件及装饰物上看,可见该村鼎盛时是多么的富有,人们生活是多么有品位,有讲究的。
院边村还是个革命老区基点村,也是坑口岭战斗遗址。村中有革命烈士40多位,相当于当时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当时村中所有的青壮年,几乎都参加了革命斗争,其中6人1935年还跟随叶飞、阮英平北上抗日。
在院边,我发现了一个小秘密,在两处古屋厅堂廊前均看到古人练武的石锁,其中一家还左右各置一个。像这种石锁,我之前只在坦洋村武举人施光凌故居,西坑村一财主老宅见过。崇武健身护家应是院边村前人一种生活理念,也难怪在革命时期有那么多的热血青年投身革命。
走在这样的村庄里,心里十分舒坦,有种回到童年,回到家乡的亲切感,能带给我们这一帮从乡村走出来的人许许多多回忆。今天走过院边村中"供销社"店面时,看到敞开的店窗、空荡的货架、长长的廊椅,我仿佛看到农闲时节或雨天无法出工时,众多乡民围在店前或听一人讲评书,或吆三喝五地打扑克,或张家长李家短地摆龙门阵,偶有二三个不知趣的小孩穿梭其间嬉戏打闹,遭遇喝斥驱逐的情景,不禁放慢脚步,在廊椅上小坐片刻。可眼前空无一人,山村一片寂静。
这可是一座有积淀有看头的老村庄啊!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什么时候能让路边的杂草不再恣意生长,收掇回家的路?什么时候能让屋瓦房椽不再颓废老去,焕发昔日的神采?
坑口,我来了:
一溪两岸的坑口,分属福安、霞浦管辖:
历史村落常走访,革命传统多颂扬!